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
通過寫讀后感,你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表達出來,這樣可以幫助別人更好地了解原文的內容和思想。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1
還是初中生的我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2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十分精彩,他從文人的角度帶我們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融貫古今,寫遍了中國的各色景色。
不得不承認,余秋雨果真是文學大家。他寫的文字,有時婉約秀麗,有時卻又雄渾壯闊,我最愛的是他在《青云譜隨想>中的一段“他的天地全都沉淪,只能在紙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殘葉、怪石來張羅出一個個地老天荒般的殘山剩水,讓一些孤獨的鳥、怪異的魚暫時躲避。”寫的無比凄婉悲涼。
很久都沒有被文字感染的心酸酸的了,《這里真安靜》里有幾句‘’也許是不敢,也許是不愿,她們狠狠心擰過頭去,朝著另一方向躺下了,不再牽腸掛肚,不再幽恨綿綿,連眼角也不掃一掃那之前天天思念的地方。“
‘這些戰俘白天在英軍的監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謀。他們決定,寺內壽一的墓碑必須采用柔佛(今屬馬來西亞)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為這座石山上曾發生過日軍和英澳聯軍的激戰,好多石塊就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幾個目睹當年激戰的人去,確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里開采巨石,躲過人們耳目,拼死長途運來。
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啊!太可怕,太讓人寒心。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3
第一次拜讀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4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著……”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里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為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里大雪蒼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群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游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里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致的石橋,《西湖夢》里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發蘇州》里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著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5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6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文化苦旅》,展現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生態文明!人們走過了多少文化的彎路,終于灰頭土臉、青頭紫臉地重新抱住了它。山河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中華文化的生存底線。只有在山河中找尋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爭奪這河山,爭得頭破血流,最終還是敗給了生態,一次次的無奈遷徙,一次次的荒野開拓,又一次次炊煙升起,帝王們的雄心壯志,無論如何,還是會敗給這自然的力量,氣候、環境的變遷,沒有人能阻斷,在這自然之前,人類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人們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榮,一切的戰爭和侵略,最終還是漠于這天地之間。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跟隨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匯,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著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人們總想著去違背天地意愿,從遠處看地球,發現螻蟻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類,是多么無趣,觀察山河的大地的臉色和眼神,偶爾抬頭看天,猜測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忘了就好,一旦記得,便會發生一系列駭人的災難,因為那是對我們粗魯的懲罰。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7
《文化苦旅》這本書時余秋雨的散文集。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有的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大漠荒蕪的黃河文明的盛衰,使人見識歷史的深邃與蒼涼。有的卻是以柔的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神情俱佳,更神奇的是他竟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現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他在祖國文人所留下的風景中走走停停,行行止止,并在每個所到的地方都能感受到沉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讓他沉醉其中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由此提筆,做出了自己一些有關文化的評論,希望亦或是奢望。
縱古觀今,多少文人墨客抓狂于桌前,消失于桌前。
為什么?
為什么稍稍做點學問生活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為什么詩、文人總是要等到他們消失之后才會萬古流傳;為什么總是等著所有人沉醉、沉溺于其中或消亡于其中之后才能留下輝煌的知識文明,如果現在所創造的精神與物質文明都需要以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為代價的話,那再過千百年,文明必定會自己的精神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若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習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不知何時才能達到一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想余秋雨一定是本著這樣的想法踏上了旅程開始了振奮人心的苦旅,我不能想象真正站在那一個個神奇的景象面前時,秋雨的心靈受到了多大的沖擊,我甚至都不敢想象那一次次的精神洗禮有多么的猛烈,一定會像一個傻瓜一樣木然的站立著,時而腦海里滿腦章句,時而滿腦空白,我羨慕、向往、嫉妒。
我羨慕他,有這樣的機會,我向往,他有這樣的經歷,我嫉妒,他有這樣的但是和氣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那一份才氣。
我記得第一篇,《道士塔》有一種心碎的痛,王道士的身影時時浮現于眼前,揮之不去,他干燥的、看看一點碎銀就裂開的嘴,還有那一道迎著外國人諷刺的目光恭敬的遞出一卷卷經書,拿劣質顏料粉刷精美壁畫的身影,我好痛,為國家痛,為民族痛好似我變成了一位真正的智者,心動伴著心碎。
他的那個時代,人煙尚且還稀少,當我讀完莫高窟時,發現自己竟大口吐氣,平復著心中的激動。在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收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而又沉甸甸的站著,變得神秘且安詳。點開莫高窟的圖像,愣神,對他傻想,相對于埃及金字塔、印度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中國的遺跡真是很難得的具有很大的積累性。
他讓我感覺我仿佛成為了漫天飛舞的雪,我瞬間感到歷史有著一種不可抑制的美,有著博大的精神,神奇的兼容性、傳承性、宏大性和神秘性。
我理解他并且深愛他。
記得印象最深的,其實是一彎泉水。對于那一彎泉水的渴望,見識就像對失落故鄉的尋找,對離散親人的查訪,行走于山間、泉間、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到底是月牙泉,隱藏域哈沙山中的月牙泉。
當他向往巔峰,向往高度時,巔峰去僅僅只有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于是,恰好在這時,變發現了那泉,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每個人都在不懈的往上爬,拼命的往前沖,最后什么都可能失去,高處不勝寒。
高有高的險,低有低的平,全由我們自己來斷定,每當我們做好一件事前,我們需要停一停手,放一放腦子,思考自己到底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了解自己,適時放空自己;
理解自己,學會引導自己;
平復自己,懂得優秀自己。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8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記和37篇文章組成,主要內容有: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是一部優秀的散文,初讀時并不覺其中之奧妙,再讀之方覺其中之大智慧。《黃州突圍》讓我看到了一個文人經歷如此艱苦的生活,屢遭貶謫,竟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寫下前后《赤壁賦》這般千古絕響。《黃州突圍》這樣寫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9
每每合上這本書,我的心里總是有一抹酸澀的、似曾相識的恍惚的感覺,揮之不去。這是被作者那種懷揣天下、悲天憫人的胸懷在抑郁中膨脹的情感所感染,夾雜著難以名狀的無奈。
就拿給我印象最深得《道士塔》來說吧。
我感傷于作者所見的這座道士塔——“什么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靜白”;感傷于王道士的徹骨的麻木——貪圖蠅頭小利而將民族利益全然棄置不顧;也感傷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已經什么都沒有了——物質上的,精神上的。
就是在這座破敗的塔前,就是在這座寫滿了屈辱的歷史的塔前,終于有一個人用心去走過。作為一個愛國文人,沒有什么比賣國求榮更被他厭惡的了。在這身心俱痛的苦旅中,他用筆者桿槍,把熱血灑在紙上。
作為讀者,搭載著作者的動人心弦的文字,跟著他一起笑,一起哭,不經意間把一個個生僻的角落,變成我心目中的故鄉,只是總伴隨著些許意料之外的起伏跌宕。愛國熱情,被一次次地喚起;心中關于道德的防御底線,也一次次地被沖破。合上書,留下一個黯然神傷的我,和心中念念不忘的“故鄉”……
正是因為讀過這些文章的沉重,叫我很難有辦法把閱讀堅持下去。猛然間發現,我從這本書里隱隱看到了柏楊先生的《丑陋的中國人》的影子,并不是說作者相互抄襲,而是對于中華民族的愛恨交織的感情都貫穿在他們的文章中。這個沉重的話題我們似乎已經說得太久,有些乏了。
中國的江山好的一塌糊涂——有白色浪灘、貝殼擁擠的“天涯、海角”,有像調色盤中那樣深藍的九寨溝的水,有濃郁著古老祥和的氣息的平遙古城……這些只是我所走過的地方罷了,我知道我的足跡還沒有遍及到祖國更好的土地上。真心希望,作者和我的奢望能變為現實,也讓今后的旅行成為純粹的游山玩水,別再布滿如此多的惹人心傷的苦難。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00字怎么寫篇10
據作者介紹,《夜航船》是一部明代文學家張岱編寫的小百科的書名,這樣的名字用于一部百科書確實讓我感到非常好奇。讀完了余秋雨的這篇文章,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水鄉,有一種有趣的“夜航船”文化,張岱的書名便來自于此。
這位大學者顯然是夜航船中的常客。他如此博學多才,不可能長踞一隅。在明代,他廣泛的游歷和交往,不能不經常依靠夜航船。次數一多,他開始對夜航船中的小世界品味起來。
船客都是萍水相逢,無法作切己的深談。可是船中的時日緩慢又無聊,只能以閑談消遣。當時遠非信息社會,沒有多少轟動一時的新聞可以隨意評說,談來談去,以歷史文化知識最為相宜。中國歷史漫長,文物典章繁復,談資甚多。稍稍有點文化的人,正可借此比賽和炫示學問。一來二去,獲得一點暫時的滿足。
張岱是紹興人,當時紹興府管轄八縣,我的家鄉余姚正屬其中。照張岱說法,紹興八縣中數余姚文化氣息最濃,后生小子都得讀書,結果那里各行各業的人對于歷史文物典章,知之甚多,一旦聚在夜航船中,談起來機鋒頗健,十分熱鬧。因此,這一帶的夜航船,一下去就像進入一個文化賽場。
他在《夜航船序》里記下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實在太有趣了。趕緊講給胡兄聽,但故事從我嘴里講出來,頓時遜色了不少,所以為了能讓胡兄以及其他有興趣的友人了解這個故事,我將文章中的幾個段落直接呈上,希望能與他們一同分享。
了解了江南水鄉的夜航船文化,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父親經常給我我講起在火車上的種種趣聞。在那個公路與航空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人們的出行工具多為火車,長途短途的旅人們總是那樣來去匆匆。父親經常出差在外,自然遇到很多人很多事。還記得父親最后的總結大概是這樣說的:“在火車上聊天兒,是最輕松自由的地方了,平時可不敢亂說話,不定哪句無意中說出來的話就會被人傳到領導或別人耳朵里,弄不好就會惹麻煩,弄出政治問題!但是在火車上,就沒這擔心了,誰都不認識誰,聊唄,到了站各自拎著包下了車,誰認識誰呀,真是,說過的話就跟沒說一樣!”
沒想到在那個年代,火車廂這小小的空間成了言論自由的場所,火車承載了無限自由的思想!父親不是搞文學的,所以沒有余秋雨這篇夜航船講述的那樣引人入勝,但是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就套用名人的話,稱它為“火車文化”吧。下次回家一定要把夜航船的故事講給父親聽,共同回憶一下多年前他所經歷的“火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