前后赤壁賦的異同
蘇軾曾兩次游覽赤壁,先后寫了《赤壁賦》和《后赤壁賦》。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前后赤壁賦的異同,希望對你有用。
前后赤壁賦的異同:詩興的敘述——敘事藝術
前賦以敘事布局全篇,其詳與略、顯與隱、斷與連、抑與揚的處理,具有詩的結構。詳略性體現(xiàn)在略寫了自己被貶黃州時政治上的失意,行動上的不自由以及生活的困苦,但詳寫了黃州的山水,而后在客的對話中觸景生情地傾吐了自己對前輩英雄(曹孟德)的欽慕,同時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業(yè)的壯志;顯隱性則體現(xiàn)在 隱藏了憂郁苦悶的心情,但顯現(xiàn)了豁達淡然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我認為斷連性主要是句式,它是駢散文交雜,長短錯落,從而達到敘事上的詩興與斷連;抑揚的敘事性則是體現(xiàn)在殘酷的政治斗爭面前,蘇東坡抑于自己的苦悶、郁郁不得志以及沉重的精神壓力之下。
但東坡內心有著深刻的感發(fā),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紛憂與虛無,但卻不僅僅是“入乎其內”地感嘆人類的滄桑,東坡先生揚就揚在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脫”的曠達。后賦在敘事藝術上分三層:第一層寫與兩個客人出游,描寫了生活中的瑣屑,酒與菜肴的必備,以及問妻子要酒這句更顯平凡樸素,最后感嘆第二次游赤壁的風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第二層次是重點,雖然寫景只是“履巉巖,披蒙茸”的山崖險情,但蘇子獨上高山,卻是體現(xiàn)著深深的孤獨感,草木枯絕,景色蕭條,其鶴的出席也只是在它身上寄予了作者自己懷念故友之情。最后第三層,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曾經(jīng)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醒來望向窗外卻不見道士與鶴,表現(xiàn)作者內心的悵然與苦悶之情。
前后赤壁賦的異同:詩意的寫景——描寫藝術
前賦以寫景構成意境,其開頭的寧靜之景、詩歌的悠遠之景、幽思的沉郁之景、說理的清曠之景,具有詩的意象。本篇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在于開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物化;“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產生;最后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后賦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身臨其境。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以極其精煉的手筆寫出“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清絕之景和冬日秋江岸上草木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后赤壁賦的異同:詩化的情感——抒情藝術
前賦以情感浸潤景物,寧靜中浸透著喜悅,悠遠中浸透著相思,沉郁中浸透著失落,清曠中浸透超然,具有詩的抒情性。展現(xiàn)了消極隱退與積極進取,疾世忿懣與逍遙山水的雙重情緒,在與世無爭的思想背后,卻流露出對世道不平的滿腔憤怒,不甘妥協(xié)的積極進取精神,鄙棄富貴卻傲然獨立的曠達情懷的多種復雜心境。作者感情變化是樂到悲再到樂,其思想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由平靜到苦悶,再由苦悶向得到解脫的發(fā)展過程。即言愁到解愁,悲憤到超然。
后賦的山石高峻怪異之景,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而蘇子運用鶴這一苦悶孤寂的意象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于世外的隱逸者。孤鶴的形象也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升仙的標志,蘇軾借助孤鶴來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xiàn)了那種超越現(xiàn)實的痛苦還有獨遺于世的精神。
前后赤壁賦的異同:詩意的哲理——說理藝術
前賦以哲理升華境界,其人生虛幻,抱負成空之感慨,變與不變,取與不取之辯證,始終緊扣寫景自然生發(fā),因像得意,具有詩之理趣。加之蘇子與客對話中的靜止與運動,變化和永恒,人生與自然的種種哲理性思考。蘇子與客的對話中提出“客”哀嘆古今之殤,人生短暫、萬物的瞬息萬變、動蕩不能往,突出了“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的巨大矛盾。“蘇子”則試圖去消解這一矛盾。他以水月為喻,說長江水奔流不息。但長江始終未曾消失;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畢竟沒有增減。如果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萬物一瞬都不能保持原來的樣子;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又都是無窮無盡的。這樣,人也就“同于萬物”,到達永恒的境界了。這種宇宙觀雖不夠科學,但它既表現(xiàn)了作者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所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即使身處逆境卻依然豁達開朗,同時,也流露出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最后作者思想中的積極一面戰(zhàn)勝了消極的一面而占了上風。
后賦展現(xiàn)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卻在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中見到迷茫,這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的不知所蹤。其人生哲理在于借鶴與夢中道士以及蘇子本人三者的融合和轉移,最后八字體現(xiàn)著深深的苦悶、對未來的惆悵,余味悠長的是夢醒之后,無道士、更無孤鶴,南柯一夢更顯惆悵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