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讀后感范文七篇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西德尼卡爾頓
就這樣被感動了。它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愛。它就是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全書充溢著撲朔迷離的色彩,作者以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框架,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忍受著資產階級無情的剝削。正如作者所說:“昌盛而又衰微,篤誠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這是充滿陽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陰暗失望的長夜,人們擁有一切,卻兩手空空?!倍魅斯鞯履帷た栴D、露西·曼內特和查爾斯·達爾內之間真摯的情感,成為這部名著亮麗的一筆。
在小說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經歷磨難后仍寬容地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溫柔善良的賢妻良母,為了讓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風雨不改地到大墻對面站立兩小時;查爾斯是個正直、豁達的貴族,與露西相愛,為了愛情甘愿放棄爵位與財產。
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讓人有點憎惡的泰雷茲·德伐日。失去親人使她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革命勝利之時為親人報仇??墒堑鹊礁锩鼊倮麜r,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對象,她的憤怒之深是可以想象的,然而為了發泄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偽貴族同樣殘忍的道路,于是她的種種行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的諒解。最后,惡人有惡報,她戲劇性地因為手槍走火而結束了自己充滿仇恨的一生。也許這才是她最佳的結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樣以復仇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即使命運坎坷,也決不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盡管小說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著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恒地放著凄美而迷人的光彩。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雙城記》讀后感范文篇2
這本書的作者是狄更斯。他1812年出生于英國樸茨亞斯,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麗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兒子。
書中寫了可憐的馬內特醫生在被貴族以“莫須有”的罪名關在巴士底監獄十九年后,他的女兒將他搬到英國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認識了法國貴族達雷和潦倒師爺卡頓。后來,露西和卡頓結了婚,過了十年幸福生活。
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后,格雷為了營救無辜的仆人趕到法國給他辯護,卻因為他曾是法國貴族而被拘捕了。而卡頓為實踐他對露西的承諾,利用他跟達雷相貌相似這點,在達雷被處刑前用自己跟他掉包,代替他上斷頭臺。
小說通過典型事例高度概括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夕法、英兩國的社會狀況,一方面是驕奢淫逸的統治階級的殘暴,一方面使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貴族的剝削、壓迫下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雙城記》讀后感范文篇3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后,我決定還了它,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不過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
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系又是那么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一群虛偽的家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為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并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
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后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為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說他是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個人物。
《雙城記》讀后感范文篇4
這本《雙城記》,是19世紀著名作家狄更斯十四部長片小說中最短的一部,但是也是最為驚險曲折。最驚心動魄的一部。
這本書它主要講了一段愛恨交加的故事,故事中的卡頓,他是一名律師,但是他整天漫不經心自從他遇見了馬內特醫生之女露西,就不斷的向她訴苦,這讓露西知道了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并且他也深深的愛上了她??墒强D知道,自己已無法挽回自己,就把這顆心給珍藏了起來······最后,卡頓為了露西的幸福,竟替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達奈從容赴死。之后達奈和露西的子孫都在世世代代的留傳著一個名字——西德尼·卡頓。
讀完這本書以后,我陷入沉思:為什么德法日夫人不能像馬內特醫生一樣,放棄恨,放棄恩,放棄殺他們所有人!卡頓為了露西都能從容赴死,而德法日夫人卻為了自己的家時而被仇恨蒙了雙眼,見到達奈就想殺光所有的人,難道就不能快快樂樂,幸福美滿的過完下半輩子嗎?想到這,我便為無辜的卡頓和達奈全家人留下了眼淚。
這本書便是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寬廣。
《雙城記》讀后感范文篇5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是英國作家狄更斯寫的《雙城記》。
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倫敦和巴黎兩個城市。本書主要內容是:可憐的馬內特醫生在被貴族以“須莫有”的罪名關在巴士底獄十九年后,他的女兒將她接到英國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認識了法國貴族達雷和潦倒師爺馬頓。后來,露茜跟達雷結了婚,過了十年的幸福生活。
法國大革命爆發后,達雷為了營救無辜的仆人,趕到法國去給他辯護,卻因為他曾經是法國貴族而被拘捕了。而馬頓為實踐他對露西的承諾,利用他跟達雷相貌相似一點,在達雷被行刑前用自己跟達雷掉包,代替他上了斷頭臺。
本書通過典型事例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前夕法、英兩國的實狀況: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貴族的剝削、壓迫下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運用了許多好詞佳句,用了許多修辭方法,將句子、文章描寫得生動形象。例如這段話:眼前浮現的許多面孔中,在黑夜里他無法辨認到底哪一個是那位埋葬者的?;蝸砘稳サ暮谟翱傁袷且粋€45歲的男人,他們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在面部表情和憔悴程度,面部表情千差萬別:驕傲、輕蔑、矜持、屈從、悲傷、迷茫;憔悴程度各不一樣:深陷的雙頰,慘白的面孔、瘦骨嶙峋的雙手、深度彎曲的身軀,但面孔大體是同一個,頭發都過早地白了?!襁@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雙城記》這本書很好看,你們也讀一讀吧!
《雙城記》讀后感范文篇6
《雙城記》這本書是出自英國作家———秋更斯之手。他還寫過《霧都孤兒》《匹克威克外傳》等長篇小說與《圣誕故事集》《董貝父子》等短篇小說。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復活”“金錢”與“暴風雨蹤跡”,這三個故事,小說以馬泰特醫生的曲折遭遇為線索,將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對立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用壓迫與報復組成的一個故事。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與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與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復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后,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與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與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有人說,《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說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
《雙城記》讀后感范文篇7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他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復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于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于千百種原因——如收成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后很贊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為一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
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系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