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5年級
在我年幼時,就已在父親的引導下領略過《三國演義》了,《三國演義》帶給我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使我從小就對馳騁沙場的英雄有獨特的迷戀。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當時獨特的歷史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云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羅貫中身處明朝,卻將那個紛爭的年代刻畫得如此逼真。經有關學者驗證,《三國演義》中共出現了1230個人物,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羽,關云長。
關羽(162-220)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解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于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他的忠義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沒有之一)。而他的勇氣、膽識、武藝都是十分高超的。我還記得他被曹軍俘虜,但身在曹營心在漢,時刻掛念著劉備。后得知了劉備的去向,便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將嫂夫人帶回劉備身邊。而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他“義”的體現。
《三國演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精神的享受。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5年級【篇2】
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不禁感慨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不僅使我了解當時的歷史,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的開頭就介紹了當時的政治背景——黃巾起義,民不聊生,國家支離破碎。從這里誕生了400多個個性鮮明的、而且沒有一個是重復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曹操……在我的印象中,諸葛亮當仁不讓地戴上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聰明機智”等光環。是啊,他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妙設空城計……這些事情豈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是,他最終還是“命殞五丈原”。不知是天妒還是人妒,曹操手下軍師、奇才郭嘉去世。他生平為曹操想出了無數計策,甚至在死前都預料到將發生赤壁大戰,且曹操將慘敗,結果真的靈驗了。東吳的周瑜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年僅24歲就率軍破曹。可惜他心胸狹小,千方百計地謀害比自己有才干的諸葛亮都沒成功,反而憋了一肚子氣,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聲中英年早逝。關羽是書中一位重要人物,他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操,重義輕財,降漢不降曹……他雖然水淹七軍,但卻死在自己的驕傲下。描寫曹操有一句話“在和平時,他是治國能臣;但到了亂世,他就是一個大奸臣。”從刺殺董卓的角度看,曹操十分大膽;而從煮酒論英雄的角度來看,他又十分大度。
《三國演義》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比如要聽從有用的勸告,不能讓火燒連營的悲劇重演。做人的心胸要寬廣,否則就會像周瑜那樣郁悶而死。
這本《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盡管內容有所虛構,但仍值得好好品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5年級【篇3】
我利用這兩天考完試的時間,來看完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看完后,真是受益匪淺啊!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靈帝到西普武帝約一百年間發生的事件,中間著重描述歷時半個世紀的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以三個統治集團互相間的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愿望,表現了群眾所理想的重義守信、平等互助的人與人的關系。
在吳、魏、蜀三國,我最喜歡的是蜀國,因為蜀國的君主劉備和他那五虎上將以及孔明都很重情義。他們都各有各的長處,比如:劉備宅心仁厚,惜賢愛士,“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關羽義重如山,武勇剛強……他們這些優點也可以讓我從中認識了不少道理,特別是那關羽的“忠義”使我明白了什么比金錢還重……
有一次,關羽被曹操迫降,關羽無賴之下向曹操提出了三個條件,其中一個就是知道劉備的去向就立刻走。后來,關羽知道了劉備正在袁紹的營帳中,就立刻向袁紹的營去。走的時候卻忘向曹操領取通行令,所以到了東嶺關,守將要查看通行令的時候,只好把他殺了。就這樣,關羽過五關 殺六將,終于殺到了袁紹的營了,找到劉備大哥。
看,關羽就怕耽誤了行程,所以才冒著生命危險闖的,這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回到他的結拜大哥——劉備身邊。這一切的一切,簡直比親兄弟還要親……我頓開矛塞,原來比金錢還要重的東西是那忠義啊!
《三國演義》將永遠陪伴著我踏向茫茫的人生之旅。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5年級【篇4】
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后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寫了: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黃巾軍蜂起,鎮壓黃巾軍起家的曹操,經過多年的征戰,逐漸統一了北方,他準備趁機統治了全國赤壁一戰,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不久,孫權殺了劉備的義弟關羽,劉備為了報仇,率大軍伐吳,但沒成功,大敗伐吳。劉備病死,丞相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諸葛亮征服了南方蠻族,又采用聯吳抗魏的方針,先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沒能成功,諸葛亮最后病死軍中。不久,司馬氏掌握了魏國政權,滅掉了蜀、吳兩國統一了全國。
其中有許多人物,比如:英勇無比的趙云、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足智多謀,料事如神,非常聰明,快要到赤壁大戰的時候,他把二十幾艘船上插滿了稻草人,往敵人水寨而去,引敵人放箭,敵人真的中計了,白白浪費了十萬多支箭!又有一次,諸葛亮帶著兩千兵馬和一些文官去搬運糧草,突然,司馬懿帶領幾萬人馬前來攻打,士兵們慌了神,而諸葛亮叫一些士兵扮作老百姓自己上城彈琴,其他人躲起來,司馬懿又中計了連忙退兵。
我還喜歡趙云,因為他英勇無比,208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于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此時情勢危急,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云等數十騎向南逃逸,這時趙云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時,有人看到趙云向北而去,因此對劉備說,趙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
趙云在曹陣中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連斬數將,終見夫人抱阿斗。趙云多番勸夫人上馬,夫人不上。最后曹軍漸進,云無奈,只好保幼主而走。中間又斬數將。最后趙云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兩人都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呀!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5年級【篇5】
《三國演義》一書我也看了很多遍。一聽到曹操,我就怒發沖冠,認為他是一個老奸巨滑的亂臣賊子。當聽完易中天的品三國的電視講座后,我對曹操的印象重新有了認識,認為他是一個生性隨和、獎懲分明、用兵如神、待人真誠的人。請聽我一一講解。
先前我以為曹操定是個嚴肅不易被人接近的人,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其實歷史上的他是一位既隨和愛笑的人,為什么說他隨和呢?除了要事正事之外,他對下屬與朋友是很隨和的,吃喝住穿都不講究,和朋友一起聚餐時,喜歡講笑話,聽到好笑的,他會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撲倒在菜盤上,滿臉滿胡子都是菜湯也不在意。他還是一個愛笑的人,
打了勝仗他笑,打了敗仗他笑,戰敗華容道他還大笑三聲呢,寫詩他也笑,這么愛笑的人難道你會不喜歡他么?
曹操還是一個獎罰分明的人。《三國演義》中說曹操對百姓非常殘暴,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其實歷史上的曹操把老百姓視為平等對待,當運糧工人受傷了,他會問寒問暖,自已也親身上陣。對有功過的人獎懲分明,對需要獎勵的人他獎的比手下人想的還要多,懲的話也會寬容對之。這真是一個好領導啊!
曹操還是一個以誠對人的人,《三國演義》中說他不講信用,虛偽。歷史上的他是為人守信,對人真誠寬容,當袁紹的謀士陳琳大罵曹操后來又降曹之后,曹操對他還是很好,忘記當初的不快,十分寬容和重用他,因此陳琳更加的忠心耿耿。
原來我所喜歡的《三國演義》里所說的并不是歷史的真實,雖然我也很喜歡《三國演義》里精彩的故事和性格鮮明的人物,但是我還是提意一下大家可以看看真實歷史的《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