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觀后感600字
十八洞村孕育了楊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楊家人抒發了十八洞村的志氣,楊家人向我們展現了做人踏實不怕苦,做事認真肯擔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十八洞村》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十八洞村》觀后感600字【篇1】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辦機關黨委的組織安排下,我有幸參加了《十八洞村》的觀影活動。在觀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內容作過簡單了解,期待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之戰。觀影后,鏡頭的樸素反而讓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退伍老兵楊英俊當初復員時因眷戀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縈繞,因守護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孫女,而沒有和戰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資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經營著務農的故事。當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面對該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內心深處都有擺脫貧困的期盼。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脫貧的同時團結一心地打了一場脫貧攻堅戰。影片鏡頭很樸實,很接地氣,能夠感受到祖輩務農家族的鄉土情和脫貧致富之間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揚的主旋律和傳遞的正能量。
在觀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幾次淚,因鏡頭的樸素展現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想來,自己的家鄉也是經歷了一個脫貧的過程。在幾重大山阻隔的一個小村落,生活著一百來戶的苗家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們依舊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經營著祖輩大山里的村落家族。這樣落后的村寨,也是在黨的帶領下,逐步實現思想脫貧,生活脫貧。
或是生為農村人,經歷過貧苦,才會如此感同身受。有時候人們只看到脫貧的結果,而忘了脫貧的過程。脫貧是一個艱難長久的過程,很多時候需要從當地群眾的思想上入手,而僅是這一過程就足夠長久。實質來看,即是當地群眾欲保留世俗傳統的思想與現代化之間還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變當地群眾的想法則需要扶貧工作人員長期的思想工作服務。
不論是十八洞村,還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黨的帶領下,在扶貧隊幫助下脫貧致富固然可喜,但需開展脫貧工作的地區依然甚多,任務艱巨。脫貧攻堅工作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貧困現象的存在,就是此種矛盾的具體體現。攻克脫貧攻堅戰,不僅需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貧工作中,還需高度重視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
《十八洞村》觀后感600字【篇2】
身為一個湖南人,雖然《十八洞村》的故事發生地在湘西,而我老家在湘南,但無論是方言還是地貌、氣候,以及很多風土人情,整部電影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特別是電影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待人處事的方法,都讓我感慨萬千,因為在我身邊,確實就生活著許多這樣執拗,但腳踏實地的人!
作為一部寫實主義電影,《十八洞村》在保留原始素材的真實性之外,加入了更多電影的寫意手法,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主題升華,以及類型片的敘事元素。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類型片的敘事元素。故事一開篇就先聲奪人,一輩子勤勤懇懇,扎根山村的退伍軍人楊英俊,居然“陰差陽錯”地被定位精準扶貧指定的貧困戶了,由此而展開全片的故事,也通過楊英俊這個樸實中帶著點執拗的當代中國農民形象,以及由他輻射出的貧困戶眾生相,反映出真實的中國農村種種怪現象。
湖南,特別是湘西山區,因為自然環境的特殊與惡劣,農地少,出行難,信息閉塞,再加上許多舊有風氣造成的農民惰性,是造成當地農村人口貧困的主要原因。但電影《十八洞村》并沒有簡單的復述這些貧困產生的原因,而是在將每一種原因精準的安排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而且還把這些淺層的原因提升到更高、更長遠的生存范疇上。
其中最叫人意想不到,也是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直被人稱作楊懶的單身“狗”,在看到一大片被廢棄礦渣污染的飛地時,非常宿命論地發現自己的思想根子其實就在于長年外出替人探礦找洞,所造下的孽。這當然是一種唯心的想法,但從不具備太高文化素質的村民楊懶身上來看,卻是一種原始的環保主義思想的體現,這種內心的轉變顯然更符合他的人設。
至于王學圻飾演的退伍老兵楊英俊,勤勤懇懇一輩子,放棄外出打工的好機會,固守鄉土,卻因為思想守舊,無法跟上新時代而返貧,這也體現出當下中國農民要想擺脫貧困的命運,僅僅依靠苦干還遠遠不夠,在腳踏實地的工作之外,同樣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另辟蹊徑找到正確的致富方法才是關鍵。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慢慢摸索,需要盡快的轉變思想,更需要“精準扶貧”這樣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式與方法。
《十八洞村》觀后感600字【篇3】
主旋律電影是用來教育人的,不是拿來享受的;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我亦然。懷著這種觀點我去觀看了《十八洞村》——一部被標記為“主旋律”的電影,卻感受到了視覺和精神雙重享受,也受到了比預期更多的教育。
故事發生在湘西大山深處。古樸苗寨的綠水青山令人神往,大山里人的耿直憨厚讓人感動,連那屢屢出境的墻頭大公雞都是那么的神氣威武;然而這里卻又是被貧困頑疾纏身的一片沃土,村主任屋里高掛寄存的被褥顯示著外出務工人的艱辛,也折射出山村深處的窮苦;年過70的老戲骨王學圻扮演退伍老兵楊英俊擁有硬朗的身板筆挺的腰桿,硬氣的他不愿意被戴上貧困的帽子,奮而擼起袖子、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勁頭讓人欽佩,而更能觸動內心的是臨近片尾他與扶貧干部促膝長談中的那句“種一片田,守一方土”,八個字,言簡意賅卻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俗話說,將喜歡的事做到極致,便是成功。片中的老楊放棄了部隊轉業時去工廠工作的機會,回到山村種田,節衣縮食省下的家底本已捉襟見肘,必定難逃孫女患病帶來的沖擊。在扶貧干事小王的開導下,他痛定思痛后決心填土擴田改種老稻谷。改種預計會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這便是老楊的成功。然而,生活中如何將喜歡做到極致而獲得成功,卻是大有學問。
成功,需要我們堅守。堅守既定目標才能樹立正確的標的,才有衡量奮斗成功的標準。“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脫貧攻堅是多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湖南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465萬人口待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貧困將存在,根除這一頑疾并非易事,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堅持以解決和改善民生問題為目標,打好扶貧攻堅這場硬仗。思想上,堅守既定目標才能守住底線,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作風,才能避免半途而廢,才能保證不犯錯誤。
《十八洞村》觀后感600字【篇4】
彌漫山間的薄霧、航拍下呈鏡面的梯田、旋轉在盤山公路上的黃色小車、飄浮云間的矮寨大橋,一只威武帥氣的公雞站在屋檐上抖擻羽毛,下過雨后干凈窄巷——清新,就像清明過后,大地變得翠綠,空山新雨后的純凈。
近期,單位組織收看了《十八洞村》,還未收看時,想應該是一部“政治色彩濃厚的教育片”。但是當屏幕中的美景出現時,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遠在田間插秧的主角、一位每當想女兒時就喝酒“唱歌”的啞叔、一位張口閉口“娶媳婦”的年輕漢子、一位整天坐在門欄上望天“想要兒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時間苞谷飯的護林員,這樣一群楊家班的精準識別貧困戶,在駐村干部的帶領下,組成了一支脫貧攻堅隊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間溫暖和大愛,溫暖而感動。很多鏡頭是在路上奔跑,沾滿稻田里泥土的膠鞋在山間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為攔截拉著菜刀去找拐走女兒的男子的楊英蓮,只為追趕怕因自己被氣走的駐村干部……兒子多年前帶走的母親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舊完好無損地帶了回來;麻妹重復了三遍臺詞:“小南瓜,我們永遠守著你。你活一歲,我們活五十歲;你活五十歲,我們活一百歲;你活一百歲,我們活一百五十歲”,既是搖籃曲,又是祖父母愛的誓言。
整部片子,帶著農村的質樸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來的萌點,充滿著詼諧:駐村干部小王第一次進村,并不認識路,直沖沖地開著車來了,至山前,沒路了,遇見一拉著牛的大叔,問大叔如何進村,大叔淡淡地說了一句“背著車進去”;主角楊英俊斗志昂揚,帶著隊伍脫貧時,妻子麻妹難得幽默地說“你自封為班長,為什么不封個連長當當”;小王到楊懶家去,說“這是我見過的單身狗里最亂的家”,楊懶似夢似醒地反駁“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麻妹給小王講述火屋上的板凳經過多年的煙熏結實得很,楊英俊說了一句“擠火車會擠壞”……諸如此類,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導演并沒有去渲染楊家班的貧困戶生活的“窮困”,反而更多筆墨去描寫他們從一開始的不認同、不配合,到后來的反思,積極響應,感受到了導演給予被幫扶的對象尊重;楊英俊帶著楊家班的貧困戶們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讓他們當回“農民的樣子”,是對中國8億多農民的尊重;鏡頭里的智障小姑娘永遠穿著一身干干凈凈、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給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鏡頭里楊英俊最多的.場景就是插秧,楊懶面對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時的流淚,是對于土地的尊重。
《十八洞村》觀后感600字【篇5】
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是《十八洞》一點也沒有主旋律電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繹、膚淺的表達,而是讓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過生動敘述刻畫豐滿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觀賞性。
影片首先在攝影上超級棒。航拍下的霧靄蒸騰、群山隱現、層疊梯田、百態草木,畢現奇特的湘西風光美景,看起來來令人悅目。而山間村落人們的稻田耕種、起食飲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細膩呈現,來顯露淳樸苗寨濃郁的人文風情。自然美景與人文貯藏,兩者相輔相成構造出天然親切的畫面,瞬間讓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囂與紛擾。詩意化的鏡頭語言帶出影片大樸無華的質感,也引導觀眾走進山民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誰能夠想到類似田園牧歌般的絕美意境中,竟蘊含強烈的現實主義筆觸。青壯勞力紛紛出外務工,留下的村民經濟狀況不佳。帶著眼鏡的志愿者小王前來進行扶貧工作,他與幫扶脫貧的對象們發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猶如闖入者般到來,催化著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改變,也間接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碰撞與融合。
雄雞報曉的鏡頭在片中多次出現,起到對劇情的間隔斬分的作用。沿著動靜相宜的敘事節奏,人的情緒則被刻畫得如此飽滿自然。片子可貴之處在于人物沒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讓人感覺到可親、可近、可感,沒讓作品顯得空乏與蒼白。不幾個被幫扶脫貧的對象各有生活煩惱。楊英連年老孤獨,有著語言障礙,憤懣于女兒小薇嫁給與全村絕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楊英欄光棍一條,外出采礦失敗,終日在村中游手好閑,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楊金三靠著媳婦外出打工吃軟飯,家有四千金卻一心想要兒子。幾個面對貧困現狀雖心態各異,但是都期盼著對命運的改變。而影片依靠情節沖突的遞進來鋪排著劇情。楊英連追打女兒女婿的段落,楊英欄抗拒修路對自己土地占用的橋段都有著很強的戲劇張力。
相比于這幾個同宗,被動地承受著安貧知命,作為片里中心人物的楊英俊,無疑顯得光彩照人。這個退伍老兵家有殘疾孫女,卻對命運誓不低頭。他人硬、骨頭硬、脾氣硬,當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貧對象之時,強烈的自尊心驅使他采取決然拒絕的態度。直至扶貧員小龍離去之后,方才贏來意識的覺醒,于是帶領同宗兄弟打響脫貧的攻堅戰。楊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來尤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質上的脫貧,還有精神上的超越,凸顯不畏艱險的立志立身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學圻和陳瑾兩個老戲骨的表演,支撐著耐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