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從而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方便大家學習。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1
只要有心,就可以細賞書香,仔細品味,慢慢欣賞其中的一點一滴。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往往有不少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那么,在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妨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欣賞書籍里華美樂章的熏陶吧!
“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是在欣賞司馬遷的《史記》中看到的。他讓我懂得“誠信,立身之根本”。背信棄義的人,或許會獲得眼前的利益,但他的人格已經有了污點:重情重義的人,或許會失去一時的利益,但他卻永遠得到了人們的贊美。汪精衛背信棄義,出賣祖國,即使留名史冊,但那終歸是罵名。而活在蕓蕓眾生之中的“草根”們卻可以因城助人,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那么,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是否需要誠信呢?是的,需要。就如泰戈爾說的“信用的墜落,猶如打碎的鏡子再不能重圓”。我們的人生猶如一面完整的鏡子,鏡子碎了,我們的人生就殘缺了,不完美了。所以誠信是我們完美人生中的一件修飾品,我們不可丟失。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細細的品味;欣賞。可以活躍人的思維;可以汲取其中的精華;可以激發人的愛國情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多么無所畏懼的話語。細細品味之中,我感受到了文天祥誓死捍衛祖國的決心。更體會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是的,像這樣擁有大無畏奉獻精神的人還有許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杜甫“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愛國情懷。那么,作為時代青年的我們更要學習他們的品質與精神。作為祖國未來的我們無法忍受他人在我國領土上如此的肆意妄為。所以我們更應努力勤奮的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堅持不懈的奮斗,成為最強的自己。所謂少年強,則國強。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讀書的方法都告訴我們讀書時要精讀細讀賞讀。這就要求我們細細品味。慢慢欣賞。
做個有心之人,仔細的去欣賞。我會感受到誠信的可貴;會感受到愛國情懷的感動;會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支柱的強大。
仔細欣賞,我會在清幽的書香中聆聽到古人的智慧;會看到白紙黑字的世界中人性的偉大。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2
芙蓉面,眼兒媚,肉弱不經風。
第一次見你的圖片,真心贊嘆一番“好俊俏的女子”,再細看,儒衣束發!竟是一男子!原來你叫張良。
原來我們早已相識,小學時便讀過你為老人撿鞋子的故事,老人的音容相貌早已忘記,只有你的所作所為還印在我的記憶——多尊師敬長的孩子啊!當時感嘆,現在想來,那是便已逐出你日后必有大作為。
戰火紛飛,群雄涌起,你偏偏選了那個草包劉邦。事實證明你是對的,唯有他是適合的,但我仍無法認同你的選擇,無能之于他,怎能與你相襯?清晰記得鴻門宴那驚心動魄的一場飯局,暗藏殺機是否能讓人汗毛豎起?可是你,缺氣定神閑地為劉邦安排好了退路,在他慌張逃命之時,溫文爾雅地見項王及亞眾,送上禮物之時,姿態恭敬而不失風度,劉邦慌不擇路,你正談笑風生,霎那間便想到了羽扇綸巾的周公瑾,若你們相遇,定會惺惺相惜把!我想。
司馬遷 記在你多病,未嘗領軍,還好是這樣。我暗自高興。若是你手握刀劍,上戰殺敵,這該是怎么驚人的畫面?怎么襯得上你那儒雅的眉眼?怎么襯得上喊你一聲“子房”的口留余香?
子房,你如戰火中一支芙蓉獨立。
垓下之戰,如果可以,我真想從沒讀過垓下之戰。這場戰役沒有給我留下印象——什么力拔泰山的項羽,什么愛美人不愛江山的英雄氣概,與我如浮云。我只是不解為什么偏偏是你為劉邦出的這個決策,我早知你是謀臣,卻不曾想過你的計謀會害死那么多人。
作為一名大二的學生 更應該包攬史書 更好的充實自己
張良,你面若桃花,卻有一顆黑色的心。
我想像著,你依舊會笑著,笑容還是那么儒雅:“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我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殘忍,我知統一山河萬鬼哭的無奈。但張良,你給我的印象不再是芙蓉面,弱不經風了,你變得堅毅,真正的謀者。
雖不想承認,但你的形象真的鮮活了,如鉆石般面面皆有。
那個在歷史進程中傲然獨立的芙蓉,我依舊敬你。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3
有這么一本書。深暗的棕色封面上,鐫刻著的“史記”兩個大字,是那樣的入木三分,矯若驚龍,閃爍著民族智慧的光芒。翻開書頁,一股書香氣撲鼻而來。每一個字充滿堅韌、睿智的文字將我深深吸引,如漫游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海洋,無法自拔。
這本書就是《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撰寫了一個個名主辦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英勇無比的西楚霸王項羽,墳書坑儒的秦始王……許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揮之不去。其中,廉頗負荊請罪令我折服,荊軻刺秦王反被殺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墳書坑儒讓我憤怒……就這樣,書里一個個特點鮮明,性格迥異的人物牽動著我的心,讓我難以忘懷。
《史記》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更是讓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濕的監獄,殘忍的酷刑,讓司馬遷受盡身體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縮了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于是,他毅然拿起筆,忍辱負重,饅頭苦干,用信念直淌筆尖,完成了這部歷史巨作。
想到這兒,我的心頭涌起了一股慚愧。司馬遷忍受了那么多痛苦,卻仍然振作起來,寫下《史記》,而我呢,遇到一點小事就半途而廢。記得四年級的時候,一時興起嚷著去學游泳,爸爸同意了。可當我來到游泳館時,我竟然玩性大發,不好好學習。結果被爸爸摁在水里,我只好跟著爸爸在水下做著頻繁的動作,心里卻顯得十分不耐煩。這時我底下摔了一跤,跌進了水里,鼻子也喝了好幾口水。最后還是被爸爸搶救上來。我立刻像個撒嬌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為那件“突發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沒辦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是多么可笑啊!司馬遷在受盡酷刑,飽受打擊卻毅然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完成《史記》,而我卻因為一點兒小打擊,而放棄了學游泳。于是,我輕輕合上書本,撫摸著封面上“史記”這兩個大字,緩緩抬起頭,眺望遠方。然后,站起身來,拿起藏在行李箱里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門外跑去……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4
他視金錢如糞土,視坎坷如禮物,視名利如浮云,他是誰?他,一個奇人、偉人,一個用心靈寫作的巨人,他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生平只寫過一本書,一本書讓他名垂千古的書,一本、被魯迅先生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書,一本被列為二十四史開片之做的書,一本被列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書,這本書就是《史記》。
翻開《史記》,宛若走進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宮殿,每一頁都如同一扇大門,一個歷史的的大門。走進這些大門,仿佛置身古代,看那戲劇性的故事一個個上演。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興衰,仿佛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猙獰的面孔,藏刀的笑容,仿佛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戰場的訣別,人民的哭喊,仿佛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閱讀《史記》,我看見的是大禹在黃河流域治水的艱辛,是商湯替天行道大敗夏桀的雄姿,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誕,是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的豁達,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毅力,是宴子智用二桃殺三士的果斷,是商鞅義無返顧變法圖強的忠誠,是孫臏足智多謀圍魏救趙的聰慧,是廉頗知錯就改負荊請罪的坦率,是屈原壯志未酬跳江自盡的無奈,是秦始皇雄才大略吞并六國的勇猛,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的憤慨,是項羽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決心,是陳平智獻美人圖解重圍的高明,也是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的威嚴。
多少英雄血灑戰場,多少豪杰命喪君王,在那歷史的相冊里,永遠保存著這樣照片,這些印跡,朝代更替、民族興衰更讓我明白了”成由節儉敗由奢“的古訓,歷代君主,每位帝王,也使我懂得了”守業更比創業難“的真諦。對于君主而言,一個念頭就成了殺人的關鍵;一句戲言足以失掉萬水千山。在那過去的社會里:迷信,封建,猜疑,妒忌成了權勢之人的大敵。只為了自己的權利,便可殺人放火,在所不惜。勾心斗角,冷嘲熱諷,成了朝廷的代名詞;驕奢淫逸,姑息養奸,更使一個國家走上窮途。
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今日認為一部《史記》足可成為國之棟梁。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5
今年暑假,我讀了《史記》,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書中許多歷史故事給了我啟迪,歷史人物給我教育。
其中關于項羽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贊揚了項羽寧死不茍活的精神。但是,當我讀過《史記》中關于項羽的內容后,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英雄。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可以沖鋒陷陣,轉瞬間就能殺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觀看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為他不注重文化學習,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為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都會成為絆腳石。
其次,我覺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劉邦所用,最后把自己打得一敗涂地,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的才智也給浪費了。要么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呀,可項羽偏偏痛失良機,要么中人家的計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離開他,在憂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徹底失去謀士。項羽還是一位不善于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只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于天,真是可悲呀!其實,一個成功的歷史人物要想取得成功,《史記》已告訴我們:他必須愛人民,以天下為已任,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才能深受人民的愛戴。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成功。
同樣,作為小學生,應該以史為鑒,向歷史中成功人物學習,要有遠大的理想,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從小努力學習,長大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6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又重新屹立在東方,傲視群雄。時間埋沒了過去的輝煌,但它是不可磨滅的,因為那上古至漢武的五千年文明永恒的定在了那本不朽的史冊中--《史記》。
人人都說,初中三年的生活是枯燥無味的,但是伴我度過初中三年的,確是這本書,《史記》。
《史記》是一部不朽的書,也是一本不屈的書。司馬遷用畢生精力,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史料,纂寫《史記》。他忍受宮刑,卻不向困難低頭,不向命運低頭,他不放棄,不屈服,終成《史記》,這也使得這本名著流傳千古。這種精神,使得《史記》也變得偉大了。
是它,讓我體會到了上古的大同安定,是它,讓我體會到了周商的盛世小康,也是它,讓我臨身于戰國之亂,同時也讓我體會到人民對于戰爭的痛苦與無奈。
沉浸在那滄桑歲月,我深有感觸。從此我愛上了它,與它在一起的歲月里,我們來到牧野,同周王討伐商紂,鏟除暴君;來到大齊,目睹桓公稱霸諸侯,葵丘會盟;馳騁沙場,同白起大戰趙軍,長平大捷;秦王宮里,陪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齊魯大地,伴孔子周游列國,品味哲理。這一切的一切,是《史記》讓我暢游這歷史,也是《史記》讓我懂得了許多哲理:
我明白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衛國精神;我體會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活躍思想;我同情于商鞅心系天下,盡力變法卻車裂而死;我佩服于白起的英勇壯志;我欣賞那齊威王的虛心納諫;我厭惡那趙高的小人得志;我敬佩劉邦的選賢舉能任用賢臣,我也惋惜項羽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史記》讓我學到了許多,它教會我不瘋狂的追求功名利祿,它教會我要以禮服人,寬容待人,它教會我心系天下,憂國憂民,它也教會我奉獻社會,自強不息。我也學會了不張揚,不驕傲,不小氣,不自卑,以史為戒,方為其本。
《史記》是一本經典的好書,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的真實性,更在于它對人思想的影響,對人品德的修養。《史記》一直在向我灌輸中華的精髓。有它伴我成長,一生不會孤獨。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7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里面的故事樣樣精彩,而且每個故事都有深刻的含義在里面,把各國的興衰都展現出來,讓我知道古代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僅這樣,里面的人物刻畫看得栩栩如生,讓我知道每個人的謀略,每個人的性格。
短命的秦王朝,沒看之前覺得秦朝不是很強大嗎?它把另外幾個國家全都統一了呀。勢力不夠大嗎?看完后我知道了,這個秦王贏政小時候因他爸爸成了趙國的人質,所以在趙國嘗盡了人間的苦難,他的城府漸深養成了不好的性格疑心。記仇。暴躁。在還未統一六國時他有勵精圖治的目標,可是統一后不久,秦始皇就開始放縱自己了,不再像原來那樣努力而是甩了手,原來百姓們還算幸福的,可是由于他用大量的金錢去建自己想要的王宮,百姓生活開始艱難起來了,可是正在享樂的秦始皇并沒有意識到危險地來臨依舊如此,并且脾氣非常暴躁,一不順心就殘殺百姓。看到這里我真想大聲告訴秦始皇“您就不能像以前一樣發奮圖強嗎?要想讓自己國家長久,一定要愛戴自己的臣民呀!”
鴻門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劉邦為人很好很寬厚,喜歡結交好朋友,不管別人犯了什么錯,都會以禮相待。而項羽呢?恰恰相反,很辣毒不愛交朋友,很陰險脾氣也挺暴躁。不接受別人的建議因而喪失了絕好的機會,因而王位就跟他失之交臂。你在看看劉邦由于他的性格和舉止贏得了別人的愛戴,大家都追隨著他。用現代話說“人緣好”。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你對別人好,別人不會忘恩負義的。
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后,他的妻子呂后心狠手辣,皇上漸漸沒有喜歡她了,夫妻之情有些疏遠了,劉邦像把戚夫人的兒子立為太子,呂后并沒讓戚夫人得到利益,還是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了皇帝,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已經該心滿意足了吧,可呂后并沒有放過母子倆,并用最殘忍的方式報復,用毒酒害死如意。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掉她的雙耳雙眼,放在壇子里丟在豬圈里,這簡直就太狠毒了。妒忌別人,今后也得不到好,心太狠會有報應的。
史記這本書使我受益無窮,對待別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待朋友,不要妒忌別人等等。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8
捧起《史記》,動魄驚心;放下《史記》感慨萬千……
《史記》記載了3500多年的歷史,上至古時代時傳說的皇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作者司馬遷妙筆生花,再現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故事。書中許多人物的品質也值得我們學習,如: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賽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然……
在《史記》中我最喜歡的片段就是《項羽本紀》。《項羽本紀》中的項羽在走到絕路時,還能為騎士表演突圍、斬將、奪旗,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是彌足珍貴的。但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項羽在與愛妾虞姬訣別時,一遍又一遍的慷慨悲歌、淚流不止。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還有著這樣的兒女情長,在我看來,這正是一個英雄最必不可少的東西——情義。
說到情義,那一定少不了伯牙和鐘子期。他倆的情義可謂是家喻戶曉,令人羨慕。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關于情義的名言,比如宋代王安石:人生樂在相知心。還有唐代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見情誼是多么的重要。
歷代文人對《史記》都有著很高的評價。魯迅稱他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足以體現他在歷史文壇的地位。且史記還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用紀傳的形式記錄了西漢武帝前的各色歷史事件,改變了如《春秋》等編年體格式記敘方式,開創了文書編纂的先河。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所謂前車之鑒,后車之師便是這個意思。讀史,就是從前人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吸收營養。
且《史記》中有許多其他史學家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這很容易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收入書中,用犀利的語言,寫真實的故事,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歷史如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我輩當努力,誰與爭鋒!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9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杰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著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史記讀后感800字。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后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表現。
在《史記》里,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愿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后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為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史記讀后感800字。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為社會腐敗、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著個人利益,才會讓那些真正為國家著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吧??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10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其豐富的藝術價值被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所傳承并不斷發展。從魯迅“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的高度評價中就可看出它對后世的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云,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隊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后,他又艱苦奮斗,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吞掉吳!”
勾踐臥薪嘗膽,雪恥滅吳的佳話至今為人們代代相傳,它也為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許思考:生活在當今的競爭大潮中,應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居存思亡,艱苦奮斗;如果不具有憂患意識,不把目光放長遠,畏懼困難而貪圖安逸,得過且過,那么,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結果只會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
困難與挑戰雖往往給人以挫折,卻能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而安逸與保守雖可以暫時保身,但卻可以使人墮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風雨抗擊的海燕吧!只有這樣,才能見到雨后的晴天!
有關史記的讀后感800字篇11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
《史記》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多年的&39;歷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大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萬字。其中本紀主要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寫成的歷代帝王和諸侯國的簡要大事記;書是典章制度的專篇,內容涉及經濟、天文、歷法、水利、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主要記載王侯封國的歷史變遷;列傳主要是人物專記,上自大臣大夫,下至某些領域的代表人物,均在傳中,還包括部分境內外少數民族的專篇。《史記》五大部分中以本記和列傳所占篇幅最大,是書中的主體,因此后世的世學家將這種世書編纂體裁為記傳體,這也是司馬遷在史學界的創舉。
史記讓我了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這體現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后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后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
看完《史記》就仿佛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家著作,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史記》,這本書還能讓我們在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增加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