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的讀后感
《嶗山道士》寫的是一個年輕慕道的人,在嶗山碰到了一個仙人,他凡人眼拙,看不出來仙人試探他,他吃不了苦。即使是仙人以法術暗示他,他依然不是成材的料。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嶗山道士的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嶗山道士的讀后感(篇1)
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字叫《嶗山道士》,它是一個出自《聊齋志異》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王姓書生,去嶗山拜道士為師,想學些法術。可是道士只是讓王生砍柴。王生受不了苦,有了回家的打算。
一天晚上,王生看到道士和兩個人飲酒。三個人施起法術來:道士剪下圓紙片貼在墻上,紙片竟開始發光,像月亮一樣;一個客人拿出一個小酒壺倒酒,酒壺里的酒怎么也倒不完;另一個客人則把筷子變成了月中嫦娥,在他們面前又歌又舞;三個人又和酒席一起升到了空中。
王生見了這種神奇法術,就不想回家了。可一個月后,王生又受不了了。于是他就去求道長傳他一點法術,讓他下山。
道士就傳了他穿墻而過、來去自如的本領。并叮囑他不可用這法術害人,也不可亂用法術,否則就不靈了。
王生回到家對妻子說他能穿墻而過。妻子不信,他就演示給妻子看,不料他一頭撞在墻上。王生又羞又氣,大罵老道沒有良心。
這個故事真神奇,雖然它不是真實的,卻也給我們很多幻想和啟迪。
故事中的王生,不愿吃苦也就算了,可他不聽道長叮囑,亂用法術,實在是不應該。幸好他自作自受,不能再用法術,不然,以后一定會害人的。
雖然大家都討厭像王生這樣的人,可是這樣的無恥小人在現實中還真有不少。他們貪圖富貴,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損人利己。我們可不能學他們。
我們應多向好人學習,壞人壞事則要引以為戒。這樣我們才會更加優秀,將來為祖國多做貢獻。
嶗山道士的讀后感(篇2)
今天,我讀了《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給我很大的啟發。
古時候,有一個姓王的書生,他自幼仰慕道學,聽說嶗山有很多仙人,就背著書籍,準備去求道。走了大半個月來到了道觀,見門前有一個小道在掃地。他走上前去說:“我是來學道的,請你帶我去見師傅吧。”來到道長跟前,道長說:“只怕你受不了這里的苦修啊。”王生說:“只要師傅能收下我,我什么苦都能承受。”第二天,王生就拿著斧子砍柴去了,剛砍了一個月,就受不了想回家。有一天,他看見道長施展了一些法術非常羨慕,就又干了一個月。一個月后他又想回家了,他找到道長想讓道長教他些法術,道長教他了穿墻術,他沒有學好就走了。回家后他演給妻子看,結果一頭撞在了墻上,撞起來了一個大包,他不后悔自己沒有下功夫學道,卻大罵道長是騙子。
讀了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個人要學會一項本領必須不怕苦不怕累。例如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又從高中到大學共計16年,上了多少節課,寫了多少本作業,經過多少次的考試,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大學畢業。再例如,咱們學滑板,不是一次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很多次摔跤磨練才能學會吧!再例如學騎車一不小心就會摔跤,可是摔了幾次跤可能就學會了。
所以,只要我們不怕苦,不怕累,就能學好一門功夫。
嶗山道士的讀后感(篇3)
《嶗山道士》是語文書上的課文,主要講了王七到嶗山向道士學藝,但又不愿意吃苦,結果無功而返,為了耍小聰明,他只向道士學了一個穿墻的小法術,道士叫他不要去炫耀,不要有邪念,否則法術就不靈了,可王七下山后,為了炫耀,結果法術失敗,頭上還撞了一個包。
讀了這篇課文,我的感受是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沒有吃苦、受累、努力,就能得來成功,只有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會有成功。課文中的王七見道士會那么多的法術,他企圖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情況下,學到法術,他不知道道士也是吃了許多苦,才學到這些本領的。
在學習中,我們一定不能象王七那樣,要認真思考,不怕困難,不怕吃苦,學習起來一定會很輕松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什么事都要不怕吃苦、要持之以恒,堅持就是勝利。“怕苦苦一輩子,不怕苦苦半輩子”。
嶗山道士的讀后感(篇4)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正可以成為這句話恰當的注腳——一個反面注腳。
《嶗山道士》講述的是年輕人王七向嶗山道士學習道法,在道觀待了兩個多月后,因為吃不了苦便告辭回家,賣弄唯一學到的穿墻術時法術失靈,被妻子嘲笑的故事。讀完故事,在感到可笑的同時,我也感觸良多。
正如每個失敗者的故事,王七的故事也有一個成功的開端。為了學習自己所向往的道法,他背著竹箱、只身一人,不遠數百里到嶗山頂上同道士交談并求學。從這個開端中,我感受到了他求道的誠意。可以想見,如果他能吃苦、有耐心,就很有可能得道。
然而,“行百里路半九十”,更何況王七只邁出了第一步。很快,在道士刻意試探、磨練他,讓他隨眾師兄到山間砍柴一個多月后,他便無法忍受苦楚,想要放棄了。在見識了師傅高明的法術后,他又停留了一個多月,最終實在受不了砍柴之苦,也沒有耐心等待,就離開了道觀。臨行前,他向道士學習了穿墻術,在回家后稍一賣弄,法術便失靈了,他撞到墻上,學道的唯一收獲便是頭上平添了一個大包。我忍不住覺得好笑,但也為他感到惋惜:如果他不那么急于求成,再多吃些苦,(對他來說的)悲劇的結局或許將改寫,他或許就不會成為一個不學無術的人。
在求道過程中,王七雖然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由于自身懶惰,他沉不下心、吃不了苦,導致計劃以失敗告終,并且成為笑柄。同時,他的失敗也讓我想起了另一個人的成功。這個人從小刻苦練習書法,不知過了多少個春秋,磨爛了多少筆頭,寫了多少個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據說他用來洗筆的池塘里的水都被墨染成了黑色。即使是在成名之后,他也沒有松懈,廢寢忘食地練習,相傳他甚至錯將墨汁當成蒜泥,就著饃吃了下去。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成一代書法大家。他,就是王羲之。在王羲之富有傳奇色彩的成功背后,是他多年的付出:沒有不懈的努力和驚人的毅力,哪有他最終的成功呢?
這個成功者的故事,無疑與王七的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強烈的對比中,我明白了一個簡單但常被忽略的道理:做事時,單單有目標是不夠的,只有沉下心來,刻苦地向目標努力,才能夠有所建樹。
嶗山道士的讀后感(篇5)
今天,我讀了清代作家蒲松齡著的《聊齋志異》中的一個小故事《嶗山道士》,頗有感觸。
故事講的是原為財主的王七因只會吃喝嫖賭,不會勞動生產,把家財敗光了,竟異想天開到嶗山去求道,想通過學會法術過上好日子。可嶗山道士只叫他每天上山打柴,卻不提傳授法術之事。王七吃不了苦,便打算回家。走前總算從老道那里學到了穿墻術,由于他心術不正,結果不但穿不過墻,額角反而撞出個大塊,給妻子當做笑柄。
故事中的王七,因心術不正,即使從嶗山道士那里學會了穿墻術,也無法施展,弄得頭撞壁起了個大塊,落得被妻子笑話,還羞得臉紅。王七心術不正,是其德行出了問題。人們常說:德才兼備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這么一來,故事中的王七倒有點像危險品,但幸虧其穿墻術未奏效,否則不知會有多少人家遭其禍害。現在,我們讀書學知識學本領,首先就要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力爭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學生,立志為造福人民,富國強國而努力讀書,將來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材。這樣,我們的書才不會白讀,我們的知識本領才不會白學。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時刻注意我們的德行,力爭培養良好的德行,不成為像故事中的王七那樣的好逸惡勞、品德敗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