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jié)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每年7月下旬(約大暑節(jié)氣后),副熱帶季風雨帶移至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qū)的雨季;而西北地區(qū)由于深居內陸,距海洋遙遠,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區(qū)。
大暑節(jié)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
大暑節(jié)氣的風俗
1.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qū),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2.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jié)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3.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jié)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fā)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4.斗蟋蟀
大暑是鄉(xiāng)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jié),中國有些地區(qū)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5.吃荔枝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ji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yǎng)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大暑有什么習俗
1、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yǎng)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yǎng)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2、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jié)還有吃米糟的習俗。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fā)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jù)說可以“大補元氣”。
3、吃鳳梨
我國臺灣則有吃鳳梨的習俗,鳳梨的閩南語發(fā)音和“旺來”相同,所以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
4、吃“半年圓”
另外,由于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間講究“過半年”,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嘗甜食,象征著團圓和甜蜜。
5、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jié)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6、送大暑船
大暑時節(jié),浙江臺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動。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的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在海上點燃,隨水而去,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祥和。
7、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8、喝暑羊
“喝暑羊”就是大暑時節(jié)喝羊肉湯,是流行在魯中南革命老區(qū)沂蒙山區(qū)和魯西南地區(qū)的大暑習俗。其中,以山東單縣羊湯最為聞名。伏暑的羊湯湯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具有健脾益氣、溫補腎陽的良好功效,成為人們飯桌上的一道營養(yǎng)美味的滋補佳品。
大暑是幾月幾日
大暑,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十二個節(jié)氣。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20°時交節(jié)。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jīng)常出現(xiàn)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jié)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大暑在什么季節(jié)
夏季
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12個節(jié)氣,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斑鳩喚雨,蛙叫蟬鳴,星夜流螢,聚蚊成雷。大概是大暑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