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
寫讀后感需要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并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這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這里提供優秀的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方便大家寫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參考。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1
隨著炮聲的打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了。這一切,都被一個才十三四歲的花季少女記錄了下來。
她叫安妮,是猶太人中的一員,也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之一。戰爭開始時,她才十四歲,正值花季時期,本來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以享受著在校園的美好時光。可是,一場無情的戰爭卻打亂了她原本幸福安逸的生活。戰爭迫使她從寬闊明亮的大房子搬到了密不透風的密室。每天無法見到陽光,而且還有隨時被德國人發現的危險。
試想一下,被囚禁的青春又是什么滋味?整天呆在又小又窄的黑屋子里,看不到光明的日子是多么難熬啊。還不不僅如此,食物的潰爛,小偷的時常光顧也讓一家人頭疼。想著以前和同學們一起騎單車回家的歡悅時光,又想想這沒有光明的日子,安妮也時常迷茫。但這并不能完全破滅安妮當一個記者的夢想,正因為有夢,才讓她的希望重燃。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堅強,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她居然還能學會法語,英語,拉丁語,速記等,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可她居然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完成了。
安妮真是一個大度,樂觀的女孩,在迷失的日子里,她從來都不抱怨,也沒有想過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她也常常會反思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讀到這里,我深感慚愧。作為一個生活過得幸福安逸的人,怎么就不能像安妮那樣自立自強,對任何事情都看得很樂觀呢?
也許,正是這場戰爭才讓她變得如此善解人意。這正和了那句話上帝在給人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她打開一扇窗。她是不幸中的幸運兒。她對遙遙無期的和平充滿著希望,還有誰能對這些事情能看得如此坦然?
遺憾的是,奇跡并沒有發生。,她也沒有等到和平的那一天,她的愿望終究沒能實現,就在她離自己的生日還有三個月的時候,安妮最終還還是離去了。這場殘酷的戰爭奪取了多少人的生命?毀滅了多少個家庭?對于這場戰爭,我無言以對,只是在心中默默記下這永遠一刻。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2
只要我還活著,就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沒有學過系統地“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沒有非常豐富的閱歷去深刻評價書籍,只是想要記錄我所讀到的《安妮日記》。安妮用“紙是最有耐心的!”開始了她的寫作也是對戰爭生活在孩子方面的紀錄。相對戰爭安妮是可憐的;想對其他逝亡的猶太人和其他有寫作天分而沒有機遇被世人記住的孩子,她是幸運的;而在這樣的戰爭環境中,這樣樂觀積極,有抱負的安妮,用筆和信念紀錄下真實歷史的她更是偉大的!
戰爭環境:“為什么猶太人要經受這樣莫名的苦難,我們越堅強,為什么越要繼續折磨。”他們沒有錯,即便有些猶太人通敵賣國也是大環境下其他種族也存在的現象。為什么猶太人遭到屠殺和排擠,這是非常大的課題,我也曾想試圖了解,這暫且不說。猶太人注重教育,歷史情況更加讓猶太人們絕處逢生,更加優秀,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不要害怕困境,透過暴風雨只會讓我們更佳強大!密室的猶太人們極度期望其他國家的人來解救,這是怎么樣的感受?其實這樣的戰爭故事還在發生,所以感恩我們生活在和平的中國的年代!
家庭生活中:安妮是家庭中的老小,享受著寵愛與關注。她對不知道怎么愛人的母親的毫不掩飾的疏離和對父親依賴以及在她眼中“書呆子”的姐姐。她們雖然責怪安妮的小性格,但是卻都包容和忍讓她。這讓安妮可以享受、釋放自己。我也相信他們肯定是相愛的!
密室生活中:“陽光燦爛,天空蔚藍,還有美妙的微風,我在渴望,如此渴望,渴望著一切。我想談話,我渴望自由,渴望朋友,想一個人待著,我真的很想……”如果是我們,恐怕是會瘋的。她們生活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里,一個小小的房間里面要住8個人(也期待實地參觀感受一下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無法用好壞人來評價她們。她們時而可愛,時而瘋狂,時而恐懼。性格、情緒、情感在狹小無法發泄的空間里面變得異常放大,變化無常。不斷不斷有人瘋狂,又不得不為了生命讓自己樂觀忍耐!戰爭非常苦痛,但對自由的渴望讓他們即使封閉暗無天日也積極向上!
與彼得的情感:這是安妮在豆蔻年華時期必然會經過的過程,幸運密室里有一個彼得這樣勇敢忍讓的年齡相似的好男孩。讓他們可以溝通心情,可以相互支撐,但是這是不是愛并未可知。
安妮·弗蘭克:安妮直接、樂觀、矛盾(青春期的迷茫)自知。這兩年里,從對母親的感情的變化中;從抱怨到樂觀,從堅持說實話毫不妥協到適當虛偽。我們看到了她的成熟與轉變,也看到她寫作的天賦和能力。小世界里面安妮心理的小小世界,她的叛逆或者真是因為也成就她。
看完書籍后搜索更加直觀的電影(安妮日記2009版),現實感官就已經非常深刻壓抑,更有意思的是,當晚我做噩夢了:夢中充滿血腥和不幸。更加感恩社會和我幸福安逸的小家庭小生活。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3
漫漫暑假,幽幽書香。在長長兩個月的暑假里,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安妮日記》更是知識與力量的源泉。
《安妮日記》是我從好朋友那兒借來的。一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它牢牢吸住眼球,再也挪不動步子了。因為它,我還鬧出了不少笑話:吃飯的時候被安妮的機智詼諧笑噴了飯;踢球時球還沒踢到我這兒,我就徑直一踢,結果把鞋給踢飛了;走路時為安妮打抱不平。結果一腳踏進了泥水里,后果可想而知……
《安妮日記》中安妮·弗蘭克假借給朋友吉蒂的寫信形式,真實的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日志。在日記中,安妮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了成長中的困惑、期待及對和平年代的向往。她不畏強敵,勇敢的用筆墨控訴了法西斯戰爭的邪惡。講述了戰爭帶給人民深深的災難。這本《安妮日記》不僅僅是安妮這位成長中的少女的內心獨白,也是德軍占領區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是對人性和平與安寧的迫切呼喚。
這冊日記是猶太少女安妮在父親公司的密室里完成的。為了躲避法西斯對猶太人慘無人道的殘酷迫害。安妮和家人逃到了父親公司的隱蔽密室里。他們在密室整天提心吊膽,連大門都不敢出。就這樣生活了25個月,直到被捕進了集中營。在這漫長的25個月里,面對一切苦難,安妮沒有絕望,心懷生的追求與期盼,以及對未來的向住與期待。安妮這種微笑著面對逆境,永遠樂觀期盼的人生態度難道不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嗎?
讀著這本安妮用生命寫就的日記,我深深的感受到法國人對猶太人的不公平:猶太人必須佩戴一顆金色六角星;猶太人必須上交自行車;猶太人不能乘坐一切交通工具;猶太人只許在下午3~5時出行買東西;猶太人只能上猶太人開的商店、理發店;猶太人禁止到娛樂場所、體育場去……如此種種,簡直是把猶太人整天關在家里!我還了解了歷史,戰爭與種族迫害。真是太不公平了!大家都是地球媽媽的孩子,何必互相殘殺呢!
安妮,我敬佩你。我敬佩你的勇敢和堅強,尤其是你身處逆境不氣餒、不屈服,永遠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4
你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的文筆產品。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記嗎?《安妮日記》就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容是:恐懼、不安、奴役與饑寒交迫。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于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為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秘密的保存,卻轉為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才是普世價值。《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占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內,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后,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20_年。人類為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 猶太民族的歷史注定是悲劇。20_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像羔羊一樣被塞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看著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發,聽著幸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發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納粹,人性的赤裸裸顯現,感覺和動物無異。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為什么連生存也不允許呢?誰規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 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
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說:“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 安妮·弗蘭克(AnneFrank),一個猶太少女,1920_年6月12日生于德國法蘭克福一猶太富裕家庭,其父為一公司總經理,母親也是富家閨秀。安妮自幼備受父母的溺愛,上學后又得寵于老師,真可謂養尊處優。納粹興起后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這一天中,她寫道:“我對誰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無所不言,但我希望在這里能對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夠成為我獲得慰籍與支持的一個泉源。”迫于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
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這位13歲猶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因為突然處于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個性不一的人,對于繼續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見到陽光呢,因為陽光和實現并存。躲在秘密的閣樓里,就是為了讓自己蒸發,起碼在那些陌生人眼里。在密室度過了兩三年的艱苦生活,她終于在16歲那年離開了,因為,蓋世太保終于叩開了密室的門。1944年8月他們因被檢舉而遭到逮捕。安妮和其他七個人被送進集中營,經歷不斷惡化的苦難:艱苦的工作、嚴寒、饑餓、疾病以及隨時面臨的被送進焚尸爐的威脅!巨大的焚尸爐的煙囪總冒著濃濃的黑煙,安妮們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進去,還要時刻關注著那里面是否會飄出自己摯愛的人的灰燼。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各最終被轉移到伯根-伯森集中營,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安妮年僅16歲,尸骨難覓。據統計,超過一百萬的十六歲以下的孩子死于大屠殺,安妮弗蘭克是其中之一。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5
今天我讀了安妮日記,書的作者——安妮,同樣是這場經歷的受害者。她以第二人稱的形式將納粹分子的暴力行為統統記錄在日記本上,使后人有機會了解真實的歷史進程。同為猶太人的安妮,十分怨恨納粹的不講道理的行為將猶太人趕盡殺絕,她認為這是不人道的。
安妮是幸運的,她和她的家人以及爸爸同事的家人藏在了一個名叫‘’后屋‘’的地方,并在此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安妮又是不幸的,她生得一副美人坯,卻是無辜受害的猶太人,最終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憑什么,憑什么納粹可以隨便剝奪猶太人的生命?憑什么猶太人就要忍受滅族的悲慘命運?可憐的安妮雖揭示了恐怖的歷史,但她并沒有改變歷史!我為此感到痛心:一個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竟如此失掉了生命,真是太遺憾了。回首想想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們,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天天生活在如此優越的環境里,竟忘了幾百年前一個與我們年紀相仿的少女在為自己的明天發著愁;不知道明天能否繼續活下去,不知道明天是否就被別人告了密,被抓到納粹集中營里去。這種對前途的渺茫的遐想,不知道現在有幾個學生會考慮這些。
朋友,讀讀安妮日記吧,相信你也會因此變得更成熟,言語更富有哲理!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6
回到生命本質,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細審視,其實都有屬于自己的秘密與夢想。但事實是,我們一再地為生存忙碌時,我們就會對尋找和堅持棄權。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1942―1944),戰爭境況對德國納粹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后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里,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于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于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一般人總是將《安妮日記》與控訴德國納粹的暴行或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系起來,但是不僅僅如此,在密室中發生的一切,“正當惡劣的環境像山一樣壓在人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特別是成年人,是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順應環境,還是在這種調整中以環境壓力作為放棄理想與原則的借口?”就像萬達安先生在和平時期還能幫助初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為什么在這種絕境下卻表現出極端的自私去偷孩子們的食物?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而13歲的安妮呢?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平和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并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么比這更愉快嗎?”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7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政后,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吉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占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殘酷的迫害。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里面,成為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們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為了躲避德國法西斯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為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摸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里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發泄,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聲明,很有毅力!
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閱讀愉快!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8
有一本書讓我感動不已,思緒萬千。那一本關于“美好生活”的書叫做《安妮日記》。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妮·弗蘭克,是一位德國猶太女子,安妮·弗蘭克家里并不是太富裕。
“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沒躲起來,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難么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是挺好的嗎”?安妮·弗蘭克是個活潑、可愛的猶太女孩,由于德國法西斯的殘暴_,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躲進“后屋”。在后屋里,他們白天不能開窗,晚上也不能開燈,天天說話只能低聲細語,一個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漸短缺,但是他們仍然堅持的活下來。
一個個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的猶太青年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離開了人世。這些法西斯分子真是可惡啊!
從這本日記中,我感到,安妮也和和常人相同,有自己愛的、敬佩的、也有自己討厭的甚至厭惡的人。但是她和常人不同的是,她雖然身陷逆境,卻仍然有顆善良、愛學習、隨時約束自己的心,她做了錯事會把話說重了,自己都會認真的面對,及時糾正,還要自己反省,并為之道歉。這一切,我做的不是太好,我要努力,向她學習!
我同情安妮,更敬佩安妮,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向安妮一樣時常自我反省,也希望世界永遠和平,快樂!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9
身為猶太人的她,以及她的一家,受到了許多的限制:必須在衣服上繡黃色的六角星徽;不準開車,不準搭電車,必須繳出家里所有的自行車;晚上八點后不準出門,就連坐在自己家院子里也不行;只能在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到指定的商店買東西;不準進電影院、歌廳等娛樂場所;游泳池,網球場和其他運動場所也一概不能進;不得與教徒來往,并且只能進猶太學校……
我和她是花在兩個不同時間的同齡女孩,她活在二戰時期,那是個被沒日沒夜的戰火包圍的世界。而我活在一個和她完完全全不同的世界里,這是個別無限熱情和無限的愛圍裹的世界里……
我真得很幸福,活在一個這么光明的世界里,這里沒有戰亂,沒有壓迫,只有和平。‘世界大戰’已經告一段落,美好邁入社會。這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一個美好的時代。也許我上輩子無辜的受到許多苦難,但現在的我很幸福,活在這個世上真好。
我真的很滿足,活在一個這么公平的世界里,這里沒有偏袒,沒有不公平,只有無私。‘不公平的法制’已經過去了,和平邁入社會。這是一個和平的社會,一個和平的時代。也許我上輩子受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壓迫,但現在的我很滿足,活在這個世上真好。
當我受到身邊人的關心和愛戴時,我覺得我好幸福;當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上時,我好滿足。
安妮,我和你素未謀面,但從你的日記里,我感到你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從中我覺得我是多么的膽小,你讓我感到幸福和滿足。
沒錯,活在這個世上真好。
讀安妮日記有感150字篇10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戰爭境況對德國納粹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后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里,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于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于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一般人總是將《安妮日記》與控訴德國納粹的暴行或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系起來,但是不僅僅如此,在密室中發生的一切,“正當惡劣的環境像山一樣壓在人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特別是成年人,是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順應環境,還是在這種調整中以環境壓力作為放棄理想與原則的借口?”就像萬達安先生在和平時期還能幫助初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為什么在這種絕境下卻表現出極端的自私去偷孩子們的食物?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而13歲的安妮呢?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平和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并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閱讀了《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么東西能比這個更快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