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唯美散文
中秋節,一個美好的節日,一個圓滿的節日,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秋的唯美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秋的唯美散文篇1:中秋節
四季輪流,時間滴溜溜的轉,轉著轉著,不經意就轉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
中秋節拾著夏的歲末,迎著秋的愜意潸然而至,似時鐘滴答、滴答、滴答、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熱,迎來了秋的清新涼爽,也迎來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至今流傳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遠古就有“秋暮夕月”的習慣,尊月為神,設香案,焚香祭拜。
相傳,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女子長得很丑,但他從小就養成習慣祭拜月神,無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選入了宮中,可惜沒有被寵幸,但她還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興所至,來觀賞月亮,偶然見到了她,陡覺她美艷出眾,動了寵愛之心,三千眾愛聚一身,把她立為皇后。或許,就是傳說中秋節的由來。
不過在我們家鄉聽老人說:在盤古開天,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日出日落,把萬物蒸烤的像火一樣,人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一遍火海,無法生存。這時,多虧有一位名叫后羿年青人,他力大無窮,并且具有超強的射箭本能,他決定把天上多出的九個太陽射下來。于是,他就登上最高昆侖山,拉弓搭箭,嗖嗖嗖……連射九下,多出的九個太陽,應聲而下。天上就只剩留一個太陽,萬物得以生存,人們得以安寧。
后羿因射太陽而得名,受到人們的推崇,也贏得年輕漂亮嫦娥的芳心,于是兩個有情人就結為夫妻,他們恩恩愛愛幸福的生活。后羿喜歡廣交朋友,一起去打獵。由于后羿的名氣太大,有許多人拜他為師,學習射箭技藝。自然就有些奸詐邪惡小人蒙混過關的混進來,其中有一位叫蓬蒙的小人拜后羿為師,就是這個小人害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獵,偶然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看后羿射太陽有功,救人們于火海之中,就賜他一粒仙丹,吃下可以成仙。后羿接過仙丹,剛放到嘴里,突然想起心愛的嬌妻——嫦娥,趕忙把仙丹吐出來。回到了家里,后羿就把仙丹的事告訴了嫦娥,跟嫦娥一起商量,最終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仙丹只一粒,兩人只一人能成仙,萬般無奈,后羿和嫦娥就把仙丹藏起來。這事被小人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帶著徒弟們上山打獵,蓬蒙裝著有病,推說不去。等后羿他們走了,蓬蒙就提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實在沒有辦法,索性就把仙丹吞下。自然,就變成了仙女,飛上了天空。嫦娥實在不忍離開后羿,就選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居住。晚上,后羿打獵回來,聽說嫦娥被蓬蒙逼著吞下了仙丹,已飛上了天空。萬般憤怒,欲殺小人蓬蒙,可他早就逃了。后羿悲憤欲絕,捶胸頓足,欲哭無淚。由于太想妻子了,后羿在晚上,遙望月亮哭泣,哭著哭著,就跟著月亮跑,跑著跑著,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里晃來晃去,似乎也在對他哭泣。但畢竟天地兩隔,又如何能見面?后羿為了表達他那份相思,在月圓時,設香案,擺上嫦娥最愛吃的瓜果,他也獨自斟酒,邊飲邊對月長嘆,訴說離別之苦。后來,這事傳了出去,人們紛紛仿效。據說,嫦娥在八月十五夜,在廣寒宮遙望大家,人們也能看到嫦娥。好像就有了八月十五夜,人們觀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了。
其實,賞月在唐朝就盛行了,有詩為證: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常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花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向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這些都是唐人在賞月時,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名句,書寫了月亮之美、之白,美如素,白如練。
至于八月十五夜吃月餅,最早是在南宋,雖然那時品類不是很多,不像今天品類之盛,繁不勝舉,至少在那時已有月餅。在民間,大家以月餅相贈,有一種懵懂的寓意,就是,取月餅為團圓之義。其實,吃月餅真正的盛行,還是在明初。當時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官兵又查得很嚴,朱元璋要聯絡各路起義將領,消息又送不出去。十萬火急關頭,多虧軍事劉伯溫,他想了一條妙計,把消息藏在月餅里面,議定八月十五夜起義反元。由于消息準確無誤的送出去,起義相當的順利,不久,徐達就攻下了元大都,起義成功。后來,朱元璋就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賜一些月餅、糕點給大臣和百姓。這樣,吃月餅在明朝就盛行了,從皇宮貴戚,官宦士大夫,富賈鄉紳,平明百姓大家都紛紛在八月十五夜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里的“中秋”一詞,最早出于《周禮》,我國古代歷法,一年分為四季,一季分為三個月,三個月分別命為孟、仲、季。因此,在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仲秋”,又因農歷的八月十五為中旬,故稱為“中秋”了。據史記記載,古代帝皇祭月節為農歷八月十五,又恰巧在三秋之半,故名叫中秋節。可能,中秋節也是緣襲著古代帝皇祭月節而來吧。
如今,中秋節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節日,不單是為了遠古流傳下來節日,把她繼承,把她傳承,還是的的確確不能缺少的節日。一年,除了過年,端午,就僅剩下中秋節了。端午是為了紀念士大夫屈原,而中秋節實屬為節日,僅次于過年。因為中秋節也有團圓之意,并以吃月餅取團圓之義,跟北方人過年必須吃餃子象征著團團圓圓是一樣的寓意。而吃月餅、賞月更富有情趣、詩意、溫馨,雖說她次于過年,實則勝過過年。你想一家老少,在自家的院子里,擺上一張桌子,擱上幾把椅子,大家圍著桌子坐著,吃著月餅,飲著酒,聊著天,敘著家常,好不溫馨,觀賞著圓圓的月亮,眼見一家人團團圓圓,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嗎?望那遙遠的天穹懸掛著圓月,銀白色的光芒照耀在庭院里,散射著皎潔雪白的光芒,如同父輩眼里慈祥愛意的光芒,照耀著家家戶戶。今夜,大家與月共歡,把盞同飲,同慶此刻;今夜,大家與月共舞,擁抱離別之苦,同聚團圓之夜;今夜,大家與月共眠,沐浴親情,同賞天倫之樂。這不正是天涯一家親,共賞天倫之樂嗎?
而今,中秋節已被定為法定節日,遠在天邊的游子,遠在天邊的親人,都可以借現代文明交通之便利,穿越在高速運轉磁懸浮列車之時空。只要你愿意,無論你在哪里,都可以輕松歡快的回到家里,與親人共度節日,歡慶喜悅,浸沁溫馨,共度月圓之夜,賞月與吃月餅之幸福;盡賞月圓月滿,餅圓人圓,花好。不像蘇東波在中秋之夜憶舍弟子由之痛苦,因而寫下了千古絕唱《水調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佳節,在月圓之夜,蘇東波卻不能跟他的兄弟在一起,只能孤獨自斟自飲,難免不悲痛傷懷,浮想聯翩,追憶過往,因而寫下了傳世流芳的佳作,那像現在,是信息高速發達運轉的時代,有程控電話,手機,互聯網,想家人了,隨便掛一個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如果還是覺得不那么親切,就可以打開互聯網,開通視屏,面對面的聊,近在屏前,實則遠在天邊。那里會像蘇東波數年不見兄弟面,只有書信稀疏來往,略知兄弟是否安好。
愿今年的中秋節,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圓,人更圓;共度今宵,不眠今夜,同慶中秋,賞月團圓,年年今日……
中秋的唯美散文篇2:難忘中秋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它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這一天,人們要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親人,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慶祝中秋節。
今年的中秋節,我和媽媽回到了外婆家,和親朋好友一起享受團聚的歡樂。每逢佳節倍思親,很可惜我爸爸在北京黨校學習,不能和我們一起過中秋節。雖然遺憾,但在這一天我還是收到爸爸的節日祝福,我和爸爸用電腦進行一次跨越千山萬水的視頻……在網上我們與他共度中秋佳節。
親戚們都來到了外婆家,家里充滿了溫馨。晚宴開始了,善于烹飪的外婆自然做好了一桌美味的飯菜:又香又酥的烤鴨、味道鮮美的清蒸鱈魚、爽口的藕片、美味的大蝦、濃香的雞湯……光是看到這些花花綠綠的菜,我的口水就開始放肆地在嘴里打轉了,過節真好,心里特別高興,盡情地品嘗著可口美味的飯菜……不知不覺在親人們的歡聲笑語和互相之間的祝福中結束了晚餐。
吃過了晚餐,香甜可口的月餅和水果靜靜地躺在果盤里望著我們。噢,開始賞月吃月餅了,我們全家興奮地來到陽臺,欣賞那圓月。明月如鏡,星斗滿天,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橙黃色的月餅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這時候我咬了一口月餅,松軟的餅皮夾雜著甜津津的餡,那滋味簡直妙不可言! 我們邊吃美味可口的月餅一邊賞月,過得別有一番情趣。
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到了,22時04分09秒,隨著電視新聞主播 “天宮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家中一片沸騰,發射成功了!中國人的驕傲!中國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中秋節,一個美好的節日,一個圓滿的節日,今年中秋節的夜晚過得真開心呀!吃到了香甜的月餅,看到了明亮的月亮,感受到祖國日益的強大。 我喜歡中秋節,因為有它大家才更喜悅。
中秋的唯美散文篇3:中秋月夜最相思
昨夜月下散步,時近中秋,圓月高掛,腳下草叢涼落的晚露沁入腳腂,空氣中溫潤的氣息撲面,恍惚間又回到二十年前的那個九月。
帶著回憶的迷蒙,我把那一段經歷剪成了電影的片段,發黃的劇照中每一個人的表情神態在腦海中愈加清晰,我墜入其間一整夜,至今不想走出來。
青春年少時相遇的每一個人都是那么的豐滿無二。二十年歲月悠然而過,我亦癡癡如昨。不曾長大,不愿成熟,年輕時對愛情與夢想的追逐,一如骨子里的驕傲,永不屈服。也曾頭破血流,也曾刻骨銘心,也曾殘身破體,也曾滿面荒唐,而這一切的一切,在時光的長河里,消散,平復,無痕。唯有這不滅的靈魂,多少年,多少日不會磨毀,愈久彌堅。
那個頂了別人的名字走進我的生活的男孩,如今在哪里?那年的風雪中,冰涼的足球門柱下你留下的初吻仿佛仍在唇邊。沒有瓊瑤小說中那浪漫的炫暈,有的只是冰涼的如像皮似的澀頓,少女情懷如詩的我,那時就已知道你不會是我的白馬真君,童年時對愛的缺失一度讓我把你的溫暖當成了愛情,可惜攥得越久越發現那不是我想要的,放開手,你不舍得,醉了醒,醒了醉,你說我們的開始是因為圣誕的那一場宿醉,于你分外甜美,你不愿醒來。及至兩年后畢業還家,千里外的你還在惦記那再也不可能的愛情,我知道,我終是傷了你了——那個用心待我的男孩。二十年來,每年臨近中秋我都會默默的懷念于你,謝謝你曾在那么美的青春中留下一段記憶給我,醇美如酒,飲而忘昨!
日記中被寫成L的男同學,你又在哪里?帥氣,干凈,儒雅,一堆的迷惑女孩子的修飾詞在你的身上呈現,以一種暗戀的情愫而迎對你的關注,讓你最終成了日記中獨有的L。鼓不起勇氣對你說喜歡,是怕壞了那份純美,每一次注視都是我深情的坦白,你知不知道?如今音杳信消,有人說你已飛到了地球的另一邊,可是曾經的青春美好卻已經深深印在心底,變成祝福,氤氳在生命中,終久不散 。 再不敢提起,是因終不曾放棄。最刻骨的愛情終了,我把自己與你都折騰得遍體傷痕,記得怎樣的開始嗎?樓梯扶手旁的一次對望,我從你溫柔的眸底看到了自己的沉迷,象飛蛾撲火般奔向了那段感情,明知結局慘淡,卻絕然走進,在最深的感動里,我一次次淚流雨下,舍不得放下這份愛情,拼了命的走下去,走下去,面對不可能的結果,我終不想負了彼此的真心!從郊外野游時顫聲而喚的小哥,到短暫分別電話兩端的泣不成語;從朝晨暮晚的牽手相依,到并肩學習的默契相守;從畢業后依然相伴的執著,到面向紅塵世俗的羈絆而苦堅苦守;為著那一份迷茫的未來,三年執著,終被打碎。夢醒時,一如抽髓吸魂,心死情滅,那被自己親手埋葬的愛情,終結于1998年。而你,也變成了夢中的影子,也僅僅在夢中才能相見,聊慰相思。十二年后,我們終敵不過思念,再次聯絡,物是人非。面對深情,我們卻只能堅守彼此的責任,你為我許下一個約定,約在單身的晚年再相守、這一世必不負真心。還有什么可以抵擋這愛情的力量,念著你的好,我可以日日安心,為著那個約定,我安排好余生,但愿君心似我心,前塵錯過,后續有期!
看過“中秋的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