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優秀的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
《呼嘯山莊》故事主要講述了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肖從利物浦帶回了主角希思克里夫與他的女凱瑟琳相愛,卻因為社會地位懸殊而不能在一起。其子新德雷卻對其十分不滿。認為希思克里夫是來同他爭奪繼承權的,于是想盡各種惡毒的方法來折磨他。過了兩三年,希思克里夫重新回到山莊,對奪走他愛情與幸福的人進行了殘酷的報復。報復雖然成功了,但是他卻并不快樂。最后在痛苦中悲慘死去,留下了令人傷感的故事。
也許,在艾米麗?勃朗特心里每一個天性善良的人都應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無論他們之前遭受過什么,他們都擁有令人羨慕的平靜的心態,清白的良心,沒有污點的記憶。像《呼嘯山莊》里最令人賞心悅目的角色林頓和他的女兒小凱瑟琳,雖然遭受人生的黑暗谷,卻能憑自己獨有的性格特質走出來。
不幸的林頓愛上自私的凱瑟琳,卻還以為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無邪的天使,凱瑟琳所有的無理取鬧只是她年輕時因為一場風寒刺激留下的后遺癥,在林頓心里,凱瑟琳永遠都是最值得愛的妻子。好在他女兒小凱瑟琳也是一個天性簡單善良的小天使,甚至性格比他更堅韌,也許,這是作者艾米麗?勃朗特給他最大的祝福和禮物吧。
另一個讓人如沐春風的角色小凱瑟琳是《呼嘯山莊》里我最喜歡的人物。小凱瑟琳一出場就那么令人歡喜,一個素未謀面的遠方表弟就能讓她心心念念一整天,為了早點見到小表弟走了一英里又英里。讀后感·即使是很多年后,只見過兩三的面的小林頓,小凱瑟琳的無私的愛也能臨到他身上,即使小林頓是一個不懂感恩、性格軟弱,也同樣自私自利的家伙兒,但這絲毫不影響小凱瑟琳對他的愛,熱情善良單純的心性使她天生就懂得去愛,去付出。
作者艾米麗?勃朗特給了小凱瑟琳個圓滿的結局,因為是她融化了呼嘯山莊經年的可怕和陰森,帶來花香四溢生機勃勃的春天。自私的愛,情欲的愛,是凱瑟琳和希思克里夫之愛,他們沒有走向滅亡,也會走向癲狂;小凱瑟琳的愛是付出的愛,舍幾的愛,終將得到祝福和禮贊。若說這本書對我的啟示,那便是,要與人為善、要平和寬容、要懂得表達愛、不要戳人傷處、揭人短處。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2
當我第一次讀到《呼嘯山莊》時,某些情節幾乎讓我悲痛得讀不下去,抬頭看看窗外確定一下自己所在的時空,才能與小說保持距離繼續讀下去。人世界真的會有這樣刻骨銘心的愛情嗎?也許在艾米莉.勃朗特生活的那個年代存在,在一切都要提速的現在社會生活中還會有嗎?
直到現在,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愛彌麗竟能寫出這樣一部充滿激情的小說!翻開英國文學史,會發現對愛彌麗的介紹很少:她寫過一些不怎么著名的詩;她出身貧寒;她似乎是個沉默、羞澀、常常到原野上獨自散步的女孩,很少與外界交往;她似乎沒有跟除了父親弟弟以外的男人有過交往;她年紀輕輕就死了,根本沒看到自己小說的發表,更不知道自己在后世的盛名……
一遍遍吟讀著這些片段,任字里行間迸射出的激情如波濤般拍打在自己的心頭。
“如果一切都毀滅了,他還在,我就能繼續活下去;如果一切都在,他去了,那人世間對于我就是個最陌生的地方。”
“我沒有捏碎你的心,是你自己捏碎了它;你捏碎了它的同時,又把我的心捏碎了。”再庸俗的人如我,也為這燃燒著生命的摯情所慟。只是,我不明白:一個從未戀愛過的女子能寫出這樣的情語?能用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語言詮釋出一種激蕩了幾個世紀卻仍未褪色的愛情?!“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一直占據著我的心……”
突然,我明白了。一個女子(或許男人也如此?)最熱烈的激情一生只能迸發一次,那就是初戀。而初戀的對象不僅僅是所戀的人,更是自己。把自己所有的夢想都加到戀人身上,給他穿上一件件絢目的外衣,于是愈加愛他;愈愛他,也愈覺得他值得自己去愛,天地也不能阻隔!生命的激情就這樣被自己點燃了;已經燃燒的心,再大的風雨也吹不滅。除非,生命被燃盡,或是突然發現夢想只是夢想。
愛彌麗是戀愛中的女人。她愛上了從自己敏感、豐富的內心中生長出來的人物。她在原野上奔走,那冷峻的巖石,那被烈風吹得扭曲的樹木,那天空中積聚的陰霾都是她愛戀的見證!書中的對白本是她與戀人的心語!
體弱的凱瑟琳第一個被這熾熱的愛戀燃盡了生命,強壯的希斯克利夫又被這愛戀燃燒了18年才得以去和愛人的鬼魂相守。
沉默、羞澀、衣著寒酸的愛彌麗,在一個清晨,梳了幾下頭發,也靜靜地去了。她并不指望世間的人都有她那樣的激情。通過洛克伍德的眼與耐麗的口,她告訴人們,幸福的夫妻應該象凱茜與哈里頓那樣,溫柔和諧地共處,就象暴雨后晴朗的天空與明媚的大地。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3
《呼嘯山莊》作為一部英國古典文學名著,和其它十九世紀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樣,充滿溫文爾雅的貴族氣派,彌漫著浪漫溫馨的莊園氣息,帶著典雅和小資品位,展示著俊男靚女的談清說愛。這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情趣,傳遞著紳士和淑女理應準循的感情原則。象奧斯丁,象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完美而幽雅,但或多或少,我覺得有那么一點乏味。
可是,《呼嘯山莊》卻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說,它不僅僅超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觀念和欣賞水平,即使在今日,評論家也將它作為蘊藏著無數謎團,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紀經典。
它完全不一樣于十九世紀初的大眾文學,在《呼嘯山莊》中,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陽光、草坪、洋傘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體舉止,也無法領略英國貴族特有的典雅氣質。相反,你只看到狂風肆虐下的荒涼原野,只看到因壓迫和虐待導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活力,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墮落和冰凍……。
這就是《呼嘯山莊》,愛和恨極端對立,又統一和諧;這就是《呼嘯山莊》,象一把利劍,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質。
關于這樣一部作品,能夠領悟地實在是太多太多,可是,正如一名翻譯家所言,許多人在看過第一遍后,就再也沒有勇氣看第二遍。我也是如此,每次閱讀,都會害怕深陷活力而無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生命、連死亡都無法寬恕的愛燃燒殆盡。
這就是小說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動人心的內核——愛與恨的糾纏反復。克厲夫和凱瑟琳的愛,愛到彼此的靈魂合二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歡欣,承擔彼此的靈魂和生命;克厲夫和凱瑟琳的恨,恨到寧愿死后也不得安寧,在彼此糾纏、彼此折磨中期待團聚。
很難想象一個十九世紀終身未婚,保守、內向、沉默寡言的女性會寫下如此驚世駭俗的感情宣言。難怪自小說問世以來就倍受爭議:在女作家活著的時候,惡評如潮、罵聲不絕;在二十世紀中后期,卻被評論界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說之所以被不斷爭論的關鍵,就在于男主人公克厲夫的主角定位。這是一個內心陰暗狂野,耍盡手段報復世界的魔鬼。
他從出場就是個被歐肖家收養的,沒有來歷的街邊叫花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凱瑟琳兄長亨得利的長期虐待和壓迫,性格扭曲變態,仇視人類,甚至仇視世界。在他得知深愛的凱瑟琳嫌棄他而選擇嫁給富有貴族林頓后,憤然離家出走,三年后重返呼嘯山莊,開始了邪惡的復仇計劃。最終,他用齷齪卑鄙的手段毀滅了兩個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懲罰下一代的生活,在這片野風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話來形容克厲夫的人格最為貼切:“克厲夫先生他可是個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瘋了?如果不是,他可是個魔鬼?”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4
愛情,詛咒,仇恨,背叛,報復……人類的感情總是矛盾而又復雜,很難說清楚什么是對和錯。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的,想要得到就必須犧牲很多,道德、甚至生命。
這是兩個生命之間的承諾。一生只愛一個人,這愛真的好重好重。
無法忘記,因為這愛已深入骨髓,深入血液,深入靈魂。
除了他/她,其他任何人都無法真正占領你的心。到最后,只有用生命來書寫。
也許這么驚天動地的愛情現實中少有,然而每個人心里都會有那么一個不可替代的人,就那么深深地藏著,屬于彼此的,獨一無二的。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5
手捧一本書,靜靜的依靠在窗邊,就這樣可以讓我安安靜靜的度過幾個鐘頭。
最近我又開始讀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嘯山莊》。
本書塑造了希斯克利夫這樣一個兼備人、魔特質的男人形象,它被賦予了社會和時代的烙印,具有雙重的人物性格,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既幸運也悲慘,幸運的是,從一個棄兒轉身變成了一個“少爺”。但這似乎又是他悲劇生活的開端,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大家庭中,寄人籬下的小希斯克利夫甚至于受到仆人的冷眼相待,真正關心他的恐怕只有兩個人,一個則是收養他的鄉紳恩肖先生,另一個則是凱瑟琳恩肖,也就是恩肖先生的女兒,亨得利的妹妹,但當恩肖先生死后,其子亨得利便像暴君一樣實行野蠻的肉體折磨,不但剝奪了他受教育的權利,還將他貶低成一個下人,并且極力割斷他與凱瑟琳之間的愛情,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之間有著世上難尋的愛情,但她經不住金錢的誘惑,最終嫁給了富有的埃德加林敦,另一方面她以為那樣可以幫助希斯克利夫擺脫亨得利的壓迫,但當希斯克利夫知道后,一怒之下外出三年,經過艱苦掙扎,他有了錢,但也萌生了可怕的復仇計劃,不惜采用殘忍的手段,向曾經輕視他的人展開復仇行動,他千方百計的將壓迫者們的財產弄到自己的手中,成了一個兇狠的地主,他秉承著對凱瑟琳的愛與思念、對亨德利和林敦的憎恨,將復仇擴大到他們的孩子身上,他的復仇目的達到后,精神卻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無盡的寂寞和空虛,最后絕食而死亡。
希斯克利夫是黑暗壓迫社會的產物,他的愛情悲劇是殘酷的事實所造成的,也迫使他變得喪心病狂。
本書的絕妙之處就是以一個仆人的身份一丁恩太太來敘述整本書的主要情節,她見證了兩個家族由興到衰的歷程,以及希斯克利夫的罪行。她旁觀了這場悲劇,即使她阻止,她勸說,但都無法改變事實,這也表現出了一個人力量的微不足道,很多時候僅僅是旁觀者,只能是旁觀者。明明預見了結局,卻無法改變結局。
讀完這本小說,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十分惋惜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這對有情人的悲慘結局,但是如果真正愛一個人,讓她幸福不應該是最根本的愿望嗎?成人之美,有時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
如果希斯克利夫外出三年后并沒有打攪凱瑟琳的生活,或許凱瑟琳和林敦會很幸福、亨得利的下場也不會那么慘,以及他們的孩子也不會受到那么大的影響。
人的一生源于欲望,終于欲望。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6
這樣愛和恨的小說已經讓自己盲目了,我不理解希思克利夫為什么會有復仇的心理?人就是這樣一個怪物吧?明明知道自己愛了,卻還是那樣的頑固。
艾米莉“勃朗特這位偉大的作家僅僅活了三十年,可她的《呼嘯山莊》卻留給了后人,我們不得不驚嘆這樣一個沒有婚姻的人卻把愛情淋漓盡至的表達出來,這樣的才女恐怕惟獨她一人吧?!從而,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并且她與《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她們的妹妹——《愛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勃朗特號稱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國十九世紀文壇上煥發異彩。
小說從一位與故事幾乎不相干的客人洛克烏德先生拜訪畫眉田莊與呼嘯山莊開始,通過女管家丁恩太太之口重現凱瑟琳“恩蕭與希思克利夫的愛情,讓我們難以相信這樣的愛,卻還要這樣的報復。難道真的是愛到了極限就是恨了嗎?或許這樣的事實是真的吧。我聽過這樣的話”如果兩個人愛得轟轟烈烈分手了還可以做朋友那就是沒有相愛過“,但是我一個旁觀者想笑,難道真的讓曾經相愛的彼此成為永遠的最了解彼此的陌生人嗎?當然我沒有愛過,這樣的觀點也不好下什么定義?我能做的就是多讀幾本書,多寫點讀后感,讓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的豐富而已。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見男主人公是如何由愛變成恨的,但是我們看到他最后還依然的愛著自己的心上人。在心上人死了之后,不吃飯,最終餓死自己的結局;難道我們真的還怨恨他嗎?如果不是那個金錢與地位的社會,他們還會經歷這么多嗎?或許很多人還認為男主人公是殘忍的,他的復仇真的那么讓人難以理解嗎?
其實我看完這本書,覺得矛盾很多。就象自己真的是個嬰兒一樣,什么也不知道。譬如,男主人公為什么要向女主人公的女兒復仇呢?為什么要娶自己不喜歡的人呢?為什么要把自己變得那樣的丑惡呢?難道說他已經妒忌一切嗎?黑夜里在曠野上,山巖底下散步……我們看到了什么?是他們的墳墓還是他們的靈魂?或許更多吧?
突然想知道什么是愛?如果愛的代價是這樣的殘酷,我們還該選擇嗎?書,只是一個時代的背景,只是一個故事的開始與結尾,只是一個人生的一個小片段……而更多的我們應該去沉思……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7
看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希望西斯克里夫年代永遠過去,愛與復仇的故事以前只在電視里看到的畫面,書本里面19世紀的英國,仿佛就是一百多年后我們生活的時代,時間流逝,但是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卻永遠也不會改變。
凱瑟琳和希斯克里夫之間舍生忘死的愛情故事最感人了,她們愛的誓言“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后的留戀了,如果別的一切都毀滅了,獨留他留下來,我依然還是我;如果別的一切都留下來了,而他卻消失了,這個世界對于我就將成為一個陌生的地方。我不能繼續活在這個世上。”還有“我愛他腳下的地,他頭上的天,他所碰過的每一樣東西,以及他說出的每一個字。我愛他所有的表情和他的一舉一動,還有完完整整的他。”這份愛情很真摯,很純潔,但是卻因為哥哥的譏諷和反對,凱瑟琳的愛慕虛榮,希斯克利夫沒有錢,沒有地位,而且沒有教養,把他的身份貶低得如同喪家之犬,難道人的自尊心就是這樣被扭曲的嗎?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當你對他輕微的鄙視時,都會從你的行為中看出你對他的譏笑。希斯克里夫的離去是對凱瑟琳的真愛,希望她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后來的復仇計劃絕不是他生來就有的想法,是人性被扭曲后的墮落。
“有半年時間這火藥像沙土一樣地擺在那兒并沒有引爆,因為沒有火來湊近點燃它”希斯克里夫的離去徹底傷透了凱瑟琳的心,她的心早已不像當初那么純潔,她的心里裝著一個人,但是為了生活卻和另一個人在一起了,埃德加是她們相愛的惡果,當希斯克里夫再一次回到呼嘯山莊,一切都變了,就如文中所說“一千個大錘在我的心頭敲打”“他來到山莊簡直就像是無法釋懷的憋悶。我感覺上帝在哪兒放棄了這迷途的羔羊,任由他亂來,而一只惡獸暗暗巡行在那只羊與羊欄之間,伺機跳起來毀滅它。”我得到的感悟就是當兩朵火星發出最亮的火苗時,那他們就是永遠的圣火,兩個相愛的人無論時間怎么推打著年輪,他們的火花永遠不會滅,愛情是一把雙刃劍,一邊是永恒,一邊卻是瞬間。凱茜是幸福的,兩個男人都那么愛她,但是她知道她回不去了,雖然畫眉田莊和呼嘯山莊相差只是四里的路,但是對她而言卻是天涯海角。
“優秀的禾苗埋沒在一片荒草中,當然蔓生的野草一定總是高高地遮住了沒有人管的佳禾。”這句話很深刻的表達了希斯克里夫和哈頓的童年,青年,沒有人拔掉野草,野草就會遍地生,沒有人管教一個懵懂的孩子他也只是個文盲,希斯克里夫如此,哈頓也是這樣,希斯克里夫對凱瑟琳的愛是那么的純潔,但是現實是那么的骨感呀。希斯克里夫沒有在她們的后代上復仇也許是因為他懂得了寬恕,他看到凱瑟琳的影子回來找他,“我靈魂的喜悅殺死了我的軀體,但是靈魂本身并沒有滿足它本身。”心靈不在他生活的地方而在他向往的地方,生不能同寢,他們卻能死而同穴。那三座孤立的墳,林頓、凱茜、希斯克里夫他們的靈魂都去了他們向往的地方,他們的靈魂也都得到了救贖,小凱西和林頓也會一直幸福下去的。
故事雖然看完了,但是故事里的人如同每天生起的太陽一樣永存在我的記憶里。那個資本社會中的'人精神上的壓迫,緊張,矛盾與沖突,與我們二十一世紀中的人又有什么區別呢?而像凱茜這樣的女子與我們現今想要嫁給富二代而又放不下初戀情人的女人有什么區別呢?也許再也不存在希斯克利夫,他的癡情,他的復仇,他因愛而被“愛”囚籠。我們現今的癡男怨女也不少,但是我們一定要擺好自己的心態,不管別人如何的譏諷也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人生,愛情也一樣,他幸福我就幸福,不管是否能在一起,也不能把自己的痛苦加到別人的身上。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8
《呼嘯山莊》,唯一一部沒有被時間的塵土湮沒的杰出作品,《呼嘯山莊》,唯一一部有著永久藝術魅力的光輝作品。
整個故事的情節敘述了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朝夕相處的童年生活;一個棄兒和一個小姐在這種特殊環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們對辛德雷專橫暴虐的反抗。之后凱瑟琳因為虛榮、無知和愚昧,背棄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畫眉田莊的女主人。接著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絕望中把滿腔仇恨化為報仇雪恥的計謀和行動。最后階段盡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卻突出地揭示了當他了解哈里頓和凱蒂相愛后,思想上經歷的一種嶄新的變化——人性的復蘇,從而使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愛情悲劇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說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畫上,她在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憤慨、同情和理想。這個被剝奪了人間溫暖的棄兒在實際生活中培養了強烈的愛與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嘗到了人生的殘酷,也教會他懂得忍氣吞聲的屈服無法改變自己受辱的命運。他選擇了反抗。凱瑟琳曾經是他忠實的伙伴,他倆在共同的反抗中萌發了真摯的愛情。然而,凱瑟琳最后卻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給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愛的埃德加·林頓。造成這個愛情悲劇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虛榮、無知和愚蠢,結果卻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愛情和生命,也毀了對她始終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還差一點坑害了下一代。凱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運,是全書最重大的轉折點。它使希斯克利夫滿腔的愛化為無比的恨;凱瑟琳一死,這腔仇恨火山般迸發出來,成了瘋狂的復仇動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達到了,他不僅讓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獨霸了兩家莊園的產業,還讓他們平白無辜的下一代也飽嘗了苦果。這種瘋狂的報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卻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這是一種特殊環境、特殊性格所決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愛情悲劇是社會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呼嘯山莊》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達到復仇目的而自殺告終的。他的死是一種殉情,表達了他對凱瑟琳生死不渝的愛與追求。而他臨死前放棄了在下一代身上報復的念頭,表明他的天性本來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變得暴虐無情。這種人性的復蘇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閃耀著作者人道主義的理想。
人間終有美好的存在。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9
《呼嘯山莊》的作者是愛米莉。勃朗特,主要講述了一個令人十分神傷的故事:一位吉卜賽少年希斯克里夫被呼嘯山莊的主人收養。他與主人的女兒凱瑟琳情意相投,萌生了感情,可是最終因地位懸殊未能如愿。于是希思克利夫憤而出走,而凱瑟琳則嫁給了畫眉山莊的林頓少爺。數年之后,希思克利夫又回到了呼嘯山莊,開始了它的瘋狂的報復和復仇計劃,最終如愿以償的做了兩家莊園的主人。可是復仇并沒有帶給他預期的歡樂,他最終精神分裂,郁郁而終。
讀《呼嘯山莊》的時候我的感覺很深刻,故事的核心是復仇,故事里的主人公為生計而復仇、為感情而復仇、為屈辱而復仇、為死亡而復仇。他似乎是一個為復仇而活著的人,而從作者為他安排的“黑得像魔鬼般的皮膚”和“遭透了的粗口”中也能夠看出。但希思克利夫對凱瑟琳的愛是殘酷的,但總有一種神秘感,我想如果為這種愛保留一點點空間會更好。
我想《呼嘯山莊》給人帶來的是一種恐怖感,很陰森,也很嚇人,而與它并存的也仿佛有一種莎士比亞戲劇的憂傷和古希臘神話的神秘的氣息,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本書雖然是個杯具,卻總有那么一種神秘感,《呼嘯山莊》也是一樣,感情也是那么的復雜。
我想作者也許只是經過這樣一種形式,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復仇,是永沒休止的。其實應對那些所謂的“深仇大恨”我們到底需要復仇嗎?復仇后,就能過得安心嗎?看著復仇后的人們,他們的胸前都有一個印記,而他們的臉上,不會有歡樂的表情……。這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47年前爆發的那一場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刻骨銘心的戰爭,殺戮、流血、毀滅、血肉橫飛、流離失所……我所能想到的屬于那個時代的形容詞永遠都是那么的血腥,那么的殘酷。那么如果有一天,我們把這種民族間的仇恨上升為再一次的戰爭,我想我們也就把自我也把人類引上了一條復仇的不歸路。“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和教訓。
每個人,都有一段歷史,一個人活著,在這個世界倔強的活著的目的也許僅有一個——和命運挑戰。暴風雨是會有結束的那一刻,退一步真的會海闊天空。所以,我們不能憎恨,因為仇恨,而讓自我成為一個間接兇手,更不能為了復仇而活著,否則,我們也將會墮落,也將會成為一個精神上的失敗者。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0
這樣愛和恨的小說已經讓自己盲目了,我不理解希思克利夫為什么會有復仇的心理?人就是這樣一個怪物吧?明明知道自己愛了,卻還是那樣的頑固。
艾米莉“勃朗特這位偉大的作家僅僅活了三十年,可她的《呼嘯山莊》卻留給了后人,我們不得不驚嘆這樣一個沒有婚姻的人卻把愛情淋漓盡至的表達出來,這樣的才女恐怕惟獨她一人吧?!從而,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并且她與《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她們的妹妹——《愛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勃朗特號稱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國十九世紀文壇上煥發異彩。
小說從一位與故事幾乎不相干的客人洛克烏德先生拜訪畫眉田莊與呼嘯山莊開始,通過女管家丁恩太太之口重現凱瑟琳“恩蕭與希思克利夫的愛情,讓我們難以相信這樣的愛,卻還要這樣的報復。難道真的是愛到了極限就是恨了嗎?或許這樣的事實是真的吧。我聽過這樣的話”如果兩個人愛得轟轟烈烈分手了還可以做朋友那就是沒有相愛過“,但是我一個旁觀者想笑,難道真的讓曾經相愛的彼此成為永遠的最了解彼此的陌生人嗎?當然我沒有愛過,這樣的觀點也不好下什么定義?我能做的就是多讀幾本書,多寫點讀后感,讓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的豐富而已。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見男主人公是如何由愛變成恨的,但是我們看到他最后還依然的愛著自己的心上人。在心上人死了之后,不吃飯,最終餓死自己的結局;難道我們真的還怨恨他嗎?如果不是那個金錢與地位的社會,他們還會經歷這么多嗎?或許很多人還認為男主人公是殘忍的,他的復仇真的那么讓人難以理解嗎?
其實我看完這本書,覺得矛盾很多。就象自己真的是個嬰兒一樣,什么也不知道。譬如,男主人公為什么要向女主人公的女兒復仇呢?為什么要娶自己不喜歡的人呢?為什么要把自己變得那樣的丑惡呢?難道說他已經妒忌一切嗎?黑夜里在曠野上,山巖底下散步……我們看到了什么?是他們的墳墓還是他們的靈魂?或許更多吧?
突然想知道什么是愛?如果愛的代價是這樣的殘酷,我們還該選擇嗎?書,只是一個時代的背景,只是一個故事的開始與結尾,只是一個人生的一個小片段……而更多的我們應該去沉思……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1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這是困擾了很多人很長時間的問題,當然,也包括我。但就當我看完《青鳥》這本書后,我心中有了答案。
這本書講的是一對在森林邊上生活的蒂蒂和咪蒂兄妹兩人,在平安夜偶然遇到了仙女和光神。她們此行的目的是讓蒂蒂和咪蒂懂得什么是幸福。于是仙女就說他的女兒得了一種怪病,只有青鳥才能治好(在西方,青鳥象征著幸福。),并讓他們前去尋找象征著幸福的&39;青鳥。于是他們隨著光神來到了回憶國、夜宮、墓地、青孩子的世界、光神廟宇、幸福家園等很多地方來尋找青鳥,可始終沒有得到。但到了最后,他們卻明白了幸福的真諦,找到了心中的青鳥。
青鳥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也許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心中應該擁有青鳥,我們的生活也需要幸福。可能有人會問:幸福在哪里?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其實,就像這本書上所說的一樣,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很容易就能得到,只是很少有人能夠發現他們罷了。一些人天天嚷嚷著:“我不快樂,我不幸福!”殊不知,幸福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只要你肯付出,就能獲得更多的回報。幸福也是這樣。只要你肯付出幸福,你就能收獲幸福。
有一件事,我現在還記憶猶新。是四個月前,我坐車經過怪坡時,(這件事好像在以前的博文中寫過)突然看到一輛摩托車,綁在車后面的一個大包袱掉到地上,只有一根繩子連著,還發出“嘶嘶”的摩擦聲。眼看包袱就要被磨破了,摩托車上的兩個人卻絲毫沒有察覺。我看到這一情景后,馬上打開窗戶,沖那兩個人“大吼”:“嘿,你們的包袱掉啦!”那兩個人才如夢初醒,停下車,將包袱拾了上來。不過,我一直在納悶:來往車輛和路人那么多,怎么就沒有一個人來提醒他們呢?但這可能就是問題的關鍵:在我做完這件事后,感到了幸福。因為只有你付出幸福,才能收獲幸福。
其實要幸福很簡單:只要你付出幸福,就能收獲幸福。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2
枯草,蓬飛,北風,呼嘯,山路,崎嶇,霧夜,降臨了呼嘯山莊。如此安靜,一個與塵世喧囂隔絕的山頭。如此凄涼,一個與陰冷黑暗擁抱的山莊。 夏夜,繁星點點,老歐肖收養了無家可歸的希克厲 。
也正因為這,他的童年開始與亨德萊和卡瑟琳共度。與亨德萊,他們之間互相產生了怨恨;與卡瑟琳,則一起享受著在曠野中追逐玩耍的樂趣,進而漸漸地愛上了她。可是在老歐肖死后,由于地位懸殊,卡瑟琳終究嫁給了富有的林敦,希克厲負氣出走。 三年后,希克厲意外出現,他打亂了原來相安無事,其樂融融的畫眉山莊,他怨卡瑟琳當初沒有選擇他,他恨林敦搶走了他的愛情和幸福。他沒有輕易放手,他殘忍地報復,瘋狂地破壞,他帶著并不喜歡的伊莎蓓拉私奔,最后卡瑟琳重病而逝。復仇順利地打擊了那林敦一家子。 在卡瑟琳死后,希克厲瘋狂地繼續著復仇計劃,20來年都不曾動搖
確實,他真的成功了,亨德萊去世,其子哈里頓像一條哈巴狗一樣跟隨著他。卡瑟琳之女被迫接受與小希克厲的婚姻,并因此性情大變。林敦和歐肖兩家的所有財產落入他手,但即使就是這樣,他最后還是孤獨地死在卡瑟琳的閨房里,去另一個世界尋找自己的可人兒。人世變遷20年,沒有一個人得到任何幸福,留下的,只是一個悲劇——而這一切是只用“因愛生恨”就能詮釋的嗎?
希克厲和卡瑟琳之間,那份穿梭在原野,危險而瘋狂的愛戀,使得兩人陰陽相隔,留下了無盡的痛苦和悲哀。他們的愛情,沒有陽光,歡樂,甜蜜;怨恨,陰郁,誤解是他們的主色調。但“我就是他,他就是我”這種不被外人理解,接受和允許的愛又是何其深沉和偉大。或許主人公那種陰郁灰暗的行為太消極,以致令人無法接受,令人受到傷害;或許主人公的愛深沉而令人感動,但選擇的表達方式過于極端,相當黑暗,但這就是《呼嘯山莊》吸引人而令人為之震驚的緣由。 愛與恨只一線之隔,在這里被演繹的多么鮮活生動。用恨來表達愛,似乎有點荒.唐,但希克厲的愛與恨誰能劃出明顯的界限呢,愛和恨互相摻雜,相互融合,這兩個原本完全對立的概念在他一個人身上得到了和諧統一。因為愛著所以恨著,矛盾嗎,其實不然,卻又講不出其中有什么必然。愛恨情仇的一次偶然,曠古朔今,只因為愛得深沉。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3
在狂風暴雨施虐下一個山莊下,是一個關于愛、恨故事,是魔鬼復仇,是跨越生死激情,是一段無法寬恕人生。
《呼嘯山莊》作為19世紀古典文學,本應沾上那個世紀女作家通有充滿溫文爾雅貴族氣息,彌漫溫馨莊園氣息,帶著典雅和小資品味。可當我看完這本書后,才知道這是19世紀一朵充滿無窮魅力奇葩。
曠野,西風,遠處城鎮,折雜草,崎嶇地形,蒼涼日落,避世生活,艱辛奔波,寂寞歲月,艾米莉勃朗特一切,沒有榮耀,——至少在她生日子里——夢想夭折,飽嘗世事無常,造化弄人。這位才華橫溢而早逝女子絕不會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小說《呼嘯山莊》會被后人譽為“最奇特小說”且成為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絕色異彩一粒寶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麗動人光彩使無數讀者為之折服,深深驚嘆于它非凡藝術魅力
《呼嘯山莊》是一部完全不同于當時流行作品,他沒有經過城市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鄉荒原自然協調繪成。故事背景是一片狂風呼嘯山原,故事人物保留著大自然風貌和原始本性:質樸,粗纊,剛強,感情奔放不羈,舉止瘋狂無度,不過一切地愛,又不計后果恨,這在溫文爾雅慊慊君子看來,自然顯得野蠻而奇特。
他希斯克利夫,不過是山莊主人帶回來身份不明孩子,可她凱瑟琳·恩蕭卻是山莊主人寵愛小女兒。他們親密無間,他們青梅竹馬。本該是一段佳話,但命運總是在最幸福時候,拿起錘子敲下去,剩下只有滿地悲涼與心寒。他,失去寵愛后,她,嫁給了別人,他心中那么愛意被滿滿仇恨蒙蔽了,禁不住想問: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幸福來快,去也那么快?他毫不猶豫選擇了暫時離開,選擇了報復,選擇了地獄。三年過去了,他,帶著滿腔仇恨,帶著滿身財富回來了,他,狠狠地報復了。
這種瘋狂報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卻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非同一般叛逆精神,這是一種特殊環境、特殊性格所決定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愛情悲劇是社會悲劇,也是時代悲劇。《呼嘯山莊》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達到復仇目而自殺告終。他死是一種殉情,表達了他對凱瑟琳生死不渝愛,一種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愛追求。而他臨死前放棄了在下一代身上報復念頭,表明他天性本來是善良,只是由于殘酷現實扭曲了他天性,迫使他變得暴虐無情。這種人性復蘇是一種精神上升華,閃耀著作者人道主義理想。
在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富豪躊躇滿志,身份第一,金錢至上,人們精神受到壓制,人性被殘酷扭曲,于是具有強烈反派意識,和自由思想艾米莉,便通過作品,對罪惡現象給予揭露,把自己正義,激情,憤怒溶入作品。最終,希思克利夫愛畢竟還是戰勝了自己恨,當他復仇計劃一一實現時,他并沒有勝利喜悅,還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終安然死去,這樣一個飽受苦難與屈辱人物,對愛情至死不渝渴求和命運不屈不撓抗爭,讓人讀來一陣蒼涼與悲壯。
艾米莉特意營造出詭異夢魘般夸張氛圍。有些情節似乎帶有非現實世界蹊蹺神秘。靈魂,囈語,幻象,噩夢使故事有了傳奇色彩,淋漓盡致展現了最深迷戀,最癡執著,最痛苦掙扎。風雨,暴雪,黑夜,自然野性與人物激蕩情懷相得映彰,荒涼曠野深遠多變,陰郁悲愴,突顯了人物性格,展現來自人性深沉之愛,讓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樣野性無常深邃無邊愛深入人心,強烈撼動著人靈魂。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4
人就是這樣一個怪物,明知道自己愛了,卻還是那樣頑固。
――題記
這是一個關于愛情和復仇的故事。
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肖先生帶回來一個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為希思克利夫,他奪去了主人對小主人亨德利及妹妹凱瑟琳的愛。主人死后,亨德利為了報復,把希思克利夫貶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凱瑟琳卻和希思克利夫親密無間,青梅竹馬。后來,凱瑟琳受外界影響愛上畫眉山莊的文靜青年埃德加。希思克利夫憤然出走,三年后致富回鄉,然而此時凱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思克利夫為此進行瘋狂的報復,通過奪走了亨德利的家財,亨德利本人醉酒而死,兒子哈里敦成為奴仆。希思克利夫還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貝拉,并對她進行迫害。內心痛苦不堪的凱瑟琳在分娩后死去。十多年后,希思克利夫又施計強使埃德加的女兒小凱茜嫁給自己將死亡的小兒子小林敦。后來,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思克利夫最終也把埃德加的家財占為己有。復仇終是得逞了,但是他卻無法從對死去的凱瑟琳的戀情中解脫出來,他對她的愛畢竟還是戰勝了自己的恨,他并沒有勝利的喜悅,而是在茫茫荒原上漫游。
故事到這里,我們無論誰是誰非,只覺無限悲涼與感慨。是誰剝奪了希思克利夫的愛?是什么扭曲了他的人格?
曾經的他只是一個棄嬰,成長過程中備受欺凌,孤立無援,在這樣的境況下,他唯有忍受,他不奢求其他,只想守護自己與凱瑟琳之間的那份純真的感情。然而凱瑟琳最后還是背叛了他,和別人在一起――即使她最后想通自己愛的仍是希思克利夫。他不知道的是,在她的那段沒有說完的話里,飽含著對他的深深愛戀,他以為是因為自己地位低下,窮困潦倒,她才不選擇他,于是他外出打拼,可當他回來后,她早已嫁與他人為妻。
究竟是愛使他瘋狂,還是恨使他迷惘。
凱瑟琳說:“我對希思克利夫的愛,恰似腳下恒久不變的巖石,它雖然給你的歡樂看起來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她還是愛他的,只是她的愚昧與對金錢地位的迷戀讓她認為自己愛上了別人。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僅是她,在那個時代,整個社會無不認為“身份為先,金錢至上”,正是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拆散了這一對苦命的`戀人。
希思克利夫,這樣一個飽受苦難與屈辱的人,他對愛情有至死不渝的渴求,對命運是不屈不撓的抗爭。他一生追求虛無縹緲的,觸碰不到、抓不住、留不下的東西,盡管他報復極其殘忍,可給我的感覺卻盡顯無限悲涼。
他不曾對凱瑟琳坦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極端相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他一次次地用行動言語來傷害凱瑟琳,他以為她會回來,可是怎么可能呢,人在極端絕望與脆弱的時候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安慰。久而久之,凱瑟琳在外界壓力和自身內心的壓力下,精神崩潰。她愛希思克利夫,她以為希思克利夫不愛她,這是一個多么令人痛心的誤會。
凡是有一個人妥協,故事就不會這樣發展。
可怎么會呢,人就是這樣一個怪物,明知道自己愛了,卻還是那樣頑固。
“關于她,我不想說什么,也不愿去多想,不過我迫切希望不要見到她,一看到她,就會讓我發瘋。”
“這整個世界就是部可怕的紀念集,處處提醒我她確實存在過,可我失去了她!”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只有過剩的、瘋狂的愛,造成毫無原因的恨。
故事的最后,一切歸于平靜。在希思克利夫不吃不喝的第四天,他凄然死去。
在那緊靠荒原的斜坡上,有三塊墓碑。左邊是埃德加,中間是凱瑟琳,右邊是希思克利夫。
“如今,它已跟附近的墳塋一樣平靜青綠了――但愿這座墳里的人也睡得一樣安穩踏實。”
我想,這大概就是對愛與恨最美的詮釋。
――END――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5
前一段看了《呼嘯山莊》,驚異于愛與恨的力量如此之大。小說中,作者的全部心血都聚集在希斯克里夫形象的刻畫上,他的愛——恨——復仇——人性的復蘇,既是小說的精髓,又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小說看了大半,是懷著一種沉重的心情看的,因為整個場景都安排得變幻莫測,時而陰云密布,時而鬼哭狼嚎。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快樂,其實我挺同情希斯克里夫的,本來他是個棄兒,但得到了養父的關愛。繼養父去世后,卻遭到哥哥的嫉妒,一心想趕走他。養父走后,希斯克里夫的心都在妹妹凱瑟琳身上,可以說青梅竹馬的兩人,而為了物質,凱瑟琳卻背叛了他,造成希斯克里夫后來一系列的報復。
誠然希斯克里夫做法欠佳,但是這城市多少因為這樣那樣原因背叛的人。我不能理解,卻也不能指責什么。其實人世間不光是愛情需要彼此的安全感,友情,親情亦是。只有讓自己不斷的變優秀而且要給予對方信任,才能使這份情長久下去。我想我們要做的,也是不斷讓自己優秀起來,吸引身邊的人。對待情感也要絕對的信任,這樣的路或許走起來更加平穩一些吧!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6
《呼嘯山莊》是艾米莉·勃朗特寫的一本世界名著,自然會有各種不同的評論。而我個人認為它想表達的是愛大于恨。
《呼嘯山莊》所敘述的是一個愛情和復仇的故事: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肖先生帶回來了一個身份不明的孩子,叫希斯克利夫。他愛上了恩肖先生的女兒——凱瑟琳。他們兩個親密無間、青梅竹馬。但后來,凱瑟琳因受外界影響,嫁給了埃德加。希斯克利夫為此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復仇計劃得逞了,但他無法從對死去的凱瑟琳的戀情中解脫出來,最終不吃不喝,苦戀而死。
可是為什么這樣一個故事會引起人們的震撼呢?
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風呼嘯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著大自然的本性:愛起來不顧一切,恨起來不計后果。至于書中希斯克利夫的復仇行為,就顯得更陰森恐怖了。可是,是誰剝奪了他的愛?是誰扭曲了他的人性?在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富豪躊躇滿志,世俗等級觀念到處橫行,身份第一,金錢至上,人們的精神受到強烈的壓制,人性被殘酷地扭曲。正因如此,具有強烈反叛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通過作品中的主人公,對罪惡現象給予揭露,起而抗爭,把自己的正義、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憤怒都融入了這部作品之中。
更何況,希斯克利夫的愛畢竟戰勝了自己的恨,當他的復仇計劃一一實現時,他并沒有勝利的喜悅,而是在茫茫荒原上不吃不喝,最終死去。這樣一個飽受屈辱的人物,對愛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對命運不屈不撓的抗爭,真是一生追求,死而無悔。盡管復仇手段顯得殘忍,但讀來還是讓人感到蒼涼和悲壯。
艾米莉這樣嘔心瀝血地寫出這部環環相連,絲絲入扣的小說,為的只是讓讀者們懂得愛大于恨。
讀呼嘯山莊的讀后感篇17
翻開《呼嘯山莊》,我首先被故事中人物的家譜震驚了,歐肖家和林頓家后代的生命竟是如此的短暫,從十幾歲到四十幾歲,正值人生的韶華呀!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開始了《呼嘯山莊》之旅。
老歐肖一家生活在一幢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房子里,這座房子因為是建在狂風肆虐的山丘上,因而叫呼嘯山莊。凱瑟琳和亨德雷·歐肖是歐肖的一對兒女,老歐肖收留了在利物浦繁忙街頭撿到的一個臟兮兮、黑頭發的吉卜賽男孩,并為他起名叫希斯克利夫。一開始,凱瑟琳和亨德雷都不喜歡希斯克利夫,在老歐肖的堅持下,一家人還是漸漸地接受了希斯克利夫,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成了親密的朋友,老歐肖對希斯克利夫也是異乎尋常地喜歡,這讓亨德雷開始癡妒父親對希斯克利夫的感情,視他倆為仇敵。
老歐肖的死改變了希斯克利夫的命運,他成了一個仆人。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造訪畫眉山莊林頓家正是悲劇的開始。富有的林頓家放狗誤傷了凱瑟琳使得凱瑟琳在畫眉山莊休養了五個禮拜,這期間,凱瑟琳認識了林頓兒子艾加。與長著藍眼睛,淺色頭發,舉止得體,將來還可以繼承一大筆財產的艾加相比,希斯克利夫產生了自卑和羞愧,而他對凱瑟琳的愛卻深深地熔進了血液。此時的凱瑟琳因為交了艾加這個新朋友而忽視了希斯克利夫對她的感情,她希望通過嫁給艾加,用艾加的錢來幫助希斯克利夫的錯誤想法更加速了悲劇的進程。希斯克利夫在娶凱瑟琳無望的背景下夫蹤了四年,奮斗了四年,當他再度回到畫眉山莊時,他已成了一個紳士,而凱瑟琳已成了艾加的夫人,但希斯克利夫的歸來,仍然使凱瑟琳極度興奮,她真切地希望自己的丈夫能把希斯克利夫當作朋友,然而復仇的火焰此時已在希斯克利夫的內心燃燒,他決定要報復亨德雷和艾加,然后成為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繼承人。
被復仇火焰燒得失去了理智的希斯克利夫一步步地實施著他的復仇計劃,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他讓他的仇敵亨德雷、艾加都死在自己的前頭,然而心愛的女人凱瑟琳卻也成了他復仇計劃的殉葬品。希斯克利夫終于實現的自己的愿望,可他的內心卻無時無刻不被凱瑟琳的魂魄牽累著,他的生命早已不屬于自己,生和死只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
為了愛,他選擇了以靈魂的歡樂扼殺了自己的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