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北京的春節(jié)散文
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rèn)為文學(xué)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學(xué)思想的基調(diào)是強調(diào)文學(xué)的自由表達,同時認(rèn)為文學(xué)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下面是小編帶來老舍北京的春節(jié)散文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北京的春節(jié)》原文:
按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過農(nóng)歷的新年(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yán)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xì)一想,它倒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xiàn)——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lián)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jié)才會出現(xiàn)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fù)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xiàn)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xué)童們到臘月十九就不上學(xué)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zhǔn)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干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fēng)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yù)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xiàn)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lián)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yù)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xí)慣,鋪戶多數(shù)關(guān)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yù)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xiàn)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愿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lián),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nèi)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云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并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fēng)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jù)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tài)與技能。
有關(guān)老舍語錄推薦:
1) 一個真認(rèn)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jié)實。結(jié)實才能誠實。瑞宣認(rèn)識他自己。他覺得他的才力智慧氣魄,全沒有什么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盡可能的對事對人盡到他的心,他的力。他知道在人世間,他的盡心盡力的結(jié)果與影響差不多等于把一個石子投在大海里,但是他并不肯因此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懷中,或隨便的擲在一汪兒臭水里。他不肯用壞習(xí)氣減少他的石子的堅硬與力量。打鈴,他馬上拿起書上講堂;打鈴,他才肯離開教室。他沒有遲到早退的,裝腔作勢的惡習(xí)。不到萬不得已,他也永遠不曠課。上堂教課并不給他什么欣悅,他只是要對得住學(xué)生,使自己心中好受。
2) 我想寫一出最悲的悲劇,里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
3) 山洪巨浪沖破了石堤,毀滅了村莊,淹死了牛馬,拔除了老樹,而不能打碎了一點渣滓。
4) 屋里滅了燈。天上很黑。不時有一兩個星刺入了銀河,或滑進黑暗中,帶著發(fā)紅或發(fā)白的光尾,輕飄的或硬挺的,直墜或橫掃著,有時也點動著,顫抖著,給天上一些光熱的動蕩,給黑暗一些閃爍的爆裂。有時一兩顆星,有時好幾個星,同時飛落,使靜寂的秋空微顫,使萬星一時迷亂起來。有時一個單獨的巨星橫刺入天角,光尾極長,放射著星花;紅,漸黃;在最后的挺進,忽然狂躍似的把天角照白了一條,好像刺開萬重的黑暗,透進并逗留一些乳白的光。余光散盡,黑暗似晃動了幾下,又包合起來,靜靜懶懶的群星又復(fù)了原位,在秋風(fēng)上微笑。地上飛著些尋求情侶的秋螢,也作著星樣的游戲。
5) 苦人是容易死的,苦人死了是容易被忘掉的。
6) 懶人的思想不能和人格并立,一切可以換作金錢的都早晚必被賣出去。
7) 生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個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魚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觀的去瞭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夠客觀的來觀察的旁人,又因為生活在這種文化以外,就極難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點胭脂,斷定他美,或幾個麻斑而斷定他丑。不幸,假若這個觀察者是要急于搜集一些資料,以便證明他心中的一點成見,他也許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對擦胭脂的閉上眼。
8) 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
9) 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