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700字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的確是一種文學創作,需要人們運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學技巧來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和看法。論語700字的讀后感規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論語700字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1
《論語》是我國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詮釋,在古代,人們把《論語》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里面有許多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典語句,使我讀了之后,感觸頗多,其中有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淺。
這是孔老夫子給他一位學生所說的話,意思就是;“我教給你的這些知識,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實事求是,這就是智慧啊!”再進一步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長到老,學到老,不懂就問。是啊,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不懂裝懂的話,那么,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是對與錯。即使你身居高位,學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對一個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錯誤的見解而不去請教糾正,那么你最后還是個無知可憐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錯的,可礙于面子不去討教,每天生存在這個不懂裝懂的虛度里,所以他永遠是個弱智人。
生活中像這類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剛學的一個英語單詞忘了怎么發音,怕人笑話,為了面子也沒請教老師和同學,自己想當然拼了一個音。可笑的是當同學來問我這個單詞怎么念時,我沒有說不會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詞的給他發了一個我獨創的發音,結果是考試我們考砸了,這就是不懂裝懂的后果,后來問了老師才更正過來。讀了《論語》這句話后才知道,不懂就問是智慧,不懂裝懂是愚昧。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曠達的心胸,謙虛的態度,找到自己學習中的樂趣和內心的安寧,經典的作品令我們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記?。骸爸疄橹恢獮椴恢?,是知也”這句經典語句,并徹底悟徹這句話的含義吧!它會叫你受益終生的哦!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2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它就像一座寶藏等著我們挖掘,懷著敬畏之心我打開了這本偉大的著作。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不正是我們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準則嗎?文質彬彬、學思結合、學而不厭、以德報怨、以直報怨等等這些教誨不正是我的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嗎?讀完論語,我忽然覺得孔子就像一個慈祥的長輩,時常在我們耳邊言辭懇切地教誨。讀著《論語》,我感覺觸摸到了圣人。讀《論語》不僅可以聆聽圣賢的聲音,還可以跟著孔子學做人。
學做一個快樂的人??鬃佑腥龢罚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快樂是什么?孔子告訴我們的答案似乎很簡單,學習知識并按時溫習,與高人結交學習他們的學識品德,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小人。
學做一個有敬畏感的人??鬃诱f:“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國家是國運,在個人則是命運。畏大人,是要我們尊敬長輩,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遠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們遵守準則,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么不聽圣人言,吃虧在后面。
學做一個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錯。
學做一個有溫情的人。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笨鬃硬粌H對學生有愛心對朋友更是有情義。
學做一個好學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笨鬃右簧荚谧非髮W問,圣賢都如此謙虛向學何況是我們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更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聆聽圣賢,跟著圣賢學做人。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3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鬃影言捯呀浾f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4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p>
大家別以為,孔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因為我想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我從書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揚一宗剛整的人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已成仁。”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也應學習古人的精神傳揚仁愛,不是嗎?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5
寒假里,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里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肮鈶{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造出大事業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里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為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鐘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鐘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誓不再彈琴??梢娫谝簧杏颜x是多么可貴,多么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常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后,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歷磨難后,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于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7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就要多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而流傳于世的。在我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就要求我讀《論語》這本書了。
《論語》這本書,教給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币馑季褪钦f有三種朋友有利于你,也有三種朋友不利于你。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朋友有利于你,拍馬屁,兩面派,夸夸其談的朋友不利于你。
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交對我們有利的朋友,交了好朋友可以彌補我們的缺點,做得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好朋友指正,同時朋友有困難,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但交了損友,他不僅使你變得跟他一樣壞,甚至可以使你變得更壞。對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學習,是我們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的意思是說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要勤于學習,又要善于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后,再反復地溫習,總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獲,甚至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論語》這部書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深入地了解這部書,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舍得,學會立志,這也是孔子所要傳達的思想。學了這部書,我受益良多,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提高素質。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8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后感的任務,可看著看著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于“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復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鬃诱f:“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边@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里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9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于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復習,每次復習后,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復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厭惡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樣能夠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__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立刻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就應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么的完美,多么的和諧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明白松柏是最后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堅韌不拔,是那么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就應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應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共產黨員賈起應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就應堅強應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透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論語700字的讀后感篇10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這本書流傳至今,歷經了2000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歷經兩千多年的書,想必也有它的獨特之處吧,要不然它也不會這么著名。
我又一次翻開書,開始細細的品味了。
我看見論語上有這么一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p>
是啊,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短處,反之,每個人也都有長處。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并且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更進一步。
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級時,我們班里有幾個人寫的字蠻漂亮的,我十分羨慕,就有時候會去練練字,但是沒過兩個月就漸漸淡忘了,后來索性就不練了。
直到六年級下冊時,我才又下定決心練字了,因為雖然不算特別難看,可是有時候考試時會因為寫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開始把字形矯正過來,可是寫那些字的時候特別費力,常常寫了一會兒就手酸的要命,但是我每當這時候,就會想起別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勵自己,漸漸地,漸漸地,我寫的時候就越來越順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