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別人,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可以增強你的人際交往能力。這里分享一些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下載,供大家寫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參考。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1
失格即喪失資格,人間失格約是沒有在人世的資格吧。
此文與作者的前半生或者就是一生的經歷近似,札記概是心底自己對自己的解讀。正如__期間被當做黑五類的子女,莫名奇妙被時代打壓地無法抬頭做人,太宰治也會將生在富豪家里作為富二代而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無錢去做小白臉、對所有人事物心懷恐懼,自殺未遂,沉迷與酒精與毒品,被關進精神病院,與人世隔離,真的慢慢喪失做人的資格。
文末是太宰治生平,不簡單不平凡,也沒有太轟轟烈烈,只是多次自殺,直到最后成功。讀庫1805有篇文章叫做疾病入畫,探究癲癇病與作家的成就之間的聯系。太宰治所處的環境與經歷形成那樣的心理,心理與環境既促使其作出名篇傳世又導致自殺為結。
其實看此類文章很糾結,其中充斥的失意與消極,往往讓人很難讀下去,不得已只能從別處補足能量之后再接著看。
讀書是窺探另一個人眼里的世界,這世界是美好還是囧困,不過都是過眼云煙。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2
耽擱了好久,才又讀完一本想看很久的書。全書六百多頁,零零碎碎,五百頁是在兜兜轉轉的汽車上讀的,一百頁是在周末凌晨從車上下來一直補覺直到傍晚才干點正事時讀的。
讀完不知從何說起。好像是一直想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來讀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的。以為自己迷茫衰頹的精神狀態會與其中的故事有很多共鳴。也不全是。
葉藏對人的恐懼讓我緊張的攥了攥拳頭,心有戚戚。其他部分就沒有這么別扭的感受了。四篇故事應該都能用精神需求與生活實際的割裂來概括,作者自傳式故事的主人公都帶著些落魄貴族(或者精神上的貴族?)的思想迷茫和尋歡作樂的日常。
但是讀來沒有精神上遭受重擊的感覺,只覺得耳邊縈繞著鬼魂般的呻吟。不過還是改改最近的精神頭吧,因為“以漫無節制的享樂為榮,是個徹頭徹尾的快樂的白癡”看到這句話,我就很難再盲目安慰啥也不想干只顧傻樂慣,短時間內應該先不看太宰治的其他書了,這本讀來太難受了,且放放。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3
將書合上后,思緒如潮,萬般感慨。全書十分壓抑,而對于主角,我卻是羨慕多于憐憫。
太宰治的文字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文人那薄薄的青衫中究竟藏著什么呢?”用來形容他是很合適的。
主角阿葉是一個十足的膽小鬼,他出身富貴家庭,不僅十分有才華,也擁有令人傾慕的外貌。但他的儒弱與內心的孤獨卻更是全文大費筆墨來書寫的。看得出他很厭惡自己,也厭惡世界。他在學校人緣很不錯,為搏“朋友”一笑,他會為他們奉上周到的搞笑表演,當作者用“表演”來形容他時,其實他已經是個麻木的小丑形象了。
這樣一個悲劇人物,他的代表詞只有七宗罪中的“傷悲”了。我竟然在這個人物中找到了一絲自己的影子,我仔細想了一下,我與主角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我與他有著程度上的相似是我們孤獨的靈魂吧——雖然不是完全符合。這個人物的魅力也就是每個都能從主角身上看到自己。我們又何嘗不是用“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上帝視角來看待卑微的人性呢?
看第一遍時,我卻有些不認同。我認為人性雖然有惡,但不是書中所描寫的全盤黑暗,而是也有好的一面,在生活中我們也同樣會發現自己或他人內心深處的柔軟,只是作者絲毫未在這部作品中表露出來。再又通讀一遍,其實作者眼中的人性也不是完全黑暗,只是在描述陰影,一個物體總會有的陰影——只要有光,所以作者寫得這么壓抑,也許只是想烘托出人性的光輝。例如撒旦,他雖然黑暗之源卻又是天使,人也不會有極善和極惡的。
我不敢奢望可以讀透這位天才作者的思維。
就像主角阿葉,如何取悅別人,如何不信任他人,如何狂躁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自卑又傲氣,但他依然是完好的個體,他也擁有愛與善良。
每個人都有陰影,畢竟我們是立體的,活生生的。相信人性吧,就像阿葉也同樣善良一樣。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4
讀完這本書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壓抑。我的人生尚且剛剛開始,沒有遭遇過不幸,也不懂多少人情世故,對于書中的主人公只是覺得悲哀又可憐。我覺得作者在此書中過于放大人生的黑暗面,在主人公的身上,我看不到一個正面的三觀引導著他們的人生。活著真的那么難嗎,以至于喪失了為人的資格?“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就不能痛快、瀟灑地走完這一遭嗎?是啊,如果要計算的話,每時每刻都有悲傷呢,我不漂亮也不聰明,連跟人聊天都不會,孤獨的時候找不到人說話,我厭惡虛榮、妒忌的心理,可偏偏有時也能在自己身上看得到……好不痛苦,可是啊,我要因種種悲傷就整天活在陰溝里了嗎?要知道幸福只是人生的驛站,而后能勇敢承擔,縱情享受。?我們為人群中的相遇相知而感動,為著迷惘后的清醒而喜悅,為繁忙之中那一點點屬于自己的時間而珍惜……幸福是簡單又不易的。大多數時候我們要默默承受痛苦與孤獨,強大的心智能阻止自己墮入黑暗,正真的朋友間是不會猜疑嫉妒的,他們能把你拉出苦海。向著陽光生長,暗處藏著妖魔鬼怪讓人脊背發涼,所以我要更野蠻地生長。
這是讀完此書后的一點感受,也許我還心智不熟,這些想法有些小孩說大人話的意味吧。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5
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走飯
你知道的,就是有人可以這樣輕松自然的談論死亡,仿佛在談論一日三餐、周末旅行。
生存并且不厭惡自己,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這種東西,與生具來根植于一些人的心里。時值四月,張國榮先生已經離開十四載,十四年前,他在遺書中寫下:“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并不是每個人的理想都有珠光寶氣的光澤,魯迅先生在《病后雜談》中寫到:“大愿,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白海棠”。如此陰暗的理想,聽起來卻不覺反感,“扶白海棠吐血”,竟有了些雅的味道。
相比之下,太宰治先生的理想就不僅僅限于“吐半口血”了,他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打開太宰治先生的履歷,除了獲獎,便是自殺未遂,直到39歲那年他終于如愿以償。我沒有考證過太宰治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癥,但毫無疑問,他的文字里透著抑郁傾向。人們說,這是“無賴派”文學。
太宰治的人生信條可能就是:如果沒什么事的話,那我就去死一下。
第一次自殺,太宰治20歲。他在寄宿的家中服下大量的安眠藥,卻因為未到致死量,自殺失敗。研究者說這次自殺是因為他的學業不佳。
第二次自殺,時年21歲的太宰治與銀座酒吧的女招待殉情,這次同樣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情人離他而去,太宰治卻被救了回來。這讓他一生都覺得背負罪責。
第三次是太宰治26歲時,學業門門掛科,畢業希望渺茫,報考報社不及格,絕望之余,便跑到山中上吊自殺,可是上吊的繩子卻斷了,太宰治悻悻而歸。
第四次是在1937年春天,得知妻子與人有染,他悲苦憤懣,帶著妻子前往群馬縣水上村谷川溫泉,打算兩人結伴共赴黃泉。這次兩人也因藥量不足致死而幸存了下來。
連死都死不了,我有何用?
最后一次,就是1948年6月13日與山崎富榮的情死了。那時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人間失格》剛剛成書不久,太宰治已經開始屢屢咯血,病情惡化。據說投水之前,二人還服用了氰化鉀,看來這一次當真是決意赴死,39歲的生命,終于如愿。
對于有的人來說,相比活著,死亡真的不可怕。
讀《人間失格》,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掙扎與痛苦。然而卻絲毫不覺得同情,因為“同情”總是給他人,而《人間失格》里的種種陰暗,總有一款適合你。就像張國榮先生在《異度空間》中所飾演的心理醫生,以為看到的是“他人即地獄”,殊不知,自己才是地獄。
我們每個人茍活于世,除了見諸于朋友圈的種種正能量,總還有更多的陰暗情緒纏繞著我們。有時候你隱隱的感覺到了它,卻又難以具體描摹,甚至不敢面對,便放它匆匆溜走,如果你不幸并非生性樂觀之人,那么諸多頹喪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在你內心肆虐。后來那些游離的陰暗情緒在深夜流出你的腦海,幻化成一本《人間失格》。
對內心世界采取幾近白描的方式,毫不掩飾的告訴這個世界:我就是這樣卑躬屈膝的一個無賴,我過著混亂的私生活,沒有責任感,面對現實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我頗有才華卻不愿有絲毫進益,我面目可親卻只是混吃混喝的皮囊……我唯一熱衷的事情便是死亡。
葉藏(書中主角)說,他是用“丑角精神”作為對人最后的求愛,可他其實根本不會愛,因為他缺乏袒露自己內心,或是探視他人內心的那點勇氣。葉藏在小的時候發現,自己佯裝一個蠢貨的時候,貌似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與喜歡。于是他便走上了耍寶搞笑的道路,甚至當他發現“模仿勞埃德和大家寒暄的樣子,她們笑得更歡暢了”。從那往后,每逢鎮上播放勞埃德的電影,葉藏必坐在臺下,偷偷揣摩他的神情舉止。仔細回想的話,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都遇見過這樣依賴耍寶搞笑博得他人認可的人?甚至我們自己,是否也在某些時刻扮演了這樣的角色?站在高處的時候,莫名期盼自己會突然跌倒。
所以我們總是聽說,真正的喜劇大師,臺下總是沉默寡言,而真正出色的喜劇,都有那么一絲悲涼的味道。陳奕迅的《浮夸》被很多人翻唱,我總以為最出色的是王祖藍那一版,除卻技巧,我想是因為王祖藍更能理解歌曲中所描述的“丑角精神”。
我沒有能力分析這種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到底是什么,就像我無法真正理解太宰治為什么如此執著于死亡。因為在他人的記憶里“我們所認識的阿葉非常率真機靈,若是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個像天神般的大好人呢。”以及“我早就注意到你了。對,就是這種靦腆的笑,這是大有前途的藝術家特有的表情哦。為我們的相識,干杯!小娟,這家伙是個美男子吧?可別被他迷倒哦,都是這家伙來了畫塾,才害我淪為第二美男子啦。”
可是,這些根本無法填補心靈上的空缺。太宰治說,沒辦法,我只是想死啊。
這是一個暴露負能量會被咪蒙小姐罵翻的時代,我們太需要顯現自己癡迷于讀書旅行健身的政治正確了,沒有人敢像《人間失格》一樣,把陰暗的自己撕碎了給別人看。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在凌晨三點和太宰治來一次精神碰撞,那么你不愿意再佯裝幸福。談到人生的真實狀態,我在本書里也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一句描述:
現在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
只是一個談不上幸與不幸的存在罷了。何為生活?
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涼。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6
《菊與刀》的作者魯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經分析過大和民族國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當人們提及日本人時,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極為迷惑的,‘但是,又……’等詞句……一個嚴肅負責的觀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時,是不會一方面說這個民族彬彬有禮,同時又加上一句說但是,‘他們又很蠻橫、傲慢’;不會說某一個國家的民族無比頑固,又說‘但是,他們也極易適應激烈變革’,‘……從很大程度上講,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和平禮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順從而又憎恨受人擺布……’。對于日本人矛盾的國民性,早已成為日本論著中的論述脈絡,無數的矛盾在理性思維推理下無法成立,然而卻又如此真實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大概是能證明這個命題的最有力論據。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后便跳河_,《人間失格》無疑成為天鵝之作。作為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_自己雖然幸存卻因為女友遇難而獲教唆_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于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并結為夫妻,卻因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后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不同于川端康成的傳統日式寫作,或是村上春樹式的脫亞派寫作,太宰治的頹廢無賴派在日本文壇上一枝獨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葉藏,顯示出的最顯著特征就是驕傲和懦弱同時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絕一切妥協,然而卻對現實無力也無心調和,這是對大庭葉藏或者說是對太宰治的頹廢最合理的描寫。縱觀太宰治一生的經歷,對比《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兩人就像是實像和鏡像一般,不謀而合。太宰治短暫的一生中,有五次攜不同情人_的經歷(除最后一次外,其余四次均獲救,而他的情人無一逃脫厄運),這樣的特別經歷,即使是在戰后日本作家頻繁_的怪圈下(如川斷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作家),也是十分罕見的。
一個作家的寫作常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參照太宰治的經歷以及日本戰后作家群風格紛繁復雜的現象,可見太宰治的寫作與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
太宰治生于明治42年,卒于昭和23年,日本經歷著對外殖民受挫、戰爭失敗_投向美國、封建傳統社會_向現代化轉變、武士道忠誠遭到質疑等種種創傷。人們開始對那個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頹廢。一方面,他驕傲地認為“即使悲哀會因此尾隨而至,也無所謂,一輩子只要有過一次狂暴的歡樂就夠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只敢向上天控訴:“不抵抗,何罪之有?”
這種矛盾,造成對太宰治,或者嚴格說是他筆下的大庭葉藏的評價在學術界爭論頗大,癡迷者有之,圍攻者更是不在少數,客觀來說,即使他生前死后一直處于毀譽參半的境況,但對他的評價,還是依然需要按照某個日本作家所說的“無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他的作品總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李,太宰筆下生動的描繪都會直逼讀者靈魂,讓人無法逃脫”。誠然,當讀者的感情與作品產生共鳴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包括頹廢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筆戳向了那個時期人們心中不愿意或不敢提起,卻又難以回避的懦弱,這不免有些令人尷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對太宰治的不滿,但是回過頭想想,蘇醒懦弱難道不是一種呼喚人性的行為嗎(包括三島由紀夫本身因無法接受日本法西斯覆滅而選擇的_,也可以算作是某種懦弱)?在某種程度上,這無異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這樣一個人,某些時候如神一樣啟迪、解放世人的人,卻以死作為謝幕,而不是茍活于世,究竟那一個更值得肯定一些,我們無從解答。如他所提的問題一樣:“請問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只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7
早早看完了《人間失格》。做為讀者,被開了上帝視角,對于主人公葉藏,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怒其不爭。
出生好、惹人喜歡、聰明,你看,這些都是人人想要的,他出生就擁有,怎么就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了這樣了?他的童年,都在看著別人眼色過的,在心里計較在著怎樣才能惹人喜歡,怎樣才能看著乖巧。后來,他不管不顧,隨著自己的想法過了一生。要說他這一生過的好嘛?不好,或者說,這一生過得很丑吧。把人性里的丑都表現出來了,可是,這不正是活出了他自己嗎?我們總是活的很假裝,努力想變成人們所向往的模樣,可是向往的模樣是真的我們嗎?好像并不是,我們總是宣揚自己的善良,自己的無私,自己的偉大,可是陰暗的呢?我們并不愿意承認,承認我們嫉妒、我們自私、我們懶散、我們貪心。
太宰治在書里寫到“我對人們的恐懼,在心底與日俱增蠢蠢欲動著,但在現實里,演技卻日漸成長。”這是他的成長,也是每一個人的成長。由孩童時的無憂無慮,到成年后的左右顧慮,好像生活少了點真實,我們總能笑,卻不是因為快樂,因為演技,我們需要演戲,我們不敢展現恐懼,總是要在惶惶不安中扮演著冷靜,可又多少人曾躲在自己的天地里悄無聲息地哭泣。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戴上面具,開始學會演戲,終究逃不了變成這世俗中的一員。我不愿意變成太宰治,一步步看穿自己,一步步走向地獄。我寧愿戴著面具,扮演著自己,終究是一場莫名的荒.唐。
《人間失格》里葉藏很荒.唐,他荒.唐在頹廢、在貪婪、在懶惰、在貪心,這些都太丑了,盡管他落得這般田地,我也不會可憐他。他不懂得掙扎,一味看向深處,一直盯著深淵的人,深淵也在盯著你,他便是被深淵所吞噬的一員。人的強大在于,有自控力,即在誘惑面前,懂得舍取,一味看向人性,卻忽略了人的自控力,最終只是放縱自己掉入這深淵。在書里看到自己,卻又害怕是自己,我知道人的本質從來都帶有灰暗色彩的,卻又害怕自己被這灰暗吞噬。要說生活,多去觸碰陽光吧。
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太宰治
人,是不會自我教授妙諦真言的。我們所能看到的,不過是在歲月的增長中慢慢浮現在眼前的東西罷了。那么多的真知灼見,也不過是在生命的盡頭才能擁有的領悟,這是太宰治的遺作,書的成功大概也是于生命盡頭所留下的傷感,才真正能準確的表達我們普通生活中的悲憫吧。
太宰治是什么樣的人,只有書能表達,可悲又可憐的是,他跌跌撞撞的這些年里,終究沒有一個能讓他真正傾訴的人。到頭來回憶人生,也就留下一本書便匆匆離去了。這世間究竟可以消極到什么地步,我們并不知道。《人間失格》是個偷窺鏡,讓我們看看消極的人生里,自己這個角色究竟在想什么?
晃眼而來,我自己的生活也不過是平靜,天大的悲傷,突然的狂喜,也不只不過是我自己世界的跳動。持續的消極,才是最大跌宕。有什么要消極的呢,你不是一直很努力嗎?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8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干燥的冬天頂著酸澀的鼻腔翻開了這本書,看到這句話時不由得渾身打了個寒戰,內心像有一股暗流在涌動,在發聲,在共鳴。
太宰治的文字是那樣的平靜憂傷卻又如明鏡一般令人自省。《人間失格》充滿了對自我的否定,但絕對不是頹唐的消極主義,而是過于高尚而面向破碎的理想主義。
全文的觸動,我想多半是來自葉藏那封閉的內心。葉藏從出生就開始掩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他一直用虛假表演的外表去迎合他人,迎合這個世界。“因為我更像一個怪物,很想普普通通活著像個人,但社會一直把我當成怪物。”把葉藏內心的那股無力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他那般小心翼翼地活著,用這種作戲的方式,保住他那顆純粹的圣潔的心。這是被死亡之海的無盡歌曲所環繞的燦亮的生命之島啊!這股黑暗社會中的清流亦在做著奮力的抵抗——生錯了世界——錯的不是出生者,而是這個世界。
正如許多人說的那般,《人間失格》短短幾萬字卻充滿消極,但是我們每個人又能在細微處找到自己的影子。長恨此生非我有,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悲觀的情緒,所以我們能和葉藏產生共鳴。短觀其一生,他追求美好卻始終不得,灰色的人生仿佛從幼時就已然確定,他雖然有良好的異性緣,可是他卻懦弱到能被幸福所傷。如此一來,他又終是寂寞的。在我看來,寂寞其實是生命永恒的主題,是無法超脫于外的感受,是與所有愛恨相伴的,最久遠的感情。而敏感,加重了這種寂寞,一個敏感的人不管有多少可以依賴的東西,都還是感覺無望,無望,無望。而無望就是無所依賴。這就好像葉藏說罪與罰,是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全書充斥著這樣的矛盾,書中的世界亦然。格格不入的葉藏終究被吞噬。
生而為人,我們終是要去面對被允許的消極,始終快樂很難,但是我們一刻也不能停下去尋找生活中的希望,永遠也不能放棄。因為放棄的人,永遠不會再有機會掙扎,不會再有更幸福的機會。但是好在,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在逢時,生在逢世,我們既不會因為幽閉的內心而自導自演,也不會因為死亡之歌的環繞而自暴自棄,更沒有書中描繪的那無盡黑暗的苦痛縈繞。我們應該珍惜所有,雖消極被允許,但也絕不能被吞噬。我們都有著光的前程,道路尚有溫存。
生而為人,何必道歉。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9
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可以讓人感到深深的壓抑,如同被鬼壓身一樣,喊也喊不出來,動也動不了的恐懼,《人間失格》絕對可以排進前三。人間失格的色調是暗淡無光的,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力感,以至于竟然不能一口氣讀完,我必須要歇一歇,緩一緩,帶給自己的沖擊實在太大。讀書最怕的是和作者產生共鳴,因為那樣你一下子就陷進去了,無法自拔!
小時候的葉藏是一個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著同齡人所沒有的敏感。雖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間,但是給人的感覺確實離群索居的,與周圍的人顯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觀與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觀都大相徑庭,并為此而徹夜難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這種狀態,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是離經叛道的,一旦他表露這種想法的話,大概會被人當做精神病人送進冷冰冰的醫院吧。
他決定扮演一個小丑,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來取悅這世上所有的人,自己的親人朋友,自己的老師同學,乃至周圍的各種形形色色的所有人。讀到這里,心真的很難不痛,這本不是一個孩子應該承受的!不知道他的這種想法從何而來,消極悲觀,你可以賦予他所有你能想得到的負面詞匯,這或者已經注定了葉藏以后生命的悲劇。。。我們無法去同情葉藏,因為你一旦開始同情,便代表著你開始思考,思考過后,你會駭然發現,你與葉藏并無不同,每天都帶著一張假面具,過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日子,無時無刻不在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日子,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無時無刻不活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累不累啊……
長大后的葉藏越發的頹廢,逃課、酗酒、抽煙、娼妓,糜爛的生活像極了我們眼中壞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來越深了,終于在某一天,與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葉藏還活著,只是這種活著真的是葉藏所需要的嗎?行尸走肉一般卑微的活著……除了壓抑,還是壓抑,找不到別的形容詞更能形容讀人間失格的感覺。
與其說人間失格是太宰治最后的遺著,不如說這是他留給這個冷冰冰的世界的遺書更合適。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藉大庭葉藏的獨白表達他的人生與思想:「信賴是罪嗎?」「已經沒有回頭路了,不論怎麼做,做什麼,都只會徒勞無功,只會讓人覺得更差恥吧了!」「茍活著就是罪惡的種子!我的不幸,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論對方或是自己心裏,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被這樣的恐懼脅迫著。問問老天:不抵抗是罪嗎?」
非常沉重的獨白,是人生絕望的極致。太了解人生,也就絕對悲觀。這也許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劇。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這是葉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選擇。與他相比,我還是更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幸福的人,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每一個關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著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選擇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間失格,讀過便相當于一次心靈的洗禮,洗禮過后,依然要重復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并告誡自己,要好好的活……
讀人間失格有感一千字篇10
把每個明天當做世界末日,從現在起邁出第一步。——題記。
初次聽聞這本書,是在與朋友的一次閑聊之中,隨后對這本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邊去書店買來了這本書,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細細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單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為搞笑;也行因為怕父親掃興而在半夜潛入客廳在父親的本子上寫上‘獅子’二字,只為不讓父親因自己而掃興……”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掩蓋自己的憂郁和敏感,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他對這個世界太過畏懼,認為世人比獅子、鱷魚甚至恐龍都要可怕。他曾說過“面對世人,我總是怕到發抖”他太過敏感,太過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進了瘋人院。面對世人,他總是怕到發抖,而面對這個世界,他又何嘗不是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太宰治不過是因五次自殺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認為他的作品中傳遞的是使人愈來愈消極的負能量,可當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時,才會發覺他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他的一生,一個使自己絕望的人生。當自己讀過他的三五本書后才發現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惡”“罰”為主題創作,反而是以“愛”與“善”為主題創作。他寫每本書的目的都不是為讓讀者致郁自殺,而是使讀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贖,不落到與自己相同的下場。
“不要抗拒改變,這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復的變,反復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變得低落和沮喪,然而你再低落和沮喪,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改變所包圍著,就像是站在一臺你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的更從容一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里爭取一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抗拒’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遵從自己的選擇。”在我眼中,《人間失格》或許就是在闡述這樣一個道理。
當世人知道書中的葉藏被送入瘋人院時,書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殺,我想這或許便是最精彩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