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禁止喝水”為何惹爭議
事實上,南京地鐵這樣的操作并非首次。今年3月,一名乘客也因喝酸奶,被執法隊員勸阻,并開具告知單,南京地鐵也曾作出類似解釋。雖然開具告知單不等于開罰單,主要目的是對乘客進行普法宣傳,引導乘客自覺遵守文明乘車秩序,但從乘客的角度來看,更為關注的問題,是為什么地鐵上不能喝水、喝酸奶。
從視頻呈現的信息來看,女子收到的“軌道交通設施內禁止行為告知單”上所列舉的是根據《南京市軌道交通條例》及《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在車站或者其他軌道交通設施內禁止的13種行為,其中明確提到“在列車車廂內禁止飲食”。按照南京地鐵的解釋,無論是該乘客飲用的是水還是飲料,都在禁止之列。“天氣炎熱,中暑了怎么辦?”“是否喝一口水都要下車?”“難道只要有人喝水就得被罰?”……由于事件發生的場景和大家的日常生活具有較強的接近性,不少網友產生了“代入感”,紛紛表示難以理解。
南京地鐵為什么一再解釋也難以服眾?
一是該類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起輿論關注,側面證明了這一規定本身值得商榷,以及討論這一社會公共話題的必要性。而一刀切式禁止既有機械執行之嫌,缺乏同理心、人情味,也涉及到嚴肅的地方規定的解釋問題。
二是缺乏可執行性的問題。正如網友所說,按照這個邏輯推演下去,下雨天應該禁止乘客坐地鐵,甚至禁止乘客帶一切東西,因為所有隨身攜帶的物品以及本人都有可能造成“影響車廂衛生”等問題。換言之,規定本身可執行性不高,形式意義大過實際意義。與此同時,從橫向來看,北京、廣州、長沙等城市雖然也有類似規定,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為乘客的合理需求留出一定的空間。
地鐵上為什么禁止飲食?
主要考慮到在地鐵上喝水、飲料等時如果水滴灑落到地面,容易使乘客滑倒, 也擔心會招來蟲子咬斷電路,影響行車安全。
地鐵上禁止飲食的城市
根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明確規定,禁止在列車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解釋表示,若乘客因趕時間、肚子餓等原因確有進食意愿,可選擇在列車外,在盡量不影響他人的環境下進食。
根據現場網絡視頻,近日一位乘客在南京地鐵車廂喝水被開出“軌道交通設施內禁止行為告知單”,該告知單顯示,“在列車車廂內飲食”等十余項行為在車站或者其他軌道交通設施內被列為禁止行為。
根據2014年發布的《南京市軌道交通條例》規定,在車站或者其他軌道交通設施內,禁止“在列車車廂內飲食”等影響軌道交通公共場所和設施容貌、環境衛生、運營秩序的行為。《南京市軌道交通條例》明確,違反相關禁止行為的,由軌道交通經營單位責令改正,并可處以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罰款。
7月25日,記者走訪廣州部分地鐵站,有車站工作人員表示“不推薦在列車上喝刺激性的飲料”。在列車車廂內,記者看到明確張貼了“請勿在列車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的標識,還有乘客表示“不會介意別人在列車上喝水”。
記者梳理發現,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已于2020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確規定,“在列車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被列入“乘客不得有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秩序的行為”。根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禁止在列車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違反該守則構成違反《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的,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在《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的解讀中表示,由于地鐵車廂相對密封、人流量較大、空氣流通性較差等環境情況,食物氣味容易放大,食物殘渣也容易亂掉,在列車內進食易對其他乘客造成困擾,且不同乘客對于刺激性氣味食物的主觀認定不同,實際發生時易造成乘客糾紛。
為了在密閉的車廂空間內營造良好的文明、安全乘車環境,根據交通運輸部相關規定以及廣州市倡導文明行為有關精神,并充分考慮部分乘客(如低血糖患者、腸胃病患者、嬰幼兒等特殊乘客需要通過進食緩解不適)有實際進食需求,將原規定的“禁止食用有刺激性氣味的食品”修改為“禁止在列車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若乘客因趕時間、肚子餓等原因確有進食意愿,可選擇在列車外,在盡量不影響他人的環境下進食。
地鐵上禁止飲食合法嗎現在?
地鐵上吃東西不違法。
但是地鐵上最好不要吃東西。因為氣味獨特的食物或飲料會污染車站和車廂空氣,妨礙他人乘坐,而且地鐵屬于密閉空間,氣味很難消退。食物也可能造成地面污染,導致乘客滑倒受傷。
沒有任何明文規定不允許在地鐵吃東西,所謂地鐵上不能吃東西僅僅是一種道德上的約束,因為地鐵不同于火車或者飛機,后者路途遙遠,允許吃東西并提供食物是道義原則。
地鐵的封閉性過于良好,而且往往比較擁擠,如果吃東西,必定給其他乘客帶來一定的麻煩,尤其是味道較大的食物,必定帶來乘客的騷擾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