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后感600字
成王敗寇,這是人們歷來所遵循(信奉)的“真理”。惟有千年前的楚漢之爭好像是個例外。這場戰爭最終是以項羽命斷烏江而告終,劉邦才是最后的勝利者。然而,后人往往是不為劉邦喝彩而為項羽惋惜。
眾人皆知,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帶兵打仗,乃一代梟雄。他身上無處不透露著懾人心魂的威嚴、虎虎生風的氣勢和與生俱來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現,似乎其他人立刻變得渺小了。而劉邦,出身寒微,舉止粗俗,為(是)公認的地痞無賴。想當初,西楚霸王項羽無敵于天下,有誰能想到劉邦會這么快地戰勝他呢?但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如同一盤棋局,項羽善于勇往直前,大砍大殺,當他把劉邦逼得就要滿盤皆輸的時候,劉邦突然妙手轉動,最后竟反敗為勝。
鴻門宴被認為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正如宴后范增碎玉所言:無知短視之輩,不足共謀大事。天下,終歸要落入劉邦手中。天意,這是天意!正所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古往今來,多少人感嘆:如若鴻門宴上項羽狠下心來置劉邦于死地,哪里還會再有后顧之憂;如若戰敗時項羽橫渡烏江東山再起,哪里還會落得如此下場;如若……可我想說的是,如若這一切統統實現的話,那他就不是項羽了,而是另一個“劉邦”。沒錯,比起戎馬一生的大英雄項羽,劉邦是個十足的小人,陰謀家。但他卻有著精明的政治頭腦和籠絡人心的技巧,這恰恰是項羽所不具備的,而這又恰恰是在亂世爭雄中獨占鰲頭的銳利武器。
所以,劉邦最終獲得了勝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禮義廉恥,不是道德說教,而是陰謀詭計、權術厚黑。這也正詮釋了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奔词故沁@樣的結果,后人還是一味地敬佩項羽的一身正氣,而將劉邦視為陰險狡詐的反面典型,但是,作為開創西漢王朝二百多年霸業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懼。
再看這最后的失敗對于項羽未嘗不是一種公平。以他的性格,注定不會成為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這條不歸路,項羽必須為自己的婦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單,就算代價是死亡??蓱z項羽和虞姬的生離死別,也不過是其悲壯結局的序曲!而項羽的傲骨和正氣必將流芳百世,只不過,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姿態。
這就是歷史。
成王敗寇,劉邦與項羽也無法例外。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篇2
很久以前,西楚霸王項羽已經在我心中樹立了英雄的形象,而當我學習了《鴻門宴》后,他那遠去的頂天立地的背影仿佛更高大了。
他是一位英雄,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余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他的英勇是無人企及的神話,憑著“擋我者死”的豪邁,手握長劍馳騁沙場,哪怕是在幾千年后,我仍然感到他無人能及的英勇。面對四面楚歌,面對美人自刎在懷,面對兵荒馬亂,他沒有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而是懷著震驚天地的英雄本色,自刎烏江。幾千年來,無數人為他的死而惋惜,但依我看來,他死得有尊嚴,那才是他的氣概,他的本色,盡管生命之花枯萎了,但是花香永世留芳。更何況,他本身就是一個英雄,無論是生的那一刻,還是死的那一瞬,所以當他死的時候,便戰勝了劉邦,也戰勝了所有世俗的目光。
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不要無稽地將項羽與劉邦相比。
“豎子不足與謀!”范增如是說。當楚強漢弱之時,誅劉邦之機會何止千萬。然而你沒有?!安豢晒撩麑W霸王”,毛澤東說你沽名釣譽,我沒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率真與誠信?!按伺婀笏抉R曹無傷言之?!蹦阒毖圆恢M。本把劉邦于兄弟般看待,殊不知劉邦有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你擁有的是英雄氣概與寶刀大馬,但卻難以戰勝猥瑣劉邦的丟誠棄信與忘恩負義。寫到這里,我不禁仰天長嘆,唉!然而劉邦不足以與你相比,也不能與你相比。劉邦是君主,一位很工心計善于用將的君主;而項羽,是英雄!一位轟轟烈烈地活著,轟轟烈烈地死去的英雄。因為角色的不同,所以根本沒有可比性,也根本不能相比。而那些一路盲目地貶項揚劉的人恰恰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請將所有對項羽的貶低與污辱帶走吧。
總的來說,項羽是一位英雄,一位不朽的英雄。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篇3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篇4
鴻門宴之時,眾多實權派并立。
劉邦、項羽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在眾多實權派眼中,如果劉邦敢挑戰項羽的霸主地位,那項羽殺劉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該。
但是如果劉邦對項羽俯首稱臣,項羽只因猜忌劉邦就殺劉邦。在眾多實權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項羽固然可以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劉邦的軍隊呢?項羽卻顯然不可能馬上消滅。眾多諸侯的實力,他顯然了無法消除。
項羽不殺劉邦,那他當時已是無人能挑戰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殺了劉邦,眾多實權派必然馬上人人自危。項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馬上就會喪失。
項羽當時的主要任務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 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謀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龐統勸劉備殺劉璋,程昱、荀悠的叔叔(不好意思打不來這個字了)勸曹操殺劉備,劉備與曹操都不同意這種觀點。原因很簡單,政治利益決定的。項羽不聽范增的勸說殺劉邦,也是基于政治利益。
我常奇怪, 為什么項羽不殺劉邦。
后來終于發現,老蔣在北代成功后。不敢殺馮、李、閻任何一個人,情景大約也是如此吧!
我常奇怪人們為什么說項羽婦人之仁。
最初會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覺勢單力孤于是就掃項氏叔侄做幫手。項氏叔侄想當老大,于是項羽就拿刀把都尉殺了。有人不服,于是項羽拿刀一口氣殺了好幾十個,直到沒有敢表示不服。項羽才住手。(這可是合作伙伴)
后來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后,下令屠城。當時的人都說,項羽打仗從來都是這樣子的。太野蠻太殘忍了。
再后來項羽給宋義當副手。項羽不滿意宋義的指揮,于是拿刀就把宋義給殺了。從此他成楚國最高的軍事長官。(這可是并肩作戰的戰友)
再后來項羽大敗秦軍,俘虜了二十萬秦軍。感覺這些秦兵留下來實是禍害。于是一黑夜把他們全活埋了。
再后來有人說項羽沒有一點政治頭腦,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于是項羽把他扔到鍋里煮了。
再后來,項羽感覺義帝對自己沒有利用價值了。于是派人殺了他。
我無意否定項羽的所做所為。我只想說,這種人如果都稱得上婦人之仁,那殺人不眨眼該是什么樣子?!我只想說,項羽絕對是一個舉手不留情的人。
他為什么不殺劉邦,時也、勢也!是迫于時勢。這種時勢,劉邦、張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則?憑劉邦那種雄才,張良那種智謀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項羽這號人的測隱之心上。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篇5
虞美人,好美的詞牌名,可惜她卻美得冷艷,這冷艷的花讓我想起了霸王別姬。
垓下一戰,艷絕古今,那種艷麗是霸王淚美人血、楚地將士的英魂鑄就的。霸王悲歌,將士垂淚,虞姬自刎,這種恩愛互酬,這種情義相融,在劉邦和呂后身上絕不可能出現。項羽擁有這些就足夠,他雖敗猶榮,于是這血淚之地后來長出了一種極其艷美的花——世人稱之為虞美人。
青衫落盡聲聲嘆,融化得了冰雪,卻喚不回已逝的人。項羽的死是千古的絕唱,譜寫出一首屬于他自己的樂章,他的死是千古的爭辯,軟弱與勇敢,完全相反的詞,卻出現在項羽的身上。他的死是“劉邦式”成功者所不屑的。他的死讓痛恨“劉邦式”成功者的清高者所憐憫。事過千年,我們怎么可以用我們的情感去猜測他的心,又怎么能妄言他的喜與悲?到底他的死是喜是悲,是解脫還是壓抑,我們又何從得知?誰又可窺視一個已死千年之久的人的內心?只知道,項羽以自己的本色,在這不盡的長河中留下自己悲壯的一舉,更為我們留下千年的疑惑與千年的感慨。
把項羽的成敗放一邊吧!我從虞美人的詞中看到好多項羽的影子,有愛情,有江山,有纏綿悱惻,也有豪言壯語!所以說虞美人入詞也有一種艷,有一種凄婉,如虞姬在霸王面前舞劍作別,依依戀戀……
像南唐李后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堪稱絕響——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在臨終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用亡國之痛換來詞家絕唱,他不再軟弱,而是覺得愁似江水,恨比天高,這種恨無處發泄使他覺得生無可戀,最后無奈地奮戈一擊,為他屈辱的人生抹上一層血樣的色彩。他誠然是個失敗者,卻也是個成功者,這點像極了項羽,死又何妨?
有納蘭詞中的一首虞美人——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憶共燈前呵手為伊書。在納蘭容若的這首虞美人中我也看到了項羽和虞姬愛情的影子。我所愛的,正是最后一句“憶共燈前呵手為伊書”,當納蘭想起當年和她一起在燈前學字的情景,往事歷歷在目,其實他又何曾薄情呢?項羽與納蘭二者可謂相映成趣啊!
然長逝的英雄們,看得見開始,卻猜不到結局,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