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閱讀感受
讀后感涵蓋了對所讀內容的簡要概述、分析評價、個人觀點以及引申思考等多個方面。下面是一些資治通鑒閱讀感受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資治通鑒閱讀感受有用。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1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巨著,講述了我們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歡看歷史,但當我翻看《資治通鑒》的時候,里面的內容卻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耐著性子看了下去,我讀它的目的是:首先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學習《資治通鑒》中人物的謀略,我們處在現代社會,雖然沒有戰爭,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學習。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妨用古人的謀略來分析當代社會的局勢,這對我們認識事物有很大的幫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謀略,為人處世之道不得不讓人佩服,它可以扭轉乾坤、化腐朽為神奇,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個“妙”字,這就是我對《資治通鑒》的評價。
有人善于摸透人們的心理特征,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古代歷史留給我們不僅僅是歷史,而是給我們留下了處事的經驗和方法……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2
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歡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鑒》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鑒》改編而成。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內容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濟、文化方面。它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又生動地告訴人們: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資治通鑒故事》里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司馬光通過敏銳的觀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里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己,并憑著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毛遂勇于展現自我,充滿自信心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己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該向他學習。
讀好書不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而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以后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懂事理的孩子。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3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曾看到一個視頻感慨頗深,一個二十幾歲的姑娘身上長了腫瘤,仿佛全世界頃刻間轟然崩塌,在她高呼"滾蛋吧!腫瘤君"的同時,成百上千萬的網友們也為之感慨,同時暗自決定從此健康生活,遠離病痛。人生似乎就是這樣,我們常常從別人的悲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幸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今人如是,古人也毫不例外。我想宋司馬光所編撰的《資治通鑒》應是一樣的道理,名為"資治",以古鑒今,實則是大智慧。
中國的歷史極為悠久,所以歷朝歷代都有編撰史書的傳統,現存的官修史書,影響較為深遠的,《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應當都能排的上秩序。不過相比其他的官修史書,《資治通鑒》具有許多"異于他人"之處。不同于《史記》、《漢書》的紀傳體,《資治通鑒》是一本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線,"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這本書以史學求"通"思想尋求一種發展。
關于《資治通鑒》的創作意圖,作者司馬光曾有過非常明確的說明:"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于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撰,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可見司馬光的修史目的是非常的明確,也正因為這樣,在書中,作者在探討歷史盛衰的問題上體現出了明確的史學求通的思想,著重總結了歷史盛衰的經驗,關系秦為何亡、漢為何興、隋為何亡、唐如何興,以歷史事件為軸,深入探析歷史背后的運轉規律,以指導當時的政治實踐。
人們常說"以史為鑒",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歷史的發展是一段時間的時代現實的反映,同時也是人為謀劃、運轉的結果,只有知興亡盛衰,才能從亡國的歷史的獲得教訓,從興盛的驕傲中獲得經驗,補實踐之不足,亡羊補牢,永葆生機。
歷史的事件與人物如此,我們今人同樣,時隔幾個朝代的我們,依舊可以讀一讀《資治通鑒》中的故事,不僅僅是知史,同時也在那些發人深省的故事中尋找智慧。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4
《資治通鑒》是一本歷史巨作。作者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內容是東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這本書主要記錄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也透露出古人或好或壞的品質。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顏真卿堅貞不屈:
顏真卿,自,清臣。是我國古代的大書法家,他創造了“顏體”。而顏真卿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時代。唐明皇不問政事,沉湎酒色,把國事管交給奸臣。當時有個叫安祿山的,顏真卿早已發現他有謀反的趨勢。當顏真卿上任范陽管轄時,他引一批人每天游山玩水,舞文弄墨。當安祿山通過密探知道這些情況時,嘲笑說:“這顏真卿真是一個酸文人,胸無大志啊,一失意便潦倒如此,何足掛慮。”
后來安祿山真的謀反了,誰都擋不住,只有顏真卿擋住了太原地區。誰都不相信平時游山玩水的顏真卿竟一直關注形勢。唐明皇和楊貴妃怎么都不相信,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祿山怎么會背叛。唐明皇一陣感嘆:聽說他(顏真卿)以前在朝中任職,可惜我可惜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他長什么模樣。
安祿山不管如何威脅顏真卿,但顏真卿寧死不屈。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5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鑒》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彭越匯合,可到日期了,韓信和彭越還沒來,劉邦很著急,最后將韓信和彭越封王以后,兩人立即支援,幾面合攻項羽,項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烏江邊了,卻遲遲不渡河,手拿短兵器與劉邦作戰,砍了幾百人,自刎而死,劉項兩家的爭奪也就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了。
可劉邦為什么會勝利呢?以前是項強劉弱,劉邦為什么會扭轉戰局呢?我覺得是因為他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還舍得拿錢,當時賞張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項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婦人之道,他看見士兵受傷甚至會流眼淚,可將領有功他又遲遲不肯封賞,所以人們才會默默離開他,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給韓信封為大將軍,項羽卻只是對待他像對待一個小兵一樣,從不聽他的意見。
劉邦年齡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足足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他還有長者的風范、沒有殺秦王子嬰。
但是劉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愛破口大罵,蕭何去追韓信時他回來就對蕭何破口大罵:“那么多好將領你不去追,便去追一個韓信……”直到蕭何解釋后他才止住。
總之,劉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優點是大于缺點的,應該留名千史。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6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讀罷此書,感受頗多?!顿Y治通鑒》的.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經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書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計時術語作為全書的時間框架體系,如“閼逄攝提格之歲”之類?!伴戝獭毕喈斢跐h語“甲”,“攝提格”相當于漢語“寅”。為什么不用漢語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呢?
之后查過資料我才了解其實,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這是天皇語言,即三皇時代的官方語言。明代著名學者萬民英所著《三命通會》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閼逄”——編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于、執徐、大荒落、敦洋、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經過查閱資料與詢問教師朋友我了解到《資治通鑒》本身的編纂,具有很多特點或優點。首先是它取材廣博和編寫精審,所記敘的歷史是幅員超過萬里,人口超過千萬,時間長達一千多年,而全書不到三百卷,組織精密,條理清楚,詳略得宜,言簡事明,有深入淺出之妙,這是一般史書不能與之相比的。其次,司馬光的治學態度十分嚴謹,所用史料都經過仔細選擇,并將選用的過程和選定的理由,一一記載下來,編成“考異”,成為《通鑒》一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后世流傳中,人們才把它分開了,這項治學方法,所以稱為“考異法”。這都是在組織形式方面比較突出的優點。
至于考異法是什么呢,我還不是很了解。仍要請教教師實資治通鑒中很多故事是用來體現作者對迷信思想的不懈。
其迷信思想,在統治者可謂根深蒂固,司馬光常常依據事實揭破其底細。如記武則天之事:“太后好祥瑞。有獻白石赤文者,執政詰其異,對曰:以其赤心。(李)昭德怒曰:此石赤心,它石盡反耶!左右皆笑。”又:“太后習貓,使與鸚鵡共處,出示百官。傳觀未遍,貓饑,搏鸚鵡食之。太后甚慚。”(并見《唐紀》二一長壽元年)事雖細微,意義則甚為重大。又如鎮壓黃巢起義的高駢,據有揚州,為霸一方,而聽信玩弄神仙之術的呂用之,終至于城破身死?!锻ㄨb》詳記其事,不掩飾,亦不夸大,讀者自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唐紀》七○至七三)。此類記載不僅僅證明司馬光的見解正確,同時也證明其文學手法高妙。關于幾次大戰役的描述,如昆陽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淮西之戰等,都極簡練而生動,稱為古代敘述戰爭的典型之作。
當然由于水平與局限我又讀了許多后續資料其中指出了不少錯誤如《史記》錯記了戰國時期各國的年代,因而將齊宣王伐燕記為湣王之事,與《孟子》、《國策》諸書的記載均不合,此刻根據《竹書紀年》已經糾正了這個錯誤?!吨駮o年》是魏國的史書,因與儒家經典記載多不一致,在宋代不受人重視,以致之后逐漸失傳,此刻看到的是輯錄本。司馬光雖然看到過原本的《竹書紀年》,而不知利用,于是硬將齊宣王的年代比《史記》拉后十年,避免了與《孟子》等書的矛盾,其實毫無根據,不能作為史實看待。又如著作《后漢書》的范嘩,在朝臣爭權中被殺,而誣加以叛逆的罪名,編造了很詳細的情節,《宋書》全收于《范嘩傳》中,司馬光未作分辨,也照樣采用了(《宋紀》六),到清朝,王鳴盛才辨明了當時的史實(參看《十七史商榷》卷六一)。又如東晉時期世家大族當權,陶侃為一代名臣而出身于寒門,世家出身的當權者對他多加誣蔑,《晉書》不辨真偽都收錄下來?!锻ㄨb》已多予刪汰,但亦有刪汰不盡者,如云侃“以不豫顧命為恨”(《晉紀》一六)。陶侃為地方長官,與晉明帝也無特殊關系,自然無必要參豫顧命,清王懋竑為陶侃作了正確的辨白(參看《白田草堂存稿》卷四)。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小錯而否定大的成果。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7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涨暗木幠牦w史學巨著,由神宗取意“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為《《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梁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后梁紀》》6卷、《《后唐紀》》8卷、《《后晉紀》》6卷,《《后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終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為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床,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歷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還讓我明白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必須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夢想,我要為這個夢想而學習。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8
提起《資治通鑒》,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由于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鑒》。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書后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說:“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蔽医o大家說一說它的作用和主要內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鑒》,答案就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后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鑒》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鑒》這本書了。
《資治通鑒》真是我的好寶貝!
資治通鑒閱讀感受篇9
有一書,君王宋神宗稱其“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有一書,史學家王鳴盛贊其“此天地間必不可無此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有一書,與司馬遷所著《史記》并稱“史家兩司馬”。此書名曰《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然而,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它至上的史學地位,也不是它歷來為人們所稱頌的名聲,而是它其中紛呈,精彩,曲折的故事,如同一幅活靈活現的歷史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
每看完書中的一篇章,心中都會有感待發。其實我認為,《資治通鑒》本身就是一篇觀后感,以史實為材料,以朝代為提綱,縱觀古今,在敘述故事的同時加入了對歷史的看法評判,這也是《資治通鑒》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春秋末期,晉國被稱為中原霸主,大權旁落于智、韓、趙、魏四家,其中智家勢力最大。然而智家繼任族長智瑤卻是一個心胸狹隘,狂妄自大的人。他公然戲弄韓康子和魏桓子,甚至無故索取三家土地,最終三家分晉,晉國自此滅亡。智家原為四家中實力最強悍的,但在智瑤昏庸的領導下滅亡,令人嘆惋。而智瑤昏庸的源頭,便是由于他目中無人,不能寬容待人,聽不進勸諫,又得罪了其他三家,以致他們聯手攻打智家。一個驕傲自大的人,終會在他的自大中自取滅亡。不能因為眼前的一時得意而忘乎所以,肆意妄為,應該時刻懂得謙虛,謹慎。與此同時,也應當多與有才干,有品德的人結交,不嫉賢妒能,還要虛心接受他人正確的意見。這樣,才能真正受人愛戴。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的長孫皇后、馬太后。長孫皇后的賢良淑德被后世傳頌。她雖貴為皇后,衣食住用行均不求奢華。她從不徇私,凡事秉公處理;她還常勸唐太宗親近賢臣,減輕百姓徭役。長孫皇后將賢德詮釋到了極致;馬太后與長孫皇后相似,崇尚節儉,甚至穿粗布衣裳,直接帶動了當時清明的良好風氣。當年漢章帝的繼位離不開馬家幾位舅舅的扶持,因此,繼位之后,他準備封賞自己的舅舅。原本,這只是按慣例辦事,但遭到馬太后的嚴詞拒絕。馬太后認為,馬家并無德才出眾之人,沒有被封賞的理由,也以免將來外戚專權。歷史上因外戚專權導致王朝覆滅的例子比比皆是,馬太后能看清根本,不為家族謀取私利,以國家為重,此等氣魄讓我驚嘆之余敬佩不已。當然,我們當前很難做到長孫皇后那般端莊賢惠,也無須刻意如馬太后那般布衣草席。學會大公無私,懂得知書達禮,對她們心存敬意,足矣。
《資治通鑒》中還有很多類似以上的史實,作為之后中國古代君主的必修書目,它教人勤儉節約,教人治國之道;教人如何得民心,如何用賢臣,如何除奸佞。
如果用一句話說明《資治通鑒》,那必然是: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資治通鑒》,那將會是:博古通今。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資治通鑒》,我覺得,應該是: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