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港600字讀后感
火箭專家余福良夜以繼日連續攻關。其實,他早就感到肚子疼痛,卻一直強忍著,等后來實在忍受不了,才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直腸癌晚期。還有那位從北京來的姑娘,當年,她興沖沖地來到這里工作。由于發射場一次偶然的事故,她慘遭不幸,二十二歲的生命永遠留在了發射場。每一次發射,都是航天人畢生的心血。正是這種不怕犧牲,不屈不撓的精神,使我們的航天夢一步一步得以實現。那么,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呢?許多同學遇到一點困難,就停滯不前,瞻前顧后,毫無進取精神?!讹w向太空港》這本書值得我們深思,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優良品質,勇于擔當,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為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飛向太空港600字讀后感篇2
每當我仰望湛藍的天空,看見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種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國在航天史上的種種奇跡,想起了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學家們的艱苦付出,我為之驕傲。
寒假我閱讀了著名作家李鳴生的航天七步曲之-------《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它是對人類航天和中國航天的悲壯歷程所能容涵的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歷史人生內容的一次頓悟,是將文學從一向表現人類自身的關系向同時表現人類與宇宙的關系邁進的一次文學遠征……
當中國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發射美國的衛星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以異乎尋常的勇敢、熱情、智慧和毅力開辟嶄新的文學天地----航天文學的令人感佩的進取精神,看到了一種吞吐時代風云、勾勒航天歷史的史家與作家融為一體的胸襟、眼光、抱負和氣概,看到了一種呼吁人類團結合作以開拓空間文明、探尋未來新家園的布道者的熱忱。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飛,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由無數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西昌衛星發射場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梁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員死傷無數,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全體將士并未退縮半步,它們不管千辛萬苦,不顧狂風暴雨,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西昌衛星基地全體將士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不是戰場,卻同樣有著犧牲和死亡。科學家們白天黑夜連續攻關,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獻出生命。每一次發射,都有英雄的犧牲和流血;每一次發射,都有航天人畢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依然鍥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依然頑強斗爭。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夢想一步步走向實現。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原始貧瘠的土地上播種著現代文明;他們一方面從事著這個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和偏僻荒涼的環境里生存。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秘密的面紗下苦熬著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用心血和智慧播種光芒四射的現代文明!
久久品味《飛向太空港》,我思緒萬千,愛不釋手。我們的祖國多么偉大,我們的人民多識,一步一步縮短我與心中的理想之間的距離,而我們作為21世紀的少年,更應該勇擔重任,堅持不懈,努力學習,學習航天精神,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將來才能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為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飛向太空港600字讀后感篇3
不忘初心,飛向未來
起初看《飛向太空港》的目的僅是因為它是必讀書目中的一項,并且始于對它的興趣罷了。從頭到尾大致翻閱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還有許多關于航天的專業術語頻繁出現。我很是不解,為什么沒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簡潔明了的敘述或是對話的作品會選到必讀課外讀物里呢?這樣的書不是人人都能寫的嗎?
但直到我細品了這書中的內容與文字底蘊時,才發現這不僅僅是本跟航天有關的書籍,更是記錄了中國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一步步艱辛歷程,耐人細看!比如,文章開篇序言中說:“因為天空和天空下到處亂竄的人,孤獨的地球才開始變得有意思起來?!庇哪悖幌乱鹱x者的興趣與共鳴。再比如:“人類飛天的夢想一定是注視天空的結果。因為人區別于豬的地方在于,總會時不時仰望天空。”這樣簡潔有趣的文字,這樣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繼續探尋人類航天歷史呢?
書中描寫了許多為航天事業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國衛星測控中心副司令員上官世盤,思維縝密,綿里藏針,善于辭令,在談判桌上力挽狂瀾。身材高大,腰板粗壯的烏可力,推動“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打入國際商業市場。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所知、無私奉獻的航天英雄們,將中國航天技術不斷走向國際化,也讓人類走進宇宙母親的懷抱。
讀了這本書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艱辛所震撼。他們要在一個荒涼而孤寂的大山溝里悶近半年,沒有信號,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見一次。從現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溝,各個方面都面臨著諸多的困難與不便。但是他們心懷中國航天爭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難,臨危不懼,終使中國航天發展輝煌起來。
“火箭起旋,星箭分離!”“這次發射,完全成功!中外專家們緊緊抱在一起,滾燙的熱淚,讓一切話都顯得多余。”這一幕,是中國航天技術第一次真正的國際合作,更是通往國際大門的邀請函。
本書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震撼讀者內心的民族魂,讓中華民族兒女為之驕傲。正如作者所說:“那時,太陽將不再是紅色,月宮將不再清寒。經地球數十億年進化過的人類,大踏步走進的,必將是一個遠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飛向太空港600字讀后感篇4
“大自然想了解自己,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人。”優秀報告文學作家李鳴生的《飛向太空港》,將我引到了頭頂燦爛的星空里。
《飛向太空港》記錄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書中既展現了中國團隊攻克發射難關的全過程,又展現了中美兩國人民大山深處的情誼與中西兩種文明的碰撞。作為中國“航天文學”的開山之作,它被稱為是“一個作家從陸地到太空的文學遠征”。在這本書中,大到“長征三號”總設計師,小到一個平凡的司機,都突破自己,努力前行?!耙恢豢绝啞薄ⅰ笆科【啤钡耐嫘€約背后,是中美兩國科學家的共同奮斗。
然而,這條奮斗的路是艱難的。美國團隊來中國前,一場百年不遇的泥石流讓通訊交通發生中斷;因為西昌通信的故障,美國團隊險些要求取消合作;波音747飛機上的衛星與設備集裝箱需要卸放,但西昌機場卻沒有卸放用的升降平臺……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火箭研發與衛星發射的過程中已不足以為奇,但中國團隊都合力解決了這些問題。他們勇敢、頑強,甚至在發射臺上都一直沒有逃逸設備,因為中國人在事故面前,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如何排除事故。憑著這股勁,最終,中國箭將外國星成功送上了太空。
如今的中國,已經變成了航天強國。從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到,中國“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中國航天一步一個腳印,飛速成長。4月24日,我們迎來第4個中國航天日,中國人民發出了“逐夢航天,合作共贏”的愿望。是什么使得中國航天如此強大?是中國人民五千年來的飛天夢。“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從“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話,到勇敢飛天的萬戶,從古至今,中國,從不停止。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也要帶著信仰與希望,勇敢前行,逐夢航天。
那一天,我似乎走到了浩瀚的星空下,那天,黑得深邃;那星星,亮得耀眼,它為我打開的,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世界。
不去探索,不去前行,怎能圓夢?
飛向太空港600字讀后感篇5
《飛向太空港》這本書,我讀了以后受益匪淺,許多感受從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10月17日時,聶海勝與費俊龍乘坐我國的第二艘航天飛船“神州六號”成功飛天!“航天員”這一個響亮的名字讓無數人向往,但又有誰知道?他們今天的成功,背后付出了多少年的努力!首先,航天員要有航天飛行的理想與信念,要有強壯的體魄、豐富的知識與極其優秀的心理素質和獻身精神。不但如此,還要接受各種訓練,比如基礎理論培訓、專業知識技術與單項操作技能訓練、大量的野外生存、救生訓練等。
看看航天員,在看看我們,心是否還能夠平靜?在學習上、思想上與行動上,我們是否能與他們相比?先說太空飛行訓練的過程:從進入飛船、發射、軌道運行、返回、著落┄┄,每一個環節都是那么嚴格,那么一絲不茍。無論多么辛苦,他們都毫無怨言的去做,而我們就連寫個暑假作業都要拖拖拉拉、怨聲載道,這就是航天員與我們的差別。
對于航天員費俊龍與聶海勝叔叔,我先說說我對他們的看法。
費俊龍叔叔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但他沒有成為一名專業的畫師,是因為很難?因為沒有才能?不,不是。他把他的手、他的畫筆伸到藍天與白云之上,又從藍天白云上加大了進度,他把他的畫畫成了無盡的宇宙。二十多年的艱苦訓練與學習,從理論知識到體質訓練,從專業技術到模擬訓練等等,沒有一定的靈性與細心,沒有過硬的技術與膽魄,沒有過人的勇氣與冷靜,沒有超強的毅力與信念,他無法做到這些。他既是一個優秀的航天員,也是一個為我們連接地球與宇宙的偉大“畫師”。
再來看看聶海勝叔叔,他有著農村人固有的堅韌。馬云的話說得好:“夢想自然要有,萬一實現了呢?”當他還是一名放牛娃的時候,就夢想著飛上九天之外,觀察宇宙的秘密。夢想與磨難總是出現在成功的前面。勤奮和毅力,是農家孩子從來都不缺少的特質,在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考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回又一回的磨難后,終于,他實習了自己的夢想,圓夢與九天之外。
梵高曾經說過:“偉大的事物不是偶然降臨的,而是通過意志力達成的!”這也就告訴我們,一個人身上有多少耀眼的光環,他就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承受多重的壓力。
久久品味,我思緒萬千,我們的祖國是多么的偉大,作為一名學生,我的任務就是一步一步的縮小我與夢想的距離,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