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書籍中的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手法等。城南舊事讀后感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城南舊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1
本書的主人公林英子,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城的小女孩兒。也是個善良、天真、機智、富有同情心、有點兒小狡猾的孩子。
小英子是善良的。她并沒有因為秀貞的“瘋”而害怕她,反而和她成為了好朋友。并用她自己的方式讓秀貞和妞兒相認,還偷了媽媽的金鐲子給她做盤纏。體現了她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質。小英子是天真的。她和小偷坦誠相待,聽他講自己的故事,還和小偷一起讀《我們去看海》。小英子又是機智狡猾的。小英子在秀貞那里染了指甲,回家后遭到了媽媽的盤問,她機智的回答說“思康三嫂”給我染的,媽媽不曉得“思康三嫂”是誰,只好作罷。除了這些,秀貞與妞兒的重逢最讓我感動。秀貞與妞兒重逢后,一刻也不想再等,便連夜收拾行李,帶著妞兒去尋找她的丈夫,也就是妞兒的親生父親,結果在深夜的途中慘死在火車輪下......讀到這里,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倒谷底,我甚至抱怨她們為什么深夜趕路,為什么老天對她們如此不公,為什么她們的命運那么悲慘呢?相比之下,我的童年更多的是純真與快樂,雖然普普通通,但是依舊要珍惜童年的每一天。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2
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在海洋上行駛的戰艦,讀書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習慣。
這幾天,我都在看這本書《城南舊事》,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女作家林海英,她是頗有名的作家。
這本書講的都是她小時候的事情,當我讀到第一篇時,我哭了,因為小英子為了讓她的一個好朋友能找到自己的媽媽,不惜冒著一陣大雨,而得重感冒,昏迷了好幾天。看著小英子疲勞的樣子,這時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就是當朋友有困難時,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
讀到第一、三、四篇時,我已經不忍心看下去了,因為小英子的父親去世了,
她答應過父親,一定要成為全校考試成績第一名,答應父親一定要在領獎臺上讀誓詞給他聽。可是父親永遠地離開了她,平時父親對她是最好的,那天她卻見不到父親,聽不見父親對她的囑咐、叮嚀與笑聲了。小英子哭了好久好久,可是她并沒有放棄,經過自己勤奮、努力的學習,最后有所成就,成了一名有名的女作家,她不辜負父親所望,滿足了父親生前的所有要求。
我知道失去至親很難過,因為我也嘗受過,因為我爺爺去世了。小英子你堅強,我們佩服;你的努力,值得我們學習。面對著如此的逆境,你卻能這樣的勇敢,而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總不敢勇敢面對,總像一個吃了敗仗的兵,現在遇到了你,我一定以你為目標,發憤圖強,努力學習,做學習上的佼佼者,做生活中的強者。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3
說起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大家對它再熟悉不過了吧!
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也可以說是一本回憶錄。它被拍成電影,并被選為小學生必讀書目,它的內容十分有趣,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從一個小女孩兒的角度出發,去看“舊北京”(北平)的風俗人情,愛恨離別(感覺和《童年》有點兒像)。
它分為很多的小故事,但總是離不開一個主題——“離別”這兩個字。其實只要你細讀的話就會發現,整個故事從頭到尾是串連起來、并且相互鋪墊的。從一開始跟自己的朋友離別;后來跟自己的“之交”(小偷,主人翁并不知道)離別;再到后來跟自己的“親人”(宋媽)離別;最后跟他的父親離別。
就是這樣一本主題看似那么沉重的書,作者卻用天真爛漫的語言把它寫得富有童真童趣。故事的情節其實并不復雜,從開始的導讀,作者由“駱駝隊”引入童年回憶,然后以剛來到北京、中途搬了一次家、最后父親去世的時間線來寫的。
比如《惠安館傳奇》:作者把真相寫得撲朔迷離、若隱若現,讓讀者感覺有的時候就在眼前,自己已經猜對了,但似乎又不是那樣,到最后以母女倆相認告終。
《我們去看海》這篇小故事:寫作者認識了一個為了生計而被迫偷竊的小偷,他們擁有共同的夢想,并相約一起去看海。雖然他們根本就不了解彼此,認識的時間也不長,但是主人翁的出現也讓小偷對這個冷漠的世界感到一絲溫暖。
到最后,主人公從小學畢業,而父親病倒在床上。這篇小故事是用“插敘”來寫的,從她在參加學校的畢業典禮,看到父親沒有來,通過種種事物回想起她與父親的一些事,到最后父親去世了。
我們的主人公也長大了,她已經和以前那個剛來到北京、天真浪漫的那個小孩子告別了。
其實仔細看這本書的話,就會發現作者寫盡了世間的冷暖,寫出了當時北平各種各樣階層的人所面臨的痛苦。像主人公這樣單純天真的孩子來到這樣一個世界里,她肯定是會發生改變的——她會逐漸開始懂事,嘗遍各種各樣的離別,慢慢地變成一個真正的大人,她以后可能也會經歷這樣的“幸與不幸”。
但無論當她在何地,想起兒時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也會幸福的笑起來吧!
所以,我也在注意觀察周圍的一切,記錄自己成長的點滴,也許,將來也能像林海音一樣寫出一部自己的回憶錄呢!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4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自從讀了《城南舊事》之后,這首歌便環繞在我耳邊,雖然它并不是很出名,但卻令我想起英子童年時的一切。惠安館門口瘋女人的一笑,草垛里蹲著的年輕人,與德先叔離開的蘭姨娘,回到故鄉的宋媽,喜愛花朵的父親,這一切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卻又是那么的模糊。
令我最難忘的,是那位善良的年輕人。他與英子交談時所露出的后悔,是那么的強烈,為了供弟弟讀書,他鋌而走險去偷東西。小孩子總想長大,可大人卻總想變小。
小時候不努力,長大了之后還能怎樣?當英子說:“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壞人。”我的心有一次陷入了悲涼,是啊!英子的眼里有太多的人啊!那個便衣偵探,那個一副老實像的年輕人,那些罵小偷的人,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
便衣利用英子把年輕人抓住,年輕人為供弟弟上學偷東西,那些罵小偷的人明明不知道事情的真 相卻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說小偷。善與惡,真與假,究竟該如何區分,我也不知道。就連那一句“我們去看海”那一句承諾我們也不知道算不算數了。
書中的一切,是那么的雜亂,又是那么的有序。它雖然記錄了許多不同的人物,但每一個卻都給人們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形象。就像宋媽,蘭姨娘,年輕人,德先叔一樣,他們都被當時的社會所唾棄,可他們最后還是以一種尚的身份所離去。
童年,是記憶的開始,更是一個夢的開端,它們就像是一股細流靜靜地,慢慢地滋潤著我們內心的沉悶與寂寞,在童年時留下的人與事,是難忘的,更是永恒的。正如爸爸,宋媽,蘭姨娘,瘋女人,他們都永遠不會在英子記憶里消失,永遠都不會。
小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得不帶一絲雜質。就像英子看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她以一種理解的態度去接納她,因為就只有她能理解瘋子不為人所知的苦。
也像是英子看年輕人,看蘭姨娘,看宋媽,英子對她們都有著疑惑,可英子從來都是以真心對她們的。不像大人,只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周圍的一切。
是啊!為什么人們只是要在自己的心上鎖上一把鎖呢?為什么人們總是不肯相信任何人呢?
就這樣,生活還在繼續著,可童年卻不能再繼續了,在慢慢的長大中,許多人都離開了英子。
我想,正如生活一般,是那樣的不緊不慢,溫厚淳和,那樣的安靜祥和,彌久恒馨,那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之心……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5
《城南舊事》這本書是林海音的童年回憶錄,說起童年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嘴臉漾起笑意來。
說起童年,我的童年記憶大都已記不太清了。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年暑假必定纏著爸爸讓他送我回老家,仿佛在城市中的童年沒有老家的盡興似的。因此,我的童年對于城市的暑假是毫無回憶可言的。
也許是因為我打小在農村長大,因此童年時期的我對農村有種深深的歸屬感。可是若要讓我講一兩件在農村中的童年趣事,我也是說不出什么花樣的。因為一旦到了老家,我除了每日必做的由村中跑到村東再跑到村南去去集結各路玩伴,然后一大幫人在村子里走街串巷的&39;嬉笑打鬧外,似乎也沒別的事可做。可無論怎樣我和小伙伴中間有說不完的話題和玩兒不完的游戲。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亦或是生活環境的不同原因,我漸漸發現上了初中的我們初步少了一些話題,多了一些隔閡。
我和小伙伴之間過往不斷的嬉笑打鬧聲,被一大段的沉默占據。當所有人坐在一起安靜地盯著電視機時,曾經那只配做背景音樂的電視音,忽然當起所有人中的主角。空氣中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的尷尬氣氛在流動,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找話題,卻永遠也找不到一個能讓所有人沖破隔閡的話題。我們每個人都很渴望回到童年時的無話不說,可內心卻清楚地懂的一個詞叫無力回天。
我明白了我與他們之間早已形成了一種不可填補的空白。無論我們多努力地想去填滿那些空白,都于事無補,力不從心。
就這樣,我的童年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默里,被封存在了時光深處。
也許就像三毛說過的“失鄉的人是不應該再去拾鄉的。”同樣失了童年的人,也不該再去拾起童年了。
書中林海音的童年故人,隨著她失去的童年一塊兒失去了。我童年時的小伙伴,雖沒有隨著失去的童年一同失去,卻也早已各奔天涯了。
我曾經以為我的童年如一只風箏,是所有的童年玩伴組成了那風箏彩色斑斕的風箏面,后來我才發現,爺爺奶奶才是那風箏的主導人,隨著爺爺奶奶的離去,那條握在他們手中的提線,也漸漸失去了它的力量,而那個色彩斑斕的風箏面,也隨著他們的離去,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