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初一讀后感600字
《紅星照耀中國》是埃德加·斯諾的紀實類文學作品。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我的目光就鎖在了作者名字這一欄,為什么外國人要寫這本書?于是好奇心便激發我讀完了這本書。
最終看完發現,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十分客觀地陳述了戰爭期間的事情。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非常深刻,我發現歷史并沒有我所了解的那樣簡單。我看見戰場上那英勇奮戰的軍人,他們無所畏懼,所向披靡;我聽見每一次戰爭的槍炮聲,它們聲聲入耳,十分殘酷;我聞見每個戰場上血灑的味道,它們血染戰衣,凄慘無比……總而言之,斯諾以十分細膩的手法寫完這本書,每一章都使我在閱讀時仿佛身臨其境。
印象最深刻的`是長征那幾個章節,曾經學習《七律·長征》時,僅僅體會到了紅軍不怕困難的精神,并沒有完全了解困難如何解決。但當我閱讀完時,不能說是感同身受,不過我很清楚,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這種幸福安康的生活,每一個為成功付出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
在看最后一篇“再回百色世界”時,我也曾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也曾暗罵幫著外人出賣自己人的愚蠢;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在那個不被世界看好的中國,在那個有家卻不敢回的時光里∶有為未來奮斗的人,有賣國求榮的人,有無家可歸的人,更有無數的冤民。
而現在,21世紀的今天,是和平安穩的時代,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可的中國,是四海都可以為家的時光里∶仍有為未來奮斗的人,但少有賣國求榮的人,更沒有無家可歸的人。我們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要以一往無前的姿態去譜寫屬于我們的新時代的篇章。
如今再次回想之前的疑問,那便是迎刃而解了。我明白,這是見證者對事件的敘述,也是他們記錄的歷史故事。我清楚,《紅星照耀中國》的非凡之處在于它記錄了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一本書,是無數革命人一生的寫照,亦是后世千百萬人民了解歷史的有效資料。
最后,我想說∶百年滄桑,中國巨變。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弘揚光榮傳統,延續紅色血脈。
紅星照耀中國初一讀后感600字(篇2)
《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一書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工農紅軍,通過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文筆,描繪他們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展示他們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這部不朽的著作一問世便轟動了全世界,時間過去了八十年,仍充滿著滌蕩我們心靈的精神力量。
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等紅軍領袖將領和普通人一樣,或出生貧苦,或家境富足,卻并不是天生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思想不斷發生轉折,逐漸了解和接觸馬克思主義,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冒著被捕殺頭的危險,從學生、士兵、農民成了舊世界的造反者,這就是一個個共產黨人的由來。共產主義的共同理想,把他們凝聚在一起,讓他們篤信不疑,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自己的一切。無論普通群眾和紅軍戰士,堅信共產黨人帶領他們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義無反顧地加入這支窮人的隊伍,為家庭、土地和國家而戰斗,為保衛蘇維埃政權而斗爭。
堅韌不拔,頑強斗爭。紅軍長征,是一次可歌可泣的遠征,是一部英雄史詩。在國民黨的重重封鎖圍堵之中,紅軍缺衣少食、武器簡陋,既要和裝備精良、數倍于己的敵人作戰,還要經受雪山草地惡劣自然環境的挑戰,戰勝自身的疲勞、饑餓、疾病,以無比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創造這一奇跡,依靠的是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和鋼鐵般頑強的革命意志,這正是紅軍維系旺盛斗志的革命覺悟,是他們為之戰斗和犧牲的簡單的信條,如果有絲毫的迷茫、動搖、懈怠,是不可能戰勝這些超越人類想象的艱難困苦。
公而忘私,思想純粹。他們追求崇高的理想,一切只為革命的目標,致力于革命事業,為國家民族和人民奉獻,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共產黨人和他們的隊伍,食物粗糲、住所簡陋,其中很多人放棄了原來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選擇長期艱苦的生活。這里沒有貪污浪費、窮奢極欲、腐化墮落,表揚的是個人或集體的勇氣、無私、勤勞和其他美德,批評“政治落后”、“個人主義”、“反動習氣”,培育和保持高尚的革命情操。官兵一致,干群一心,領袖和群眾關系親密而融洽,革命者為勞苦大眾勤奮工作、英勇戰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全力支持,和共產黨是真正血濃于水的關系。
不忘初心,永葆本色。中國成千上萬的青年為了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捐軀犧牲,中國社會革命運動最終會獲得勝利。無數革命先輩為了理想信念,流血犧牲,前赴后繼,換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這就是信仰,它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是一簇熊熊燃燒的火炬,匯聚無窮的奮斗力量。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向未來,面對挑戰,我們仍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繼續前進。在指引下,我們一定能戰勝任何困難,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光輝業績。
紅星照耀中國初一讀后感600字(篇3)
按照機關支部的12月份的主題黨日安排,每一名支部黨員要推薦一本好書,并擬寫一份讀書筆記參加評比,雖然自己是黨委班子成員,但按照《黨章》的要求,我同時也是機關黨支部的1名普通黨員,所以我要向黨支部推薦我所讀的這本書——《紅星照耀中國》,也稱《西行漫游記》。這本書誕生于83年前,當時國內國外的民眾對中國共產黨都還不夠了解,受國民黨的蒙蔽和影響,對于中國共產黨存在眾多的疑慮和困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同樣如此,他懷著對中國革命與戰爭的重重疑問,孤身一人前往陜西延安,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銅墻鐵壁般嚴密封鎖的革命戰略根據地,實地探索著紅色中國,用他的筆、他的相機將將所見所聞一點一滴的進行了真實記錄,寫成了一本書,這本書就是《紅星照耀中國》,但當時為了正常發表,將書名改成了帶有一定模糊意思的《西行漫記》。
近日,我重讀經典,內心依舊澎湃不已。整本書以斯諾的視角,從旁觀者的角度生動豐富地描述了紅色根據地大大小小的人物與事件,俗話說“觀棋,旁觀者清”,通過他搜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手資料,與革命領導人的談話記錄,他用運用文字的力量將這段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這群黨內人感受到了那段奮發求進的歲月,感受到我黨的那份初心,從而促我前進。
斯諾的語言很平實,他沒有添加過多的修飾性的詞匯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筆,就是一份原原本本的“紀錄片”。但他筆下的人物卻有血有肉,帶著鮮明的特點。他記錄了一些革命領導者的事跡,,對主要的歷史事件也進行了敘述,如蘇區教育(比如紅軍大學)、人民抗日劇社、長征、西安事變等。正是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對國民黨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橫亙在漫漫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對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國之禍的革命先驅更加心生敬畏。
斯諾對革命者的描寫狠狠地駁斥了國民黨,他們一直對外宣揚鼓吹共產黨人為“狂熱分子”、“無知土匪”、“強盜”。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然而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對于工作卻事無巨細都一絲不茍,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對周恩來的著墨是“他頭腦冷靜,善于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八麩o私地忠于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這個紅軍的故事和參加創建紅軍的一個人的故事中?!背酥?,還有黃埔軍校畢業身經百戰、戰無不勝的林彪;九歲離家闖世界十七歲就帶領饑民攻打糧倉的彭德懷;徐海東、劉志丹、徐特立、左權等許許多多優秀的領袖……通過他的敘述,我仿佛看到無數仁人志士在戰火紛飛的根據地,用火一般的熱情與鐵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撓,自信樂觀地堅持著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們是一群有氣質、有風度、有抱負、有力量的領導者!
一幕幕如紀錄片一般展開,雖無跌宕起伏、驚險的大片情節,卻令人激動不已。夜晚在八角樓里閱讀、百姓們“從容不迫地從事田間勞動”、戰場上戰士們嘶啞卻嘹亮的吶喊聲,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黨、一個真實的蘇區、一段令我們自豪與驕傲的歷史。
這本書一經發表,就產生了了巨大的反響,可謂是當時的流行書籍,人們通過手抄筆錄等方式想方設法的都要讀到了,它駁斥了國民黨刻意扭曲的宣傳,向世界人民呈現了一個真實的中國革命,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紛紛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響力依然不曾消減。
斯諾寫道: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甚至照耀全世界。83年后,正如書中所言,革命事業已經照耀了全中國,而中國也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中國走上了偉大復興的道路,遍及全球的中國制造讓全世界人民體會了中國的影響,遍布各國的孔子學院讓全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國的人文,遼寧艦的四海巡航讓全世界人民認識到中國的強大。
當我們坐在明亮的屋子里而不是茅草房、窯洞,當我們奔跑疾走只是為了鍛煉身體而不是為了生存發展,當我們還在為各自的人生糾結忙碌而不是為了國的存亡,也許并沒有意識到,我們正過著是如何安定的美好生活?!都t星照耀中國》提醒著我們,即使身處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記無數革命先驅曾在民族存亡之際中橫刀立馬,在民哀國殤之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沖鋒陷陣、拋頭顱灑熱血,用他們的精神鑄就我們黨的偉大。借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紅星照耀中國初一讀后感600字(篇4)
近日,一口氣讀完當年美國記者斯諾的名作《紅星照耀中國》。《紅星照耀中國》又稱《西行漫記》,這是當年(1938年)為了能在中國版發行而采取的一種策略或手段。說實話,無論是行文還是作者見解,就算現在,都還是大多數暢銷書望塵莫及的。
《紅星照耀中國》所反映或涉及的“延安精神”有黨的群眾路線、干部作風、民族工作、統戰工作、軍隊建設、宣傳教育等方方面面。通過這些方方面面的記錄和描述,美國記者斯諾得出“紅星”可能“照耀”中國。共產黨人這種充滿朝氣的
“延安精神”感染了斯諾。四個月后,當斯諾離開延安時,他感覺自己“不是回家而是離家”。
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感動了美國記者斯諾呢?斯諾一直想搞明白的就是“紅軍戰士為什么要參加紅軍?紅軍戰士真的喜歡紅軍嗎?”盡管紅軍戰軍的回答言語各有不同,但意思只有一個:紅軍是中國窮人、大多數老百姓的軍隊、紅軍官兵一致、紅軍教他們認字學文化等等。所以,他們喜歡紅軍!斯諾還特意寫了在紅色革命遭受重大挫折時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賀龍元帥,更加清楚地回答了有志有識之士為什么要參加紅軍這個問題了。
共產黨人是無一己之私的,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敘述: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圍剿江西蘇區時,甚至對平民實行“三光”政策,盡失民心。相反,延安的共產黨人為了實現全國一致對外抗戰,提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對俘國民黨士兵采取教育后釋放。后來的西安事變中,共產黨力保蔣介石的統帥地位,最終使全國人民一致對外,抗擊日本的野蠻侵略。
《紅星照耀中國》中,延安的干部衣著樸素、人人參加勞動的,盡管生活堅苦,可很快樂!其中給斯諾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延安后方干部所騎的馬都是一些老馬、弱馬,好馬呢?都在一線給紅軍戰士騎了。后方干部在工作之余,也有打乒乓球、網球等娛樂活動,不過,乒乓球桌其實也就是吃飯桌,網球場上的草地也不是人工剪平的,而是羊啃平的。斯諾在書中歉意地說,他教會了部分延安的同志打撲克“賭火柴棍”,這就是當時最大的“腐敗”了。
近年來,網絡上曾一度泛起一波質疑黨的歷史,質疑革命英雄人物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我想《紅星照耀中國》之類的“紅色經典”,正好是治療“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劑良藥。
紅星照耀中國初一讀后感600字(篇5)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是不是奮斗就能成功?奮斗動力又來自何處?!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普通黨員,終于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終于“明了”中國革命成功的“謎底”,真正知道了“艱苦成就奮斗”這個淺顯又深奧的道理。
車行七百里,山道踏蜿蜒。據導游介紹,就地貌而言,延安的本色是黃土高原的“黃”,綠色則是近些年綠化的結果。在顛簸的大巴上,人不由得朦朦朧朧,似乎終點總是很遠。突然,耳邊傳來驚呼,“寶塔山、寶塔山……”猛一睜眼回頭,窗戶外,不足百米高的小山坡慢慢遠去,似乎有一個寶塔,“這就是它嗎?!”左車窗外,道路邊是淺淺的河床,河床里兩側干涸可以行人,青青的綠草間,宛如溪流的哪就是延河水嗎?!延安,延安!迷迷糊糊間,我就踏上了延安的土地。
走延安。鳳凰山、棗園、楊家嶺到王家坪,黨中央在延安的前后駐地,一個窯洞又一個窯洞,低矮、簡陋、光線暗,大都室內一床一案一書柜,窯洞后,一般都有巖石為主體的防空洞??次淖纸榻B,戰爭年代,日本鬼子和國民黨政府輪換著一年要派飛機來“問候”幾十次,所有的駐地都挨過炸彈,現在的窯洞和建筑物基本上都是后來的復制品。
“心口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檔住了……”延安于我,既是“圣地”,又是“謎題”。延安,紅軍長征后的“落腳點”;延安,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延安,1940年南洋僑領陳嘉庚曾大聲疾呼:“中國希望在延安!”;延安,1936年,美國青年記者埃德加.斯若在此寫下了《紅星照耀中國》。為什么,一批批優秀青年如黃河洪流穿越封鎖線向延安前行?為什么,這樣偏遠貧瘠的土地會生長中華民族站起來的脊梁?為什么,小米加步槍能夠戰勝飛機坦克和大炮?為什么,同比更具有統治優勢的國民黨政權會黯然落敗?!
腳踏黃土地,停在窯洞里,一個一個窯洞串起了一個完整的答案。在延安,陰冷潮濕窯洞的小油燈下,揮筆疾書,《反對自由主義》、《論持久戰》、《五四運動》和《青年運動的方向》、《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一篇耳熟能詳的巨著燃亮了抗戰軍民的心燈;在延安,七大確立了“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確立了“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在延安,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榮,“沒有槍沒有炮沒有糧食,我們自己造!”;在延安,愛國僑領陳嘉庚看到“其領袖及一般公務員,勤儉誠樸,公忠耐苦,以身作則,紀律嚴明,秩序整然”,不由發出感嘆;在延安,“三三制政權”作為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更是引起海內外廣大民主人士的關注,成為成立最廣大統一戰線的“溫床”;在延安,抗大學員們衣衫襤褸、面容清瘦,卻面帶微笑、心存陽光,他們高歌著,“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活潑、嚴肅,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在延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情不自禁的寫下了“紅星照耀中國”!
“奢靡享受從來就與奮斗相抵觸;窯洞小志向大,這些先輩們心中存著的是整個世界!”我想我知道答案了。這個時候,前面突然有人喊“王健林,是萬達王健林”,我猛一抬頭,前面,一臉凝重的王健林正剛從窯洞里出來,周圍圍觀的群眾很多,“莫非,他也是來尋找答案,也是來尋找繼續前行的力量?!”
歷史的前進跌宕起伏、曲折坎坷。于民族,我們有典故“多難興邦”;于個人,哲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華民族歷經百難而不倒,在一場場災難面前更加精誠團結,更加萬眾一心,越發斗志昂揚。從“延安”走到今天,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同樣從來沒有過一帆風順,沒有“天上掉過餡餅”,今天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力量”終于讓世界矚目,這既是改革開放的碩果,也是“為人民服務”建黨宗旨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踐的必然。
四十年來, 堅定改革開放方向,大膽探索,改革創新,砥礪前行,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柱。但同時,市場經濟外部形勢發生著廣闊而深刻的變化,逆全球化思潮、貿易保護主義暗流涌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任務更加緊迫,國企內部改革同樣進入攻堅期、深水區,件件都是“硬骨頭”。
談困難,再難難得過延安?論艱苦,再苦苦得過延安?比樂觀,怎么能夠忘記延安?改善創新,怎么能夠不學學延安?!我想,這次延安行,更讓我體會到了黨中央改革開放四十年總結經常提及延安精神的根由。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深化改革開放,用“艱苦成就奮斗”。個人認為,每一名到了延安的同志,都會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