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2)
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看來,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固然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也許正因為兩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為同調,很珍視汪倫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對著眼前風光綺麗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結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如說汪倫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樣深呀,當然也可以,但顯得一般化,還有一點"做詩"的味道?,F在的寫法,好象兩個友人船邊餞別,一個"勸君更進一杯酒",一個"一杯一杯復一杯"。李白酒酣情濃,意態飛揚,舉杯對腳下悠悠流水說道:"桃花潭水啊,別說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倫的友情深呢!"口頭語,眼前景,自有一種天真自然之趣,隱隱使人看到大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以,清人沈德潛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
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此詩自呼其名開始,又呼對方之名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后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誠然,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自有一種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尋常還奇蝴",正所謂炫爛之極,歸于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上面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
我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上述李白這首詩表情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感染力。由此可見,文學現象是復雜的。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不能"定于一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