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高一讀后感600字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杰請他渡江再待卷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茍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于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于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云,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嘗膽,終于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史記高一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寒假里,我閱讀了《史記》,想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這本書后的感受。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鴻篇巨著。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客觀態度記述歷史,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蕩于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
讀《史記》,我了解到王侯將相的命運浮沉,如《呂不韋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也讓我十分印象深刻,它為我們展現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獨到的呂不韋的命運浮沉變化;讀《史記》,我知道一些經典掌故的由來,如酒池肉林、指鹿為馬等;讀《史記》,我初窺到古代天文之門徑,如《史記》有章“天官書”是專門記載星象的異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讀《史記》,我還明白到孝悌之義,如《五帝本紀第一》中,舜這個孝順、親近百姓的賢明君主的故事讓我驚訝……
讀完《史記》,我百感交集,史記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徹夜難眠,我從《史記》中汲取歷史中的教訓與成功的秘訣,從而使我對歷史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一開始我認為歷史具有一種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嚴,是史學家才會研究的東西,學習歷史仿佛離我們這些小學生很遙遠;讀了它之后,我覺得歷史近在咫尺,與我們息息相關。《史記》也早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樣家喻戶曉。
我閉上眼睛,感慨萬千,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見司馬遷在監獄中生不如死的樣子,但他卻化悲憤為力量,更加努力地寫《史記》。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史記》已家喻戶曉,十分出名。睜開眼睛看看現在,早已不見像司馬遷一樣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還不分時間地玩手機,生活與豬沒什么區別。我們常常在日記和作文中矯揉造作,說什么以后要認真學習,不碰電子產品,但我們當真做到了嗎?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能實現自己的承諾吧?就連我自己也沒有。寒假開始的時候,我曾經許諾盡量少碰電子產品(除了學習),但我整天抱著個手機,百無聊賴地翻看視頻,生活變得十分無聊。還說什么每天積累五個英語單詞,背詩什么的,統統沒有實現。
其實想想看,自己和古代人比起來,有什么不一樣?我細思恐極——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竟然在退步!似乎我們都像古代人,好好學習就能成為君王,而得過且過,就算當上了君王,也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所以,讀史可以鑒古今,知往來,更能發人深省!從學習方面想,好成績是靠自己爭取來的,就像啟一樣,用自己的實力取得君主之位。從為人處事方面想,學會與人交流,寬以待人,才能像舜一樣,成為受人擁戴的賢君。
總之,“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如果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就可以知道世代歷史的興衰治亂的規則,在為人處世中牢記相關的道理,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君子!
史記高一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我從初中開始讀《史記》,直到如今,床頭總還是擺放著這本書,雖然讀了不下五遍,卻仍然覺得,《史記》所蘊含的知識還遠遠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禮貌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能夠是人感到3020____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20____年時間,在他60歲時,最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云,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衛青霍去病漠北決戰,揚大漢雄風。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余音裊裊,激蕩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史記》傳遞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回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什么叫做“精忠報國”豪情壯志。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最后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踐臥薪嘗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這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讓我們挺過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著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年輕的生命;出租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里,免費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往往能成為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跋山涉水,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眾志成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搞笑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搞笑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應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完美,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想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史記高一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托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后,一部鴻篇巨著《史記》誕生了。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么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么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么可能成為棟梁之材?
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最近,我們學習了第11課《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文章講述司馬遷從小就受母親河和英雄故事的激勵,有收父親影響,喜歡上了歷史,后來當他專心寫作時,因為他為一位將軍辯護,而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他在監獄里寧愿把個人恥辱拋之腦后,也要把《史記》寫完,就這樣,他奮筆疾書,忍辱負重了13年,終于完成了這部《史記》,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死得便有價值,死得重于泰山。
像司馬遷這樣的人數不勝數。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帶兵打下了楚國,并活捉了楚王勾踐。吳王讓楚王當馬夫,楚王為了不讓國家滅亡,受盡了恥辱,忍辱負重了幾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回國后,他每天睡在柴房里,每到飯前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兒,就是為了讓自己不忘記在吳國的恥辱,并讓自己牢記"落后就要挨打"他每天一邊種田,一邊練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國后來發奇兵滅掉了吳國。
漢朝開國大將韓信,在漢朝未統一之前,有一次,一個小混混看不起他,便在大路上攔住了他,說:"你有本事就拿劍刺我,要么就從我的褲子底下鉆過去。"韓信知道:如果殺了他,就要坐牢,如果不殺他,就要忍受極大的侮辱。最后,韓信為了能為國家效力,從小混混褲子下面鉆了過去,忍受了"胯下之辱"。
社會上也有些人一受到侮辱就想不開了,,甚至去死,這樣的死毫無意義,一點價值也沒有,可以說是輕于鴻毛。
讀完這篇課文,我終于明白了:一個人在面對別人的侮辱或是嘲笑時,不能消沉泄氣,要忍辱負重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為國家做出貢獻,你才死得有價值,才是死得重于泰山!
史記高一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西楚霸王臨終的悲歌,這是一個“英雄”的最后的真情告白。
說項羽是個英雄,不為過。項羽自幼就有異于眾人的表現。“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他的叔叔很生氣。而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這些話顯示出他從小就胸懷大志,與眾不同。而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時,他卻略知其意,不肯竟學。這又顯示出項羽的一些人性弱點。就是毅力不足,過分自信。當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時,項羽看到了就對他的叔叔說:彼可取而代也。這就是他的叔叔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而他本人勇力過人,力能扛鼎。這些事情對于項羽的發展大有好處。為他今后受到叔叔重用,開拓自己事業的天地奠定了基礎。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項羽叔侄也順應天下之勢起義。他們叔侄殺會稽守進而占領了一席之地。這就是項羽最開始的資本。憑借過人的勇力和一定的謀略,項羽成為起義軍中較強的一支。而劉邦也在這時迅速興起,形成與項羽對峙抗衡的對等力量。巨鹿之戰是項羽最為光彩的一件事之一。這次戰役,扭轉了整個局勢,關東轉危為安。劉邦也得以順利地破秦入關,攻占咸陽。項羽在這次戰役中表現出的國過人的謀略和膽識的確是令人佩服和敬重。破釜沉舟顯示出了它本身的魄力。如果是劉邦,恐怕他不敢這么做。
說項羽是個匹夫也不為過。章邯投降,而項羽竟坑殺秦葙卒二十萬于新安。有一個勇士,一個有為的領導者變成里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這給他人生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筆。項羽分封十八個諸侯國,自立為西楚霸王,擊殺義帝,諸侯王紛紛自立,直接導致了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而此時的劉邦卻迅速崛起,這就是后來的楚漢之爭。可以說這是項羽自己親手為自己釀制的苦酒。
前期的項羽還是有勇有謀的,可是當他取得一定成績后就沾沾自喜。原先自身的缺點全部暴露無遺。例如鴻門宴上,項羽明知劉邦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他卻優柔寡斷,錯過了一個有一個殺死劉邦的良機。而他卻透漏給劉邦一個重要的消息,即將曹無傷出賣了。這不能不說項羽糊涂。項羽滿足現狀,止步不前,一味迷戀個人的武力和權勢,而劉邦卻清醒的認識了新的形勢,采取正確的政策,蓄積力量,逐步改變了不利的地位。這樣看來,項羽與一般匹夫無異。尤其是在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日不滅,這種行為是何等殘暴。有人勸說項羽就關中建都,而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典型的夸耀心里,缺乏政治遠見,這怎能稱霸于世?!這與市井之徒有何異?
項羽剛愎自用,缺乏政治遠見,不能知人善任(即使有范增為謀,亦不能用之計策),緊要關頭,舉棋不定,這都預示著他只能以失敗告終。最終導致了他被圍垓下。垓下之圍時,別姬,沖殺,贈馬,自刎等一系列事件,卻又顯示出了他的英雄氣概。不過也反襯出來了他的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思想(他至死都認為是蒼天亡他,不是自己或戰爭的過錯)。
總的來說,項羽既是一個有創業之才的英雄,卻又是一個缺乏長遠目光的勇夫。不過“政由羽出,號位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也說名了項羽的過人的能耐。而與劉邦的楚漢之爭,卻也令后人為之嘆息。假若項羽能卷土重來,或許漢朝天下不只是姓劉還是姓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