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讀后感600字
再別康橋讀后感600字篇1
暑假,悠閑中重拾徐志摩詩集,真的是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一種靈魂的洗滌,特別是那首《再別康橋》。“康橋”的清新淡雅,“康橋”的美侖美奐,飽醮深情的志摩以無限的眷戀,描繪的是一個令人神馳心往的清幽家園。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摯愛。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樸實無華的句子,帶給人的是一種飄逸灑脫的感受。別具一格的用詞,使詩的意境更為精妙地體現,貼切而生動三個輕柔的動作加上“輕輕地,輕輕地,輕輕地”,詩中淡雅的憂傷像毛毛細雨,潤物細無聲地滲透人的心肺。
再讀《別了康橋》,開頭的幾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攝了去。感懷著它給我的清幽的美和傷感的情緒。詩人的才情,詩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飄來的楊絮,平素中夾著深蘊,渾然天成。在你隨心所欲中體味它的.空靈、輕快。作者對劍橋大學的愛,對那讀書生活的印象,揮之不去,縈縈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達?這就莫過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康河周圍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發泄的寄托物。正因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連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還情愿做水草。寫到這里詩人心頭“蕩漾”起了一陣陣不可抑制的柔情。“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詩人澎湃的感情,在此達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永留在他心愛的康河。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處的那一潭水,不再僅僅是一潭水,而是詩人美好情懷的溶合物。是斑斕多彩的,是有豐富內涵的。“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熱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現實與夢想,現在與過去,已如過眼煙云,飄然而逝。“我”極力的追懷,“我”想擁有那爛漫、甜蜜的生活。然而,當年的快樂、歡欣如今卻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來了。早期熱烈的羅曼蒂克,如今已變成了輕煙籠罩般的傷感。不用送行,不用灑淚告別,甚至也“不帶走一片云彩,”只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將永遠在詩人的心胸里長存,詩人的靈魂早已經和康橋融為一體了。
再別康橋讀后感600字篇2
高中的時候接觸了現代詩歌,記得語文書的第一課就有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當時只覺得這首詩韻律很協調,文字很美,并沒有從詩的深層次來剖析!現在看來,當時其實是處于讀詩的初級階段,呵呵,但是《再別康橋》這首詩一直深深映襯在腦海里,一直到園地舉行讀書活動,才把《再別康橋》這首詩又拿出來讀了幾遍。現在把我的一點感受和心得寫在這里,希望大家多多討論指教!
《再別康橋》詩第1 節連用三個“輕輕的”, 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清風一般來到康橋,不僅在韻律上達到了回旋的好處,而且一下子將讀者的心帶入了一片別時萬千離愁的感情宣泄的環境中,我在讀的時候沒把握好,速度太快,并沒有很好的掌握這種感情,這是我不足之處。
第2 節至第6 節, 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美好的,足以喚起所有讀者的喜愛之情,應該是及其愉悅的語氣朗誦出。到“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里應該是一個高潮,語氣也應該是最高興的。
恰似“文章看山不喜平”,極端繁華之后必然是深深的落寞,作者此時由喜轉為惆悵,融情入景了。這時的“悄悄”和前面的狂喜構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畫面,正是“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所謂的歡喜只是為最后的落寞做鋪墊。這時候語氣應該做到極致的慢加緩,將讀者帶入深深的思緒當中!
總的來說,我所朗誦的《再別康橋》并沒有做到上面所述的種種要求,存在很多硬傷。但是作為一個新人,第一次朗誦出自己喜歡的詩歌,我還是很開心的,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再別康橋讀后感600字篇3
有一首詩,獨特美妙,有一首詩,世人贊頌;它就是《再別康橋》。讀完這首詩,我有了很大的感觸。
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句話很美,這首詩也是徐志摩的經典之作。徐志摩為了康橋寫下了這首詩每一句詩都包含著他對康橋的愛,如果你閉上雙眼,這首詩的景象就浮現在腦海之中,如畫一般。康橋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夢在他心中,他遐想著在康橋的生活。他幾乎忘記了自己要離開康橋,他希望自己可以放聲歌唱。但他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只能在心中唱響那首離別的笙簫曲。他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愿打擾康橋。他對康橋依依不舍,揮之不去的傷感一直繞在心頭。
作者喜愛康橋的生活,遲遲不愿離去。我很喜愛這首詩。喜歡詩的優美,喜歡這首詩的深厚情感,更是為了我心中,那屬于我的彩虹似的夢。
有一首詩,獨特美妙,有一首詩,世人贊頌;它就是《再別康橋》。讀完這首詩,我有了很大的感觸。
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句話很美,這首詩也是徐志摩的經典之作。徐志摩為了康橋寫下了這首詩每一句詩都包含著他對康橋的愛,如果你閉上雙眼,這首詩的景象就浮現在腦海之中,如畫一般。康橋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夢在他心中,他遐想著在康橋的生活。他幾乎忘記了自己要離開康橋,他希望自己可以放聲歌唱。但他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只能在心中唱響那首離別的笙簫曲。他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愿打擾康橋。他對康橋依依不舍,揮之不去的傷感一直繞在心頭。
作者喜愛康橋的生活,遲遲不愿離去。我很喜愛這首詩。喜歡詩的優美,喜歡這首詩的深厚情感,更是為了我心中,那屬于我的彩虹似的夢。
再別康橋讀后感600字篇4
書香十月,金桂飄香,在這涼爽的秋天,我讀了一本令我獲益匪淺的詩集《再別康橋·人間四月天》。這是一篇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詩集,也是一篇贊美自然的詩篇,更是一篇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的詩篇。
《再別康橋》這首詩宛如一曲動聽的音樂。詩的開篇:“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在詩人徐志摩的心中“走”的瞬間便是永恒.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脫潁而出的原因.。詩人徐志摩于1926年重游康橋,盼望找回往昔的美好回憶。“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簡簡單單、樸實無華的句子,看似飄逸灑脫,卻是無奈、惆悵,卻是不舍,卻蘊含著淡淡的離別愁緒。詩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 .就像是一幅五顏六色的水墨畫。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舍!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詞中充滿了浪漫的風味,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詩人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
《你是人間四月天》詩歌是中國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著作,詩篇優美足以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所相媲美。這首詩在色彩繽紛的現代詩壇,如一朵“白蓮”,典雅端莊、不同凡響。“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運用排比的句式,令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味猶存。詩人林徽因似乎更加注重表現一種細膩的生活情狀,因而顯得沉著和平淡,但文筆間流露出的語言功底、對民間百態的深諳和作品中不經意的詩意營造,使她的詩篇讓人品味起來更加優美細膩。
每當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望著掛滿枝頭的朵朵鮮花,便會有"你是那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的美麗詩句縈繞在腦海中。 這兩首詩讓我沉醉在其中,優美的詩句,使我愛上了春意盎然的春天,愛上了鳥語花香的人間,愛上了寧靜的康橋。
詩篇把我帶進了那意境,我也多么想去看看那康橋。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也值得我去珍藏與珍惜。金秋十月,我想讓書香溢滿香校園,讓知識的源泉溢滿我們那干涸的求知心田。
再別康橋讀后感600字篇5
翻開那本詩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我的指尖停駐。我輕聲地朗讀起來,仿佛也漫步在康橋那蕩漾的河畔,夏蟲的聲音為我伴奏。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哦,夢!一個遙遠的名字。徐志摩再回康橋,是不是也是為了尋夢呢?他在康橋的那兩年,是如此的優哉游哉。那時,他有他的理想,他的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是充滿希望的。可眼前的生活卻是如此的無可奈何,讓他疲憊,感傷。
生活的確是如此殘酷,會使一個人失去理想。徐志摩失去理想使他感到疲憊,而我失去了理想,竟是如此的迷茫。
小時候,我曾經仰望星空,對著繁星說,我要成為一位勇于獻身的科學家。可是,我漸漸地長大了,我開始了解生活的不易,也認識到了成為一位科學家的艱辛與作為一位科學家的孤獨。我開始懷疑小時候的夢,那是不是只是一個無知孩子的妄想?
成為了一位初中生,我開始無暇顧及兒時的夢想,眼前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我的夢變成了“考出好成績”、“考上好高中”。兒時的夢想在生活的重壓下是如此遙不可及,“不切實際”。
也許,當我真正完成“考上好高中“的夢想時,還會有一個又一個夢想在等著我,我會更加忘卻那個遙遠的夢,最終,平凡地度過這一生,那個夢想再也沒有實現的一天。我是否應該回過頭去,去尋找那個即將逝去的夢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面對生活的困境,徐志摩選擇悄悄地走了,悄悄地離開了他逝去的夢想。而我,愿意回過頭去,去尋找那個逝去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