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的心得
人們可以通過寫心得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可以分享經驗、留住回憶,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什么才算好的阿Q正傳的心得?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阿Q正傳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阿Q正傳的心得篇1
傍晚時分,落日的余暉透過窗戶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里捧著一本散發著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說:“阿Q,你真能做!”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里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于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于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閑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后。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溫暖,給人一絲溫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溫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里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著自欺欺人、喪失斗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后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余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篇《阿Q正傳》就是魯迅先生為解剖中國人的國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當時舊社會環境下一些中國人的病態。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個病根依然未除。
阿Q正傳的心得篇2
阿Q最后還是死了。記得是誰說“魯迅先生如果沒有英年早逝,最后也會被殺或者沉默。”沉默是一種對人精神上殘忍的酷刑,剝奪了話語權,就是單向傳播中的受奴役者。但阿Q是個用不沉默的人,他敢說,并且總是不加修飾地把自己心里的想法直接地說出來,他對代表權勢的趙老太爺說“我姓趙”,他對自己的性幻想對象吳媽說“我想跟你困覺”,他對自己的頂頭上司白舉人說“是我說你拿人家五十兩的”,也許是這種近乎于傻子似的單純讓他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狂人日記里不還說么“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在那個時代,大家都欺軟怕硬夾起尾巴做人。能夠不死便好,少說少聽少看多做,可偏偏阿Q又是一個特愛看熱鬧的角色。跑去看殺人撞上了偷竊然后還摻了一腳跑了,這樣也還好,回去風光了一把,可偏偏又是自己藏不住事兒,整個未莊都知道阿Q成了盜賊,被全部人排斥的沒權沒勢沒錢沒地位的阿Q,看你還怎么在未莊生存下去。但是阿Q不怕,阿Q有精神勝利法。
當聽說革命黨進莊的消息后,整個未莊都開始惶恐不安,原來等級分明的人們已經默認的平衡像是要被打破了。和阿Q一樣的農民階級開始暗中觀察望風,似乎期待著那些地主財主們被革命掉,又害怕到來的是更為恐怖新的剝削者,還有膽大一點的人進城被學生剃了辮子。在那些地主們紛紛倒戈準備自己出路的時候,阿Q在橋上歡快地喊著“我革命了,我造反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這樣大膽狂放的言論卻讓趙老太爺他們心里顫了一顫的。人們對于未知東西的恐懼,在它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象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反倒覺得安心。
革命在未莊成為了假洋鬼子勾結各種財閥鄉紳之后的產物,老百姓們可以繼續接受以前的壓迫反倒舒了一口氣。但阿Q想要革命的小火苗并沒有因此熄滅,他在假洋鬼子之后去尼姑庵鬧革命學人家把辮子盤起來,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懵懂的革命意識,只是還不明顯。那阿Q革命是為什么呢?在阿Q的夢里,似乎參加了革命,成為了革命的首領。他成了新的“趙老太爺”,趙老太爺變成了以前點頭哈腰奉承的自己,他穿皮襖戴官帽還趾高氣揚地罵“王八蛋!”。他滿足了,他以為只要自己革命了,要什么是什么,喜歡什么有什么。他可以不再被同等的人嘲笑,不再交莫名其妙的保護費,不再不敢姓“趙”,甚至可以不讓趙老太爺姓趙。他是愚昧的,甚至即便他參加革命黨勝利之后的結局也可以看見,類似太平天國的末路。被抓了也沒有覺得沮喪,阿Q說,監牢里的配置比土谷祠還好。
無姓無名無籍貫無行狀無家無固定職業的六無產品是不被這個社會承認的,最阿Q后無聲無息無牽無掛地死了,連一句“我手執鋼鞭將你打”都沒唱。眾看客砸砸嘴巴狂呼大不過癮,人命被人把玩的時代,人人不敢說真話的時代,做作假裝不想被排斥就被同化的時代,現在也有,阿Q和趙老太爺的故事還在上演,三六九等的標尺從補丁破布到絲綢華服的對比,誰敢說沒有以貌取人過。
阿Q死了,還有千千萬萬個阿Q活著。有阿Q就有趙老太爺,就有假洋鬼子,就有地保,就有小D。眾看官,且慢慢看。
阿Q正傳的心得篇3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運用大量帶有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呢?我想了很久,他不只是為了想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同時更要警醒人們反抗舊制度的壓迫與欺凌,爭取一個自由民主的新生活!
從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個了不起的想法,看后不禁暗暗感慨他那種超凡的“良好”心態。“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鴕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去解決問題,只能轉身就跑。
說到阿Q被踐踏的人權,是因為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賣苦力才能生活,文章中寫給人家做短工,割麥,舂米,撐船什么的,但阿Q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面落腳,還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和氣憤!阿Q生活在黑暗的舊中國,生活在人吃人的社會中,是多么不幸啊!但是他不敢勇敢地反抗那些欺壓他的人,不敢為自己的尊嚴和自由放手一搏,又是多么令人氣憤!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阿Q正傳的心得篇4
昨天寫完<阿Q正傳有感之一>,越想越覺得,我們其實不僅僅是阿Q,其實也是那個趙太爺。我們明明和阿Q一樣喜歡高攀,卻不允許他來高攀自己。我們覺得阿Q可笑,恰恰也是因為內心深處覺得他“不配”,覺得他等于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我們之所以可以吃“天鵝肉”,是因為我們自己覺得我們不是“癩蛤蟆”。其實,我們是不是“癩蛤蟆”,那也要看從誰的角度看。
阿Q在這個世界上,顯然在誰的眼里都是個無關緊要的人。沒有人在乎他的“行狀”(“行狀”是一個日語詞,魯迅先生喜歡借用一些日語里的漢字詞匯來表達某種微妙的意思。在這里,阿Q的“行狀”即阿Q的來龍去脈和現在的狀態)。人們“只拿他玩笑”,忙不過來了,就雇他干活,閑時便想都沒人想起他來。說得直一點,就是活著還是死了,都沒人在乎。別看阿Q在別人眼里無關緊要,但他自己還挺自尊。跟人發生口角時,還會以“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什么東西!”來試圖占人家的上風。而且只要聽到有人說他能干,也不管是真心還是譏笑,他都很喜歡。因為自尊心得到了一點滿足。
思想家們常說,人都是孤獨的。的確,如果不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有一個永恒的計劃,我們每個人也都如阿Q,在這個世界上真的都無關緊要。沒有你,地球照樣轉。我們雖然不至于像阿Q連個真心關心自己的家人都沒有,但即使是愛我們的家人,也不完全知道我們的“行狀”,更不要說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從本質上說,脫離了上帝,我們的存在,就有如阿Q,顯得既孤獨,又空虛無奈。除了勞累能夠偶爾換來一句“你真能做”的肯定之詞,讓我們的自尊心稍稍得到些滿足以外,就再無別的了。要說有別的,就是還要在這個活著的過程中,經常與人發生各種矛盾沖突,還要因為自己身上的某個缺點忍受他人的各種譏諷嘲笑與欺凌,讓自尊心大受損傷。
阿Q正是如此。阿Q最致命的缺點,其實不是他腦袋上那個癩瘡疤,而是他的自尊。因為自尊心越強的人,越容易感到被冒犯,因此也越容易與人發生沖突。正是這個自尊,給阿Q帶來了不少麻煩。因為這個自尊,他絕對不允許別人提他腦袋上的癩瘡疤。凡能聯想到他的癩瘡疤的字眼,都不讓人說。只要有人犯了忌諱,也不問是有心無心,他“便全疤通紅地發起怒來”。自尊心越強的人,就越容易發怒。只不過我們覺得,像阿Q這么沒本事的人,就不配有自尊心。因此看到這里,我們就又會在心底里暗暗覺得阿Q可笑,忍不住想說:阿Q你這賤骨頭,你就認命得了。你還有什么資格發怒啊?
阿Q發怒時,他還會估量對方,“口訥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這“柿子揀軟的捏”的毛病,也是人共有的。我們雖出于教養和面子,不罵人,也不打人,但仔細察驗,心底里對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藐視,不能說完全沒有。
盡管是揀了軟的捏的,可不知道為什么,阿Q最后發現吃虧的總是自己,就改為“怒目而視”。從跟人打,到變為“怒目而視”,其實從表面看,就是變得更加文明了。然而,怒目而視,還是引來一場打。所以現在,自尊的我們,比阿Q學得更加聰明了一點。我們表面上顯得更加文明了。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打不過別人,罵又覺得丟人,也知道當面怒目而視,亦有可能引來災禍,所以在感覺到我們的某個看得見或看不見的“癩瘡疤”被冒犯時,如果冒犯我的是比我權高位重的人,我就假裝謙虛認錯;一看冒犯我的是不如我的人,就會表現出嗔怒“你這人怎么說話的呢?”然而,更多時候,為了表現得我們很有教養,很寬容大度,我們會不動聲色,但我們會在心里“怒目而視”。我猜,如果我們的意念能夠殺人,估計這世界上已經不剩幾個人了。
“在心里怒目而視”還不解氣的話,就只能也像阿Q一樣,繼續通過單方面地貶損對方來自我安慰了。雖不屑得像阿Q說“兒子打老子”這類幼稚可笑的話,但“這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像話”之類的,是常說的。也會說“他絕對是嫉妒我”“他那種人絕對是自己不幸福才欺壓我的”“其實我比他幸福多了”,誰能說自己沒有用這類話安慰過自己呢?實在氣不過,甚至還會有點像詛咒似地說“他那個性格脾氣,肯定容易生病,肯定容易早死”。如此看來,我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比阿Q顯得更加文明,更加有教養,也更加有知識,然而我們的內心,卻難說不是因為更加自尊而變得更加邪惡了。只是就如圣經所說,“人心詭詐,壞到極處,無人識透”罷了。
阿Q正傳的心得篇5
在魯迅先生的所有著作中,《阿Q正傳》可堪稱他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依靠精神勝利法而賴以謀生的悲劇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贊譽。《阿Q正傳》之所以使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因為魯迅通過對阿Q形象的塑造概括了“精神勝利法”這一腐蝕整個中華民族的嚴重痼疾,魯迅曾多次講到他創作《阿Q正傳》是為了通過對阿Q藝術形象的塑造,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的國人的魂靈來,要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暴露國民的弱點,從而引起療救的注意來改造國民性。《阿Q正傳》在表述的層面上看是在為一個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傳,其實是想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他的影響和悲劇折射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上,暴露當時國民的弱點。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時期,從鄉土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阿Q作為鄉土人物的一個代表,這樣一個舊人物的命運注定是悲劇的。
阿Q自認為是個有過進城經歷的人,但他仍“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里人卻叫‘條凳’”、“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在阿Q看來,這些都是錯的、可笑的。顯然,在阿Q的對城里人的態度和看法中也顯現了當時封閉保守的鄉下人對熱情奔放的城市人的感覺,他代表了鄉土人物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城市生活的一種批判、否定和拒斥,也表現了城鄉之間對立、隔膜的社會病態。像這樣的阿Q,我想就算是在現代社會里,甚至在以后的社會里,都一直存在著。封建思想影響著我們兩千多年,早已根深蒂固,哪里是現代這么短的一朝一夕能徹底消除的呢?現代的城鄉經濟差距、思想隔閡仍廣泛存在不說;就如今科技發展如此迅猛,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下,未來的城鄉隔閡就算不會隨之越拉越大,也不會徹底破除。在鄉下人看來,越來越開放的城市人是阿Q;在城市人看來,依然那么保守的鄉下人,更是阿Q。
更甚,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阿Q要心安理得地活著,精神勝利法便成了他唯一能自我保護的武器,同時也是很多人的自欺欺人的武器。精神勝利法使阿Q能夠游刃有余地應付一切現實中的侮辱和悲哀,是他能夠安心逃避現實的橋梁,魯迅先生就是通過對阿Q行狀的具體描繪來表達他對這種國民劣根性的諷刺。阿Q的自尊到了自負自傲的地步,所有未莊人都不在他的眼里,總是那一句“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他便報復以“你還不配”,仿佛在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并非平常的癩頭瘡;這樣的行為,在現代也并不少見,人們總是喜歡以這樣一種自我安慰式來說服和掩飾自己。當有人揪住他的黃辮子要他自己說是人打時,他就承認是“打蟲”。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并由“第一個”聯想到“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把自己與狀元等同起來,從而蔑視對方;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他就想著“告一狀”,使他被“抓進縣里去殺頭”,從而在精神上獲勝,永遠都能在遭受屈辱之后,千方百計把他認為最光榮或最權威的事物與自己掛上鉤,從而在精神上戰勝對方,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虛榮到只能在自我吹噓中企圖獲得自尊心的滿足,在幻想的王國中企圖忘卻現實的屈辱。
把別人的打當成是兒子的打,在自輕自賤中,來化解現實的侮辱和痛苦。以至于當阿Q死到臨頭時,竟還在為畫不好一個圓圈而苦惱,然后再尋求在精神勝利法中釋然,仍在飄飄然地做著精神勝利的妄想,仍然執迷不悟。作者就是這樣以一種諷刺和幽默的手法和悲喜交融的形式,刻畫出阿Q命運的悲劇,指出阿Q精神勝利法的愚昧和荒唐,批判阿Q的精神弱點,尖銳地諷刺精神勝利法對人民的毒害,對國民麻木的精神狀態的悲憤痛切,向黑暗的社會提出嚴正的抗議,從而引起人們療救這一精神弱點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