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年間“進士”。其文汪洋恣肆,豪邁奔放,與韓愈并稱“韓潮蘇海”。其詩題材廣闊,清新雄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和子由澠池懷舊
朝代:宋代 作者: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譯文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注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
② 澠池:今河南澠(miǎn)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蘇軾依蘇轍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發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閑。據蘇轍原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
⑤壞壁:指奉閑僧舍。嘉祐三年(1056),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賢僧舍并題詩僧壁。
⑥蹇驢:蹇(jiǎn)跛腳。蘇軾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賞析
詩的前四句對于人生的經歷,作了一個深刻的比喻,說: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和所經歷過的事情,象什么樣子呢?該是象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積雪的地上;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飛向何方,哪里還去考慮南北東西!因為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而且深刻,所以后來便成為“雪泥鴻爪”這個成語,用以比喻往事遺留下來的痕跡。
第三聯寫澠池當年寄宿過的那座佛寺的情況:當時接待咱們的那個老和尚已經死了,按傳統習慣,他的尸體經過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墻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就是說,多少年過去了,人變了,和尚死了,物變了,寺壁壞了,世間已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當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鴻爪,象是雪化了,這些爪印也不見了。言外頗有為人生的短促嘆息和對自己漂泊不定的感傷。
最后兩句,作者自己加了個注腳:“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是說:當年要去赴考時,我騎的馬在澠池西邊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沒法子,只好騎著小毛驢到澠池。所以詩中說:你還記得嗎?當時我騎著小毛驢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遙遠,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驢也累得叫個不停。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深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