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
寫讀后感可以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積累素材,為日后的思考和創作提供靈感。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本文為你提供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寫作技巧和示例!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1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當。”這是我在看《挪威的森林》時,頗有感觸的一句話。花了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讀完了這部小說,這也應當算是我第一次接觸較為正式的小說了。《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著作,我之前也有聽說過他,不過對于他的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暫且不論,就談談對這部小說的感想吧。可能是我第一次閱讀這樣的小說的緣故,我對這部小說感觸很深,除了有些語句,整個故事情節也很有吸引力。
這部小說可能有點含有作者青春時代的一些切身經歷,給人感覺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很真實,雖然行文中也有許多世俗的片段,但就總體而言,以及作者所要傳遞、表達的主題很能與讀者產生共鳴。小說的基本基調應當是悲傷的,如果用一種顏色來描述,我覺得灰色非常合適。看完整部小說,沒有對某一個篇章有特別深的印象,整部小說是連貫的,一環接一環,非常自然,天衣無縫,圍繞“我”——渡邊君的記憶,采用回憶的方式來描寫青春時期的愛情、友情,就像觀看電影似的一幕幕呈現在眼前。
我挺喜歡渡邊君這個人物角色,他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人喜歡孤獨,只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地對渡邊君進行了描述,他有一些特立獨行,但又普普通通,是一個穩定真誠的人。就像這句話所說的那樣,他也不喜歡孤獨,但是他的希望隨著朋友、愛人的去世,逐漸淪為失望,留給自己的最終只有孤獨了。可是,事實上,他又不孤獨,有紅顏知己;也不空虛,時常打工兼職,生活也相當充實。但從他的言行舉止中可以得出,他的確又是孤獨的,與外物格格不入,除了身邊的少之甚少的幾個人,沒有任何東西存在于他的世界中,但他依舊在走自己的路,有個性地過著自己追求的平靜的、甚至是與外界隔絕的自我生活。當然,我不是說像他那樣的生活好,如果真如此,每個人的心理可能就不怎么正常了,我推崇的是他的那種生活態度,那種堅強,那種自信,無論外界是否忽略他,但他始終沒有忽略自己,“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當”,有自尊地活著。
聽說,《挪威的森林》電影版也快出來了,有些許小小的期待,想看看演員如何飾演這個角色,也想品味一下真實人物版的渡邊君。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2
不久之前讀了《挪威的森林》,感覺很不錯,《挪威的森林》讀后感。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譯者是林少華。翻譯細節上有一點問題,但僅僅是細節有問題,無傷大雅。其實故事很簡單,書的內容是講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日本少年的大學生活。具體一點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主角叫渡邊。
他考進了東京的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木月——在十七歲自殺的高中好友——的女朋友直子。他們很奇怪的在東京街頭逛街——直子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跟著。后來直子又很奇怪的失蹤了一段時間——后來才知道她去了一個靜養院。他之后在學校上戲劇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女同學——綠子。這也是個很奇怪的人,能在鄰居失火的時候在陽臺上彈吉他,不過她真的很好。
書中還寫到他認識了宿舍院里另一個有點放蕩同學——永澤。劇情很簡潔,就是這個人一直困擾在他和直子的感情中,并且一直努力讓直子走出陰影中。
在直子療養的時間里,他一直給直子寫信,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他和綠子也談上了,關系也很好,但是他總是有點不太在意綠子。同時,他還不是和永澤出去“鬼混”。好了,隨著劇情的慢慢發展,他認識了很多朋友身邊的朋友,比如和直子同住的病友和永澤的女朋友。他和綠子綠子的交往也越來越深,同時他和直子的感情也慢慢發展,不料,直子卻在即將病愈出院的時候自殺了,男主角很受刺激,外出流浪了一個月。略去細節,最后他去追尋一直對他一往情深的綠子了。故事真的很簡單,讀起來也很流暢,也很感人,特別是直子死后,咱們的男主角外出流浪,蓬頭垢面,寫得太有誠意了。還有之后,主角一直在嘰嘰咕咕:“人不該這么死的,葬禮太荒涼了。”這讓我想起了《碧奴》里最后那點,碧奴知道自己丈夫已經死在長城下的時候,就哭啊,從山上哭到山下,從古代哭向未來,哭得人不禁也潸然淚下。
推薦閱讀:
小編精心推薦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3
這些日子一來都在看村上春樹,慢慢的看準確的說是超慢的一字一句的看他的經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時實在高一,那時候完全沒有看明白這本書到底在講些什么!僅僅朦朧的感覺這是在寫一段關于青春關于人生更關于愛情的小說!第二次閱讀是在大二的時候,那時候看了此書后發現作者所講述的尋找心中百分百女孩。人人都說大學是塊凈土,是一個誕生無數或平平淡淡或轟轟烈烈愛情的搖籃。那時候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的室友們都在拼命追尋心中百分百女孩。這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我看的是一種宿命論,一種追尋心中完美世界的宿命論!
一直很喜歡伍佰那首經典老歌《挪威森林》,我總會哼著:那里湖面總是澄清那里空氣充滿寧靜!不知道是看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喜歡上了這首歌呢還是因為這首歌而喜歡上了幾乎通明的小說!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兩者之間都共同闡述了一個觀點或者說是在追尋著一中理想的生活的世界:哪里才是自己的停靠站——心靈的停靠站!
我們一直都是在追尋著所謂的歸宿,如同希臘悲劇人物不斷逆著山路向上推著巨石的西西弗斯般樂此不彼周而復始!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4
一直聽人說起《挪威的森林》,但遺憾的是一直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買了本。
以前是漓江版的,得二十多塊錢,這對我來說算貴了。畢竟是買一本小說看看,似乎沒必要花這么多錢的。進入2001年后,不想該書版權由上譯買走了,定價便宜了,譯者也作了修改,而且裝幀也非常不錯。最后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價格,我終于買下了《挪》書的上譯版。還沒有看書,我就有種感覺--很值!
該書花了五、六天時間看完的(咱是學生得上課、自習啦等等)。總體覺得是不錯,不僅村上寫得不錯,譯者林少華也譯得不錯,寫的序更是不錯!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譯者說村上小說最大的特點是: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因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但是,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與其勉強通過與任教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小說是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回憶自己年輕時代讀大學時發生的事情。而時下,我們都在讀大學,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羨慕渡邊的自我、瀟灑、隨意。他生活中不會出現父母的影子,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唯有的是一個死去的朋友的戀人、一個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的哥們,一個一起上過選修科的女孩子。就這樣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日子,卻讓我向往。每周空閑時間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軋馬路,等等。
我很喜歡旅游,可是口袋里沒有錢。想找份工作,沒有說的過去的。何況中國地大物博,四處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圍太大,而且沒有日本新干線之類便捷的交通網絡。而最根本的是,沒有渡邊的心情,一個人游歷,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也需要與眾不同的心境。我想我沒有,所以只能徒自嘆息。
看完書后的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觀念的開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認為,村上是個性變態。我倒沒有這種看法,同為男人,同為青春期的男人,試問誰沒有那種想法或行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問題。
以前也耳聞過大和民族的這一有別于儒家思想的顯著特點,算是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產物了。但是看完本書后,算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國內像這種純文學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時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熱,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遜色,也就不會覺得有什么驚訝的。本人單身,活了一大把,還沒有經歷過純粹意義上的戀愛,更不用說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對同居現象一無所知。只是愛好讀報,還知道高校中不少校園內安放了自動售安全套的機子。
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于人生的理論以及自己所謂的成為“紳士”的行為規范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說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癥--剛強者一杯溫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郁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著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為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角色,委實讓我閱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蕩,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愛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于我們來說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著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后,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希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一則笑話云: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助,可滿足他們三個愿望。饑餓的農夫立即說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么浪費了一個愿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閑下來的時候我問自己: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快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愿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說影響太多以致過于苛求:我現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快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快樂豈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5
用了將近八個小時粗略讀完這本書,帶著一種愧疚的心情——因為最近面臨一場極其重要的考試。我本應該專心復習。可,就像渡邊徹說《了不起的蓋茨》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幾年前看過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隨著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像泉水一樣疊涌而來。想起了秋風徐徐,渡邊和直子在沒有邊際的原野漫步的畫面。我特別喜歡看完一本書,然后再看由書拍攝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過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會看電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電影版的《情書》,然后迫不及待的閱讀文字版的。明白嗎?就是這個意思。
一口氣讀完《挪威的森林》,著實有點壓抑。
在書中,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0歲。文字里充斥著自殺,迷茫,孤獨,無奈,以及性。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
這是孤獨,不是孤單。
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是宿命,是心靈的獨一性。孤單卻是可以解決的,有人陪著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這樣就不至于一個人孤零零。
孤獨是心,孤單是形。
草草讀過一遍,許多地方都沒能好好品味。只覺得自己被書影響到心情壓抑,所以匆匆掃了一眼后記便趕緊出門。一路步行到空曠的地方,好讓腦袋里的陰霾散去。夜暮時分,天邊出現了像草莓果汁一樣紅的晚霞,心情漸漸平復了些。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6
《挪威的森林》讀完很久以后,才決定寫下點東西。記得當時僅僅覺得這是一部名家寫的,關于死亡、愛情與性的,文字優美而又略帶抑郁的一本日本小說。雖然能知道故事的梗概了解到人物的性格,但是對于其中的很多情節卻是難以理解,人物思想更是難以捉摸。
然而奇怪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人物,那些事情仿佛是在腦海中生根發芽,自動生長,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渡邊、直子、木月、綠子、玲子、永澤、初美還有那總是作為渡邊口中笑話素材的“突擊隊”,仿佛真的存在于這個世界一般,在我極目遠眺能夠看得見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上演了他們的故事。
自己感覺與他們的距離慢慢接近了,于是想寫下點東西,談談我的感受。
文章的一開頭變為本書奠定了一種安靜的略帶憂傷的基調。時隔多年的“我”來到漢堡機場,“抬起頭,我仰望飄浮在北海上空的烏云,一邊思索著過去的大半輩子里,自己曾經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歲月,死去或離開了的人們,以及煙消云散了的思念。“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風光也仍舊歷歷在目。綿延數日的霏霏細雨沖走了山間光禿禿的地表上堆積的塵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藍,而十月的風則撩得芒草左右搖曳,窄窄長長的云又凍僵了似的緊偎著蔚藍的天空......”這樣的風景,讓“我”想到了過去的很多,本想早點為直子寫點東西,但一直動不了筆,因為“原來我想只有這些不完整的記憶、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裝進小說這個不完整的容器里。”
作者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他的故事里,亦如之前那純的美風描寫般,走進了他那純美憂傷的回憶中。
木月是“我”——渡邊的好友,直子的青梅竹馬,木月的突然離去,隔斷了“我”與直子的聯系,直到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與直子在東京街頭的偶然相遇,倆人之后便進行著不定期的見面,直到直子20歲的生日,兩人發生了關系。之后直子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我”與直子保持著書信來往,在看望直子的時候,認識了與直子同間宿舍的玲子。在此過程中,“我”又認識了活潑充滿生命氣息的綠子,兩人漸漸產生感情,“我”游走在直子與綠子的感情糾葛當中,直到某一天直子的突然離去,在“我”獨自孤苦充滿悲痛的一個月的旅行后,在玲子的幫助下,決定和綠子在一起。
故事大概如此,在這個看似有些無聊并且略帶狗血的故事中,死亡與性來的都是那么自然,讓剛開始看完書的我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然而這么久之后我才慢慢發現,作者想要描述的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生與死,死忘與永恒以及人性之間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東西吧。
死在文章中發生的是那么的自然,仿佛順理成章。“我”的好友木月的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7歲,“我”的好友永澤女朋友初美的自殺,意料之內,情理之中,綠子父親的死,讓我們看到了生命是那么的脆弱與渺小,“突擊隊”的消失作者未說明什么,也許是死在了那樣一個看似荒唐的社會中吧。其中直子突然的離去,最讓我無法接受,本來幻想著是已經基本痊愈可以與“我”過上美好的日子,卻就那樣悄無聲息的走了。就像文章中“我"的感慨吧“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愈的。無論什么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愈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死是可怕的,然而卻也是不可怕的,就像是木月墓碑上的座右銘,“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也像前面“我”所想到的,“我將死看成是一種和生完全迥異的東西。死,就是“總有一天,死會緊緊的箍住我們。但是反過來說,在死箍住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會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生在這頭,死在那頭。而我是在這頭,不是那頭。然而自從木月自殺的那個晚上開始,我無法再把死(還有生)看得那么單純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體內,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因為在五月的那個夜里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時箍住了我。”
其實后來細細想來,直子的死也在情理之中。文中也許早就埋下了伏筆。就像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木月死后,直子其實已經掉入了自己所幻想的那口井中,也像是走入了挪威的森林,迷茫無助不知所措,以為緊緊跟著渡邊便會沒事,不過她也知道,就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沒有誰能夠永遠保護另一個人呀!”同時直子也覺得自己對不起渡邊,傷害了渡邊。因為她知道知道渡邊是喜歡自己的,然而自己真的愛著的卻依舊是木月。渡邊終究不能和直子在一起,也許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文章就已經說明了,“許久許久,螢火蟲才又飛了起來。好似想起什么一般,它忽地振翅飛起,只一瞬間它已經越過扶桿飛進黑暗中了。它似乎想把失去了的時光統統要回來一樣,在水塔邊飛快地畫了個弧,又在那兒逗留一會兒,眼見那道光化入風中,這才向東飛去。螢火蟲消失之后,那道光的軌跡依舊在我心中滯留不去。閉上眼睛。那抹淡淡的光仿佛無處可歸的游魂似的,在濃暗中不停地徘徊。黑暗中,我幾次伸出手去。但卻什么也碰不到。那抹小小的光線在我指尖就快碰著的地方。”直子也許就是那只螢火蟲也說不定。
“性”也是文章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場面,來的自然,仿佛家常便飯般那么自然!這是最初讓我最不能理解的。直子愛的一直是木月,這“我”也知道,就像文章開頭所說,多年之后回憶起來依舊十分難過,木月死后的直子就仿佛失去了靈魂,連話都不怎么會講了,對于直子來說,“我”就是木月留下來的唯一“遺產”,一種自己對于木月的精神寄托。生日的那天晚上,和渡邊發生了她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似荒唐之中,也許只是一個脆弱顫抖的心靈僅僅是想滿足自己難以完成的那個愿望......渡邊的好友永澤總是帶著“我”去夜店找女孩睡覺,“這很難解釋。你知道的,杜思妥也夫斯基不是寫過有關賭博的書嗎?就和那個一樣嘛!也就是說,當周遭充斥著可能性時,你很難就這么視若無睹地讓它過去。懂嗎?”“好像有一點。”我說。“一到黃昏,女孩會到街上來放蕩呀,喝酒什么的。
她們要求某種東西,我也正好可以給她們那種東西。做起來很簡單嘛!就像扭開水龍頭喝水一樣簡單。在一瞬間你讓它掉落,她們也正等著接呀!這就是所謂的可能性嘛!當這種可能性就在你眼前轉來轉去時,你能眼睜睜地讓它過去嗎?當你有這份能力,又有讓你發揮的場所,你會靜靜地走開嗎?”“我從沒有這種感覺,不太能體會。搞不清楚那是什么玩意兒。”我笑道。“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那是一種幸福呀!”永澤說道。看似荒唐的事情總是被永澤說的頭頭是道仿佛真是那么回事。于是我也就信服了。這就是永澤的生活信條,沒有理想,有的只是行動規范。他確實對這樣的行為已經劃定為自己的行動規范,不存在道德上的問題,只是想沒有羈絆的活著不斷追求自己的目標,也許也是因為這個所謂正常人的世界實在太過冷漠,隔著遙遠的溝壑,自己的內心太寒冷太寂寞太空虛了,需要的只是那一點溫度罷了。
以上的事情我還可以接受可以體諒,但是渡邊與玲子的行為,卻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玲子是直子的室友,同住在一起的病人,渡邊是在探望直子的過程認識了玲子。直子死后,玲子也出了院第一個來找的就是“我”,與帶著痛苦旅行回來的“我”見了面。在房東家的晚上,“我”與玲子發生了關系。剛剛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只想說一句我去!在這樣的時刻面對這樣的人“我”竟然也能與玲子發生這種關系!?難道性對于他們來說真的就只是像吃飯那樣隨意嗎?渡邊你到底愛不愛直子啊!?也許我沒有注意,那天玲子梳著直子的發型,穿著直子留給她的衣服,“我”恍惚之中仿佛看到了直子又來到了眼前吧!
不禁想到了作者的構思巧妙,木月的死聯系到了“我”和直子,“我”成為了直子對于木月的精神寄托,直子的死又聯系到了“我”和玲子,玲子成為了“我”對于直子的精神寄托吧!不僅如此,其實我覺得文章中的“我”也不是一個濫情的人,“我”其實就只是一個渴望能被人理解,一個純情的人罷了。就像永澤對于我的評價,“我和渡邊有相似之處。”永澤說。“渡邊和我一樣,基本上只對自己的事感興趣。至于傲不傲慢,分別在此。我們只對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如何行動感興趣。因而能夠把自己和別人分開來考慮事情。我欣賞渡邊的就是這點。
但他本身對這點還不能完全識別,所以還會覺得彷徨和受傷。”“我”愛直子,徹頭徹尾的愛著,也喜歡玲子,喜歡她的皺紋,愛著綠子,在那個溫暖的下午一同看著火景的時候情不自禁的親了她一口,她的活潑與直白仿佛給“我”的生命注入了無限的活力。“我”只是這樣單純的愛著,愛著那些渴望了解我,理解我的人,甚至只是單純的喜歡著玲子的皺紋!看似荒唐!一個男人怎么能同時喜歡這么多女人,其實,“我”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只是想追求自己喜歡的事喜歡的人有著最簡單最純情的愛的人,最原始的愛本來就是這樣,純情而又簡單不需要道德規范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只是喜歡上了而已。就像玲子對我的來信上寫著,“這并非任何罪過,只不過是大千世界上司空見慣之事。
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蕩舟美麗的湖面,我們會既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二者同一道理。不必那么苦惱。縱令聽其自然,世事的長河也還是要流往其應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害的人也無由幸免。所謂人生便是如此。這樣說未免大言不慚——你也到了差不多該學習對待人生方式的年齡。有時候你太急于將人生納入自己的軌道。假如你不想進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達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就連我這樣最弱而不健全的女人,有時都覺得人生是多么美好。真的!所以,你也務必加倍追求幸福,為追求幸福而努力。”
寫了這么多,留下自己的小小想法。無論你的生活多么的接近與幸福,但如果你不努力的追取,也終將與之失之交臂。人生的道路上,自己,到底在哪里,自己,一定要清楚的明白。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7
看完《挪威的森林》,心情一直很壓抑,弄不明白為什么書中有這么多人選擇用那樣殘忍的方式親手了結自己的生命,他們該是有多絕望,才會拋下拋下朋友、拋下愛人、拋下這個豐富紛擾的世界。但是書中對這些人物內心的活動描寫的少之又少,我想弄明白卻又不得而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是書中比較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在生與死的問題上解析的比較透徹的一句話,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像出生是人的必經階段一樣,死也是。
一部這么出名受這么多人追捧的書,除了它的文筆不錯外,我沒發現它好在哪里,也許是我的閱歷不夠,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在絕望中掙扎、淪陷、自我拋棄和救贖的心路歷程,但是對于書中這些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處事方式我實在不敢恭維。愛情本來是該專一和純潔的,男主渡邊對自己的私生活卻有些放縱。一邊說深愛直子,一邊又在外亂來,原因是孤單,需要找人發泄自己的生理需求。處于同樣狀況的還有永澤和初美,而直子和初美竟然還不在乎,我實在不明白到底愛到什么程度才能允許另一半在外面隨便找女人。這本書到底出名在什么地方呢,是這些扭曲了的人生觀和愛情觀嗎,是小說人物的悲慘生活和結局嗎,是作者優秀的文筆嗎,還是某些我無法理解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總會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木月、直子和初美他們迷失于自己的森林,渡邊在綠子的幫助下找到了走出森林的路了嗎?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8
應該說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作者,村上春樹,日本人,書名《挪威的森林》,取自一首同名樂曲。
很久沒讀小說了,準確地說,是很久沒讀書了。離開家的時候,怕路上無聊,從兒子的書柜中找出,沒想到,飛機上讀了一半,到喀什后,分兩次,竟然讀完了,而且,沒有想象地那么難看。
書的代入感很強,讀著讀著,很容易就把書中的“我”想成現實中的我,或者把現實中的我想象成小說中的“我”,也許,從內心里,是對主人公“渡邊”的一種心理認同吧。渡邊孤獨、隨性,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反映漠然,一直在尋求自我救贖,象極了自己。
不太喜歡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象記流水賬。好在村上是東方人,所描寫的環境也并不算陌生,加之線索簡潔,書中人物的命運又委實令人牽掛,就不知不覺地讀完了,否則,肯定又是和《在路上》一樣,讀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書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種“解放”的感覺。你會發現這世界上有很多與你不一樣的人,過著與你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都會過完他們的一生,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著他們的故事。這時,你就不會覺得,你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你的三觀是唯一正確的。渡邊、木月(自殺)、直子(自殺)、初美(自殺)、玲子、綠子、永澤、“敢死隊”等等,幾乎沒有一個是所謂的正常人,但他們都有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會覺得應該寬容一些,包括對自己的--寬容。
最喜歡書的結尾:
良久,綠子用沉靜的聲音開口道:“你現在哪里?”
我現在哪里?
我拿著聽筒揚起臉,飛快地環視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哪里?我不知道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著頭腦。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無數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著綠子。
因為好奇,下了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來聽,節奏太快,旋律也不悠揚,鬧得慌,但歌詞很有意思,完全就是書的風格,難怪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9
當四月來臨,渡邊感受到的不是春天帶來的新意,而是無邊的冷清與寂寞。
望著人們或結伴而行,或練習棒球,或卿卿我我,但身旁卻連一個問聲“早安”或“你好”的人都沒有。木月、直子、綠子都漸漸離他而去,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了。
而對未來木月膽怯了,他沒有勇氣來面對,他甚至是恐懼的,不知所措的,他只有放下他的責任,選擇離開。或許他認為死去是逃避責任的最好辦法,也是惟一的方法,但是他錯了,他給別人留下的是遺憾和痛苦。我不知道是不是該稱他為懦夫,但我終究不能妄加評判。
直子或許是堅強的,至少木月死后她試著去生活了,她試圖讓生活加歸原位,但她似乎發現好像一切都改變了,什么都已回不到原點了,渡邊在她心中的位置始終比不上木月,她只有狠心地拋下渡邊結束了自己21歲的年華,在她心中或許只有木月才是她心靈的歸屬。
死去的人或許是狠心的,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活著的人有多么痛苦。
我不敢說活著是一件享受的事,相反我覺得活著是一件痛苦的事。你不光是為自己活著,有時更多的時候是為家人、為朋友,死去是多少不值得的事,死去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并不能消除所有矛盾,只能給你最親近的人帶來莫大的痛苦與傷害。
在痛苦中渡邊選擇擔起責任,選擇好好活著。
年齡的增長并不代表著成長,成長是不斷采集歡樂與憂傷,采集成功與失敗,采集收獲與失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迷茫,你可能手足無措,你可能把世界都已看透徹。但回頭望身后路時,那里留下了你深淺不一的腳印,不管你是否滿意都無法重走一遍。
我想這就是青春。
成長的同時也是擔負一種責任。
人性之美在于有勇氣承擔,有勇氣面對,有勇氣前進。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50字篇10
《挪威的森林》讀完很久以后,才決定寫下點東西。記得當時僅僅覺得這是一部名家寫的,關于死亡、愛情與性的,文字優美而又略帶抑郁的一本被某同學成為h書的日本小說。雖然能知道故事的梗概了解到人物的性格,但是對于其中的很多情節卻是難以理解,人物思想更是難以捉摸。
然而奇怪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人物,那些事情仿佛是在腦海中生根發芽,自動生長,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渡邊、直子、木月、綠子、玲子、永澤、初美還有那總是作為渡邊口中笑話素材的“突擊隊”,仿佛真的存在于這個世界一般,在我極目遠眺能夠看得見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上演了他們的故事。
自己感覺與他們的距離慢慢接近了,于是想寫下點東西,談談我的感受。
文章的一開頭變為本書奠定了一種安靜的略帶憂傷的基調。時隔多年的“我”來到漢堡機場,“抬起頭,我仰望飄浮在北海上空的烏云,一邊思索著過去的大半輩子里,自己曾經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歲月,死去或離開了的人們,以及煙消云散了的思念。“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風光也仍舊歷歷在目。綿延數日的霏霏細雨沖走了山間光禿禿的地表上堆積的塵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藍,而十月的風則撩得芒草左右搖曳,窄窄長長的云又凍僵了似的緊偎著蔚藍的天空......”這樣的風景,讓“我”想到了過去的很多,本想早點為直子寫點東西,但一直動不了筆,因為“原來我想只有這些不完整的記憶、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裝進小說這個不完整的容器里。”
作者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他的故事里,亦如之前那純的美風描寫般,走進了他那純美憂傷的回憶中。
木月是“我”——渡邊的好友,直子的青梅竹馬,木月的突然離去,隔斷了“我”與直子的聯系,直到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與直子在東京街頭的偶然相遇,倆人之后便進行著不定期的見面,直到直子20歲的生日,兩人發生了關系。之后直子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我”與直子保持著書信來往,在看望直子的時候,認識了與直子同間宿舍的玲子。在此過程中,“我”又認識了活潑充滿生命氣息的綠子,兩人漸漸產生感情,“我”游走在直子與綠子的感情糾葛當中,直到某一天直子的突然離去,在“我”獨自孤苦充滿悲痛的一個月的旅行后,在玲子的幫助下,決定和綠子在一起。
故事大概如此,在這個看似有些無聊并且略帶狗血的故事中,死亡與性來的都是那么自然,讓剛開始看完書的我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然而這么久之后我才慢慢發現,作者想要描述的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生與死,死忘與永恒以及人性之間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東西吧。
死在文章中發生的是那么的自然,仿佛順理成章。“我”的好友木月的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7歲,“我”的好友永澤女朋友初美的自殺,意料之內,情理之中,綠子父親的死,讓我們看到了生命是那么的脆弱與渺小,“突擊隊”的消失作者未說明什么,也許是死在了那樣一個看似荒.唐的社會中吧。其中直子突然的離去,最讓我無法接受,本來幻想著是已經基本痊愈可以與“我”過上美好的日子,卻就那樣悄無聲息的走了。就像文章中“我"的感慨吧“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愈的。無論什么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愈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死是可怕的,然而卻也是不可怕的,就像是木月墓碑上的座右銘,“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也像前面“我”所想到的,“我將死看成是一種和生完全迥異的東西。死,就是“總有一天,死會緊緊的箍住我們。但是反過來說,在死箍住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會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生在這頭,死在那頭。而我是在這頭,不是那頭。然而自從木月自殺的那個晚上開始,我無法再把死(還有生)看得那么單純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體內,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因為在五月的那個夜里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時箍住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