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優(yōu)美的散文3篇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張愛玲優(yōu)美的散文,供大家參考!
張愛玲優(yōu)美的散文:到底是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來,對于久違了的上海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白與胖。在香港,廣東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還要黑,馬來人還要瘦??磻T了他們,上海人顯得個個肥白如瓠,像一代乳粉的廣告。
第二個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眾文學(xué)可以用膾炙人口的公共汽車站牌“如要停車,乃可在此”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時常由心里驚嘆出來:“到底是上海人!”我去買肥皂,聽見一個小學(xué)徒向他的同伴解釋:“喏,就是張勛的勛,功勛的勛,不是”薰風(fēng)的薰。《新聞報》上登過一家百貨公司的開幕廣告,用并散并行的陽湖派體裁寫出切實(shí)動人的文字,關(guān)于選擇禮品不當(dāng)?shù)奈kU,結(jié)論是:“友情所系,詎不大哉!”似乎是諷刺,然而完全是真話,并沒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順,世故練達(dá)。到處我們可以找到真正的性靈文字。去年的小報上有一首打油詩,作者是誰我已經(jīng)忘了,可是那首詩我永遠(yuǎn)忘不了。兩個女伶請作者吃了飯,于是他就做詩了:“樽前相對兩頭牌,張女云姑一樣佳。塞飽肚皮連贊道:難覓任使踏穿鞋!”多么可愛的,曲折的自我諷嘲!這里面有無可奈何,有容忍與放任——由疲乏而產(chǎn)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對于人與已依舊保留著親切感。更明顯地表示那種態(tài)度的有一副對聯(lián),是我在電車上看見的,用指甲在車窗的黑漆上刮出字來:“公婆有理,男女平權(quán)。”一向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由他們?nèi)グ?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鬧了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種滿臉油汗的笑,是標(biāo)準(zhǔn)中國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chǎn)物的交流,結(jié)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里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誰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混水里摸魚,然而,因?yàn)樗麄冇刑幨浪囆g(shù),他們演得不過火。關(guān)于“壞”,別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說都離不了壞人。好人愛聽壞人的故事,壞人可不愛聽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寫的故事里沒有一個主角是個“完人”。只有一個女孩子可以說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長得美的話,只怕她有三分討人厭。美雖美,也許讀者們還是要向她叱道:“回到童話里去!”在《白雪公主》與《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盤。上海人不那么幼稚。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包括《泥香屑》、《一爐香》、《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jīng)》、《琉璃瓦》、《封鎖》、《傾城之戀》七篇。寫它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想到上海人,因?yàn)槲沂窃囍蒙虾H说挠^點(diǎn)來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夠懂得我的文不達(dá)意的地方。
我喜歡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歡我的書。
張愛玲優(yōu)美散文精選:有女同車
這是句句真言,沒有經(jīng)過一點(diǎn)剪裁與潤色,所以不能算小說。
電車這一頭坐著兩個洋裝女子,大約是雜種人罷,不然就是葡萄牙人,像是洋行里的女打字員。說話的這一個偏于胖,腰間柬著三寸寬的黑漆皮帶,皮帶下面有圓圓的肚子,細(xì)眉毛,腫眼泡,因?yàn)槟橗嫷纳习氩勘容^突出,上下截然分為兩部。她道:”……所以我就一個禮拜沒同他說話。他說‘哈啰’,我也說‘哈啰’。“她冷冷地抬了拍眉毛,連帶地把整個的上半截臉往上托了一托。”你知道,我的脾氣是倔強(qiáng)的。是我有理的時候,我總是倔強(qiáng)的。“
電車那一頭也有個女人說到”他“,可是她的他不是戀人而是兒子,因?yàn)檫@是個老板娘模樣的中年太大,梳個烏油油的髻,戴著時行的獨(dú)粒頭噴漆紅耳環(huán)。聽她說話的許是她的內(nèi)侄。她說一句,他點(diǎn)一點(diǎn)頭,表示領(lǐng)會,她也點(diǎn)一點(diǎn)頭,表示語氣的加重。她道:”我要翻翻行頭,伊弗撥我翻。難我講我銅韌弗撥伊用哉!
格日子拉電車?yán)耍医桃临I票,伊哪哼話?……‘儂撥我十塊洋細(xì),我就搭儂買!’壞弗?……“這里的”伊“,仿佛是個不成材的丈夫,但是再聽下去,原來是兒子。兒子終于做下了更荒唐的事,得罪了母親:”伊爸爸一定要伊跪下來,‘跪呀,跪呀!’伊定規(guī)弗肯:‘我做啥要跪啊?“一個末講:’定現(xiàn)要依跪。跪呀!跪呀!‘難后來伊強(qiáng)弗過明:’好格,好格,我跪!‘我說:’我弗要伊跪。我弗要伊跪呀!‘后來旁邊人講:價大格人,跪下來,阿要難為情,難末喊伊送杯茶,講一聲:’姆媽(要勿)動氣。‘一杯茶送得來,我倒’叭!‘笑出來哉!”
張愛玲優(yōu)美散文精選:草爐餅
前兩年看到一篇大陸小說《八千歲》,里面寫一個節(jié)儉的富翁,老是吃一種無油燒餅,叫做草爐餅。我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個悶葫蘆終于打破了。
二次大戰(zhàn)上海淪陷后天天有小販叫賣:“馬……草爐餅!”吳語“買”“賣”同音“馬”,“炒”音“草”,所以先當(dāng)是“炒爐餅”,再也沒想到有專燒茅草的火爐。賣餅的歌喉嘹亮,“馬”字拖得極長,下一個字拔高,末了“爐餅”二字清脆迸跳,然后突然噎住。是一個年輕健壯的聲音,與賣臭豆腐干的蒼老沙啞的喉嚨遙遙相對,都是好嗓子。賣餛飩的就一聲不出,只敲梆子。餛飩是消夜,晚上才有,臭豆腐干也要黃昏才出現(xiàn),白天就是他一個人的天下。也許因?yàn)樗闹黝櫜皇茄亟肿?,而是路過的人力車三輪車夫,拉塌車的,騎腳踏車送貨的,以及各種小販,白天最多??梢阅迷谑掷镒咧?mdash;—最便當(dāng)?shù)谋惝?dāng)。
戰(zhàn)時汽車稀少,車聲市聲比較安靜。在高樓上遙遙聽到這漫長的呼聲,我和姑姑都說過不止一次:“這炒爐餅不知道是什么樣子。”“現(xiàn)在好些人都吃。”有一次我姑姑幽幽地說,若有所思。
我也只“哦”了一聲。印象中似乎不像大餅油條是平民化食品,這是貧民化了。我姑姑大概也是這樣想。
有一天我們房客的女傭買了一塊,一角蛋糕似地?cái)R在廚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闊的大圓烙餅上切下來的,不過不是薄餅,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許略灑了點(diǎn)芝麻。顯然不是炒年糕一樣在鍋里炒的,不會是“炒爐餅”。再也想不出是個什么字,除非是“燥”?其實(shí)“燥爐”根本不通,火爐還有不干燥的?《八千歲》里的草爐餅是貼在爐子上烤的。這么厚的大餅絕對無法“貼燒餅”?!栋饲q》的背景似是共黨來之前的蘇北一帶。那里的草爐餅大概是原來的形式,較小而薄。江南的草爐餅疑是近代的新發(fā)展,因?yàn)樘裰袊緛頉]有的大蛋糕。
戰(zhàn)后就絕跡了。似乎戰(zhàn)時的苦日子一過去,就沒人吃了。
我在街上碰見過一次,擦身而過,小販臂上挽著的籃子里蓋著布,掀開一角露出烙痕斑斑點(diǎn)點(diǎn)的大餅,餅面微黃,也許一疊有兩三只。白布洗成了勻凈的深灰色,看著有點(diǎn)惡心。匆匆一瞥,我只顧忙著看那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的食品,沒注意拎籃子的人,仿佛是個蒼黑瘦瘠中年以上的男子。我也沒想到與那年輕的歌聲太不相稱,還是太瘦了顯老。
上海五方雜處,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反而少見。叫賣吃食的倒都是純粹本地口音。有些土著出人意表地膚色全國最黑,至少在漢族內(nèi)。而且黑中泛灰,與一般的紫膛色不同,倒比較像南太平洋關(guān)島等小島(Micronesian)與澳洲原住民的炭灰皮色。我從前進(jìn)的中學(xué),舍監(jiān)是青浦人——青浦的名稱與黃浦對立,想來都在黃浦江邊——生得黑里俏,女生背后給她取的綽號就叫阿灰。她這同鄉(xiāng)大概長年戶外工作,又更曬黑了。
沿街都是半舊水泥弄堂房子的背面,窗戶為了防賊,位置特高,窗外裝凸出的細(xì)瘦黑鐵柵。街邊的洋梧桐,淡褐色疤斑的筆直的白圓筒樹身映在人行道的細(xì)麻點(diǎn)水泥大方磚上,在耀眼的烈日下完全消失了。眼下遍地白茫茫曬褪了色,白紙上忽然來了這么個“墨半濃”的鬼影子,微駝的瘦長條子,似乎本來是圓臉,黑得看不清面目,乍見嚇人一跳。
就這么一只籃子,怎么夠賣,一天叫到晚?難道就做一籃子餅,小本生意小到這樣,真是袖珍本了。還是瘦弱得只拿得動一只籃子,賣完了再回去拿?那總是住得近。這里全是住宅區(qū),緊接著通衢大道,也沒有棚戶。其實(shí)地段好,而由他一個人獨(dú)占,想必也要走門路,警察方面塞點(diǎn)錢。不像是個鄉(xiāng)下人為了現(xiàn)在鄉(xiāng)下有日本兵與和平軍,無法存活才上城來,一天賣一籃子餅,聊勝于無的營生。
這些我都是此刻寫到這里才想起來的,當(dāng)時只覺得有點(diǎn)駭然。也只那么一剎那,此后聽見“馬……草爐餅”的呼聲,還是單純地甜潤悅耳,完全忘了那黑瘦得異樣的人。至少就我而言,這是那時代的“上海之音”,周璇、姚莉的流行歌只是鄰家無線電的噪音,背景音樂,不是主題歌。我姑姑有一天終于買了一塊,下班回來往廚房桌上一撩,有點(diǎn)不耐煩地半惱半笑地咕嚕了一聲:“哪,炒爐餅。”
報紙托著一角大餅,我笑著撕下一小塊吃了,干敷敷地吃不出什么來。也不知道我姑姑吃了沒有,還是給了房客的女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