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論語心得800字左右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典籍不計其數,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論語》就是對人們影響最深的書籍之一。
學習《論語》內容,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是每一位華夏子孫的本分。本學期我們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論語》十句經典,讓我感慨最深的就是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邊感嘆的,他告誡我們:時間就像河水一樣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寶貴的時間。是啊!時間飛速流逝,一去不復返。有一句名言:請珍惜時間吧!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我們才會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延長,出彩。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許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崇拜“游戲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導致學業荒廢,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樣年華,卻被白白浪費在虛擬的游戲中,被白白浪費在渾渾噩噩中。年輕時代,時間不能太隨性去支配,要讓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過得踏踏實實。
我國現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時間就像是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確實惜時如命,他把別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后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縱觀古今,沒有哪一位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偉人不是珍惜時間,忘我勤奮的楷模。時下,不少中學生缺乏的就是時間觀念,他們沒有人生理想,學習態度不端正,一上課就萎靡不振,無心聽講。基本的學習時間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用業余時間讓自己有所作為。長此以往,豈不是毀了自己的一生。
年輕的朋友們,為了自己光明的未來,為了自己充實的人生,讓我們攜手,一起珍惜時間,一道務實奮進。來展現自己靚麗的青春,實現自己成功的人生。
讀書論語心得800字左右篇2
在這本書中,南大師多次為孔老夫子正名。現在有很多人反對孔家店,認為“孔孟之道救不了中國”。南大師認為,孔門心法就像是我們每天吃的五谷雜糧,是我們頓頓離不開的食糧。只不過孔家店的某些店員們,往糧食里摻了水摻了假——在孔門心法傳承幾千年的過程中,幾代大儒對其的過分解讀(訓詁、考據、宋代理學等),把《論語》這部經典的文字和精髓割裂開來——才會出現“打倒孔家店”這樣的口號。但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經典,才會歷經時間的大浪淘沙,真正的傳承下來——幾千年來,“四書五經”必登經典書單之首,必然有其道理。所以,糧食本身沒有問題。宋代一代名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鐘老師說趙普那是客氣的,要他說:一句論語就可以治天下,哪一句?翻開《論語》,看到哪一句就是哪一句。
《論語》的篇章和內容都經過孔門弟子精心的選取和編排。在這部書里,孔老夫子的幾大得意門生,性格、天賦迥異,在各自領域都有非凡的建樹,個個都是一等一人才——孔子最得意的顏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子路、大外交家子貢、繼承了孔門心法的曾子……只要孔老夫子動一下稱霸天下的心思,有這些弟子的輔佐,那是分分鐘的事兒;而他老人家沒有那樣做,而是用另一種教化天下的方式,在當世就成為了天之木鐸,一代圣賢。
《論語》本身就是一部了不起的經典;有了南大師的解讀,這部《論語別裁》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對于我這樣的歷史小白,就喜歡看的就是大師引經據典穿插在其中的各類歷史典故,上到伏羲女媧,下到民國初年,儒釋道醫武各家,他都信手拈來,不愧是一代大家。而最令我感動的,是像南懷瑾大師這樣一代代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先師們,他們結合自己所處的時代,耐心細致地為后生講解傳統經典,讓那些看上去生澀難懂卻包含了祖先無窮智慧的文言,更好地指導當代人的生活,讓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他們實實在在地踐行了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讀書論語心得800字左右篇3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頭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歡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堅持愉快的心境,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當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當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當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當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讀書論語心得800字左右篇4
中國人從古代就講究“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擺在第一位。現如今長大后孝敬爸媽已經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孝敬僅僅只是指養活爸媽嗎?孔子則對這個問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現在所謂的孝,就是說能養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
孔子說的很對,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忙于工作而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疏忽了對父母的陪伴與關心,只是單純的認為寄給父母錢就夠了,可以讓他們吃飽就夠了,難道真的連抽出幾分鐘的時間都沒有嗎?反而是家里的寵物貓寵物狗經常陪伴在側,飼養的很好,經常帶出去給它洗澡,帶它出去玩。只盡到了了物質方面的責任,那么所謂的贍養又與養寵物有什么區別嗎?而一心想要孝敬父母的人,才會去關心父母,在乎父母,不讓他們擔心,父母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物質上的提供,而是對父母最真誠的關心。
孔子關于“孝”有很多的理解,孔子還認為“父母唯其疾之憂。”孝順的孩子應該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讓父母為孩子的健康擔心,所以現在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是報喜不報憂。同時,子女也應當時刻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以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子夏問孝時,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很少有人從沒有對父母發過脾氣。有些事情,兒女需要去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去吃,這樣就算孝敬了嗎?
說來說去還是上一句的道理,對待父母一定要真心,不要拿金錢去敷衍父母從而去做到金錢上的孝敬,一定要有生活上的關心,有些時候關心其實比金錢還要讓父母開心。
讀書論語心得800字左右篇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讀書論語心得800字左右篇6
讀南懷瑾老師的書,我不斷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畢竟,空談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亂蕪雜失其本心都毫無意義;文化通過人來體現、藉由人來傳承、依靠人來發展。“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語我們已經見怪不怪,那么行動呢?該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書到今生讀已遲”;琴棋、書畫、禮樂,民俗、神話、宗教,門類繁多;真應了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更何況,從小受的教育并沒有讓我們這代的很多人有足夠深厚的積累。南懷瑾老師說,他的積累都是十三歲以前背的;他在臺灣發起“兒童讀經”活動,廣受好評。當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時,無論生在何世,都應有正確的方向,并在這個方向上努力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憑人力,客觀條件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論語別裁》給我的啟示是很難言明的,正如古人講做學問,是“知、信、行”;從文化的角度講,在杏壇詩社聽的講座“中國藝術簡史”讓我發現了中國,而南懷瑾老師的書讓我真正觸摸到了古中國的思想與智慧。我曾著迷于西方哲學體系的龐大和嚴謹,但思與辯總將我領向一個又一個糾纏著的世界;理論的創立與推翻,見證著人們探索的腳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國人的方式卻不一樣,他一跳就飛上了云端!西方人沿著“世界”的概念外拓出龐大的體系,中國人向“天下”里探出無盡的內涵。兩個角度,兩種道路,本無所謂對錯高下;固執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揚他,都沒有道理。
南懷瑾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臺灣一些大學生要搞“中國文學的再革命”。南老師講,“文學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體、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后發現這種文學有毛病,這才有資格談革命。你們現在連‘命’都還沒有,還‘革’個什么呢?你們還有文學革命的資格么?”南老師的一番話平息了臺灣大專院校里的這場小風波。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發言權。不過,對于中國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了解,愈發覺它魅力無窮,倒也不必大動干戈啦。中國人做事向來不講究橫沖直撞,講求中庸之道,求變亦可漸變,免得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