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鍋的散文
火鍋里開滿了花椒融化的黃油煮沸的紅油不分青紅皂白麻醉了舌頭烈日炙烤著大地和石頭高溫一心想把身體融化舌頭。關于吃火鍋的散文你們想看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吃火鍋的散文篇,希望對你有用!
吃火鍋的散文篇1:一個人的火鍋
屋里彌漫著陣陣辣香,從廚房到門口,從鍋里到心里。
沸騰的紅辣椒在旋轉而舞,一個個丸子在你追我趕,還有那白色的花菜像個堅定的戰士,雖被涂抹地滿面通紅,但仍竭盡想辦法展示它們純潔的面龐。唯一不同的就是這片片油麥菜,像些許無精打采的病者,悄悄的躲在鍋的邊緣,任滾燙由身而過,也不曾見它們轉移過陣地,很奇怪……
呆呆地看著這些小精靈,沒有了想下筷子的沖動。而此刻,屋子里就只一人,我,是唯一的主角。
騰空而上的熱氣越來越放肆,彌漫了整個屋子的頂端。在如此一個環境里,仿佛置身于一個無人打擾的世外桃源,自由,舒服,可以放開所有的所有去填充空洞的心靈。拿起了筷子,當每一個有靈氣的精靈咽下肚子時,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矛盾滋味:孤獨而又充實,難受而又快樂。
因為,此刻,正上演著一個人的火鍋。火鍋?不是應該很多人圍一塊吃嗎?
記得上次吃火鍋,還是一個月前,那天,是朋友的生日,我們七個人圍在一塊,夾著共同喜歡吃的菜,一會兒你爭我搶,一會兒又互相夾菜,每個人似在獨吞,其實每個人又在關心著旁邊的人是否夾上了菜,是否吃得好,是否吃得香……舉杯,暢飲,你敬酒,我不吝奉陪,你歌,我跳,你開懷,我大笑……每個人似乎都在盡情展示自己內心的高興,而我,沉醉在朋友的關心愛護下,也在努力釋放著自己。那天,我們都在笑,都在舞,都在盡情的放肆,張揚……
這,是一支展示青春活力的舞曲。
一個月后的今天,再一次吃火鍋,只我一人。
其實,我喜歡很多人圍在一塊吃火鍋的感覺,一種踏實的感覺,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可以不用擔心喝醉之后沒人送,不用擔心吃不飽之時沒人關心的感覺,一種我很想依賴的感覺。
是的,我很想依賴。
而這種依賴,不是占有,也不是生命的全部。
我,都懂得。
對于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想依賴,是一種正常。而對于一個獨自在異鄉完成學業,又一個人獨居在租房里的女孩,想依賴,卻是不能持久的正常。
很小的時候,或者十八九歲的時候,還是一個懵懂的小孩,一個整天被父母寵著慣著保護著的小孩,一個放學后可以有香噴噴的飯菜隨口吃來,寒冷的冬天可以有溫暖的熱水時時溫暖,炎熱的夏天可以有冰冷的冰激凌刻刻吃著的小孩。那時的我,或者說兩年前的我,還是一個小孩,一個想在依賴和保護中成長的小孩,一個沒有多少思想的小孩。
當步入二十歲的行列后,突然發現,自己長大了。也是在步入大學后,突然發現,自己需要長大了。
自己真的,需要,長大了。
大學的生活,是獨立的。當一而再再而三的給家里張口要生活費時,慢慢的,以前那種伸手而得的行為,讓我感覺到了不自然。突然哪刻,很想去靠自己的雙手去養活自己,如果可以,更想自己能給父母一些回報。父母的苦,我們可能一輩子都感受不到,但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或許那時,面對自己的兒女,就會感覺到當初父母面對我們的感覺。
當暑假結伴遠赴異地實習時,沒日沒夜的工作,加班熬夜的痛苦,被領導指頭蓋臉的批評,是我們之前想都沒有想過的生活。當這種折磨人的生活成為一種習慣時,我們都懂了,也都說了一句話:現在,終于體會到了父母掙錢的不容易。
而那次,我們實習回家時,用第一筆辛辛苦苦賺的工資,給父母,帶回了禮物,也帶回了我們的愛。
而實習的痛苦,竟也成了我們永遠的美好回憶。
這,是長大。原來,每一次痛苦磨煉,都可以換來長大。更換來一顆更堅強更體諒更孝順的心。
慢慢的,習慣了孤獨,更習慣了在孤獨中慢慢堅強。就像此刻一個人,吃著火鍋,真的,很孤獨。但,面對火鍋里的每一個精靈,我沒法不去感動,這樣的獨自生活不也是一種長大?一種能讓我更堅強的長大?當每次面對火鍋時,都能想到朋友的關心和呵護,又怎能孤單呢?獨自一間房,獨自做飯,獨自洗衣,獨自開始照顧自己的生活。遠離了父母所給的依賴,我要慢慢長大。慢慢地感受朋友的關心,細細地品味愛我的每個人為我所做的一切,還要習慣一個人時,那種孤獨,那種不是孤獨的孤獨。
越長大越孤單,是真的。歲月的天空總是留不住匆匆的流云,每一片云都在追求自己的那片空間,即使當初是如何團結的被凝固在一起,但當有了自己的那片天時,還是必須要分離,要過屬于自己的生活。我無法請求時光能停滯,但是,我愿把每一次美好的回憶甚至痛苦的經歷都收留在心底,永遠有專屬于它們的位置,當我需要時,慢慢打開,細細回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一種孤獨時給予不孤獨的幸福。
馬上要面臨大學畢業了,又一個分別的時刻,又一個上演著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的時刻,又一個可能要有眼淚歡笑并存的時刻,又一個可能要互相擁抱并抱頭痛哭的時刻,又一個即將充滿擲地有聲的鼓勵:兄弟,加油!……好姐妹,要努力!的時刻……
很多時候,這種時刻,是孤獨前的最后相聚,是我們每一個人不想而又不得不去面對的時刻。我,不喜歡這種時刻,但又不得不接受這種時刻。
這,是長大。是在孤獨中的一種長大。
有幸福的聚首,也有凄切的別離。人生總在一次次分分合合中緩緩前行。告別了那時的朋友,迎來了這時的伙伴。即使物是人非,亦或物非人是,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當初那聚首過程中的每一次歡笑,每一滴淚水,每一句鼓勵所留下的永不褪色的回憶。
總在聚首過后面臨孤單,這是生活的腳步在前進的證明。也許,這次的孤單就是下次的聚首,而下次的聚首又會是下下次的孤單,但生活就是如此,沒有絕對的占有,也沒有絕對的孤單,我們要做的,也只是在占有和孤單中去習慣,去和諧,并讓自己慢慢長大,慢慢堅強。
火鍋的香味仍在蔓延,我,還是一個人,來回在鍋里涮菜,一個人,還真好,想吃什么就涮什么,自由,無拘束。唯一感覺不同的是,沒有剛開始吃時的孤獨感了,反而是一種長大的感覺,一種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的成就,一種能在記憶的內存里調出和朋友相聚時一塊吃火鍋時那種快樂溫馨場面的力量,我,真的懂了,是真的懂了。
我想,長大過程中有孤單,是必然的,但孤單,卻不是長大的全部經歷。唯有孤單的嘗試,才會讓我們更懂得聚首的珍貴,更懂得朋友的珍貴,更更更懂得父母的艱辛和對我們的愛!
一個人的火鍋,并不孤單!
吃火鍋的散文篇2:火鍋印象
一到冬天,人們吃火鍋的習慣馬上陡增起來。因為火鍋的溫度溫暖著每一位食客的心。
要說“火鍋印象”,應當首先了解火鍋的發祥地。之前說四川火鍋最早出現在成都,其實火鍋的發祥是在重慶,據有關資料記載,因為嘉陵江邊長江邊一到冬天,氣溫銳減,氣候寒冷,寒風凜冽。食客們多數為了御寒,就選擇有火的攤子吃東西。一個賣食物的走攤者,在街頭巷尾吆喝,一頭挑著用泥巴做成的爐灶,灶里生有火,火爐上面有一鍋洋鐵盒的鹵汁。另一頭挑著食物,都是些新鮮的菜,肉類,以牛肚雜碎為主。有食客吃東西時,他就停下來,把火爐上的洋鐵盒子放有格子,當時食客就在一個格子里燙菜和肉類。火鍋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在左思的《三都賦》里都有記載,火鍋的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還有“日暮漢宮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歸”的詩句。所以重慶火鍋文化一句話兩句話是說不完的,因此我就不去過多的探討,還是談談我們戰友在一起吃火鍋的情景。
去年春節,戰友鄧志安,在重慶鵝嶺發展,我也有一段時間沒有和他在一起吃火鍋了,還有在重慶發展的陳忠祥戰友也沒有時間在一起相聚,他們都在邀請我去吃火鍋,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他們在重慶呆了很多年,肯定是老火鍋食客了。他們知道哪個火鍋店味道最好,哪個火鍋店的味道一般。鄧治安戰友說,在鵝嶺一帶最好的火鍋要數八一火鍋味道霸道,我們到八一火鍋店去吃火鍋,客隨主請。我們一行4人邊走邊聊,10分鐘不到就到了八一火鍋店。當時還是大年初三,整個山城還沉浸在歡樂的節日中,到處都有鮮花,到處都掛著紅燈籠,紅紅火火的。我到了八一火鍋店一看,店里裝飾精美,上頂還有綠色的塑膠葉片,燈光紅黃相間。顯示了綠色環保的主題,我感覺重慶的冬天就是火鍋的冬天,就是火鍋文化的冬天,連空氣中就飄著火鍋的味道。
戰友鄧志安拿著火鍋菜單就開始點起來。他問我,你點點菜吧老戰友。我說我是外行,黃棒,還是你們點。他們點了鴨腸,血旺,毛肚,豆腐皮,雞雜,黃豆芽,黃喉,豆腐,土豆,藕片,生菜,香菜等,老板娘把備好作料的碗和碟子放在我們面前。服務小姐把煤氣打開點火,火鍋里的鹵汁開始冒泡了,一股股熱氣就慢慢升起來了。等到鍋里翻天開時,大家就各自夾著喜歡的菜放進鍋里,左右上下擺動,看看成色,沾一些調料,放進嘴巴,自己吃起來,從嘴巴落入胃里,味道鮮美。要是溫度太高,自己就要注意了,千萬不要把嘴巴燙了,有句俗話說,吃火鍋,不要餓撈餓轄的,仿佛八輩子沒有吃過火鍋一樣,燙著了該背時。戰友之間開玩笑,不過也說出了一些吃火鍋的技巧。特別是燙毛肚,沒有掌握火候不是老了就是沒有熟,吃了對身體不好。他們就是火鍋的老食客了。吃火鍋有很多經驗。當然我就不能跟他們比,因為自己長期在深圳,也很少吃火鍋,對火鍋沒有多少緣分。
現在重慶火鍋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全國各地都有火鍋店,有的是連鎖點,有的是仿牌火鍋,不管怎么樣,說明重慶的火鍋文化已經流傳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廣東人不吃辣椒,他們就演變了火鍋的做法,有清淡的火鍋,也有重慶的鴛鴦火鍋,一邊辣,一邊不辣。火鍋的名字眾多。有狗肉火鍋,羊肉火鍋,玉兔火鍋,魚頭火鍋,鴨子火鍋,光雞火鍋等等。北方的火鍋以羊肉為主,他們一家人坐在一起,談談心,聊聊天,火鍋里的鹵汁不斷的翻滾,菜肴不停地往鍋里倒,一會兒嘴巴就吃過不停,一股股暖流流遍了全身。如果你是感冒了,吃一次麻辣燙火鍋,周身出汗,毛孔流淌,你再洗一個熱水澡,不用吃藥打針,自然就痊愈了。
在重慶,戰友說,夏天吃火鍋別有一番風味。幾十度的高溫,鍋里冒著白煙,那些火鍋底料隨著火苗翻滾,一股股熱氣讓食客仿佛在云里霧里。食客們一邊吹著風扇,吹著空調,光著膀子,一邊喝著冰凍啤酒,喝著飲料,吃著火鍋,真的是冰火兩重天,那種滋味無法用語言描述。我說,我是沒有時間領略夏天吃火鍋的風采喲。
吃了大約一個小時二十分鐘,我就要了離開他們了,因為飛機票早就訂好了的,我要坐飛機到深圳,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選擇流浪。在離開之前,我們談到了之前在一起戰斗過的戰友,他們在麻栗坡烈士陵園里,享受孤獨和寂寞,沒有機會和我們在一起品嘗重慶火鍋,當然是一大遺憾。
我看見,我們吃火鍋的另一桌有兩個青年男女,他們在一起吃火鍋,兩個人卿卿我我的,多么美好和幸福,火鍋成了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載體,有什么新鮮事,有什么煩心事,通過溝通交流,在一起慢慢聊,矛盾就化解了,感情就升溫了。你給我夾菜,我給你挑菜,令人羨慕的是,那一對男女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種火一樣的激情,讓愛情麻辣燙在熱氣騰騰的氛圍中得到了升華。
鄧志安戰友說,你還羨慕他們?我們早就過時了,也許我們還轉去二十年,我們也許和他們一樣,可能比他們還瘋狂。我和戰友握手,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重慶。在飛機上,我看見重慶的這個古老而年輕的城市在飛速發展,重慶火鍋的美名在不斷向外延伸,已經延伸到了國外。
吃火鍋的散文篇3:火鍋
前段時間英國首相在訪華前就說到中國有兩大愿望坐高鐵和到成都吃火鍋。看來這火鍋在外國人眼中不光是一種奇特的美食,也是一種美妙的味蕾體驗,更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英國人的人際交往講究的是紳士、貴族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則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濃濃人情味,就如同我們巴蜀火鍋一樣。
火鍋的起源的說法有很多種,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于民間,歷史悠久。今日火鍋的容器、制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即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它也許就是火鍋的雛形吧。 重慶火鍋出現較晚,大約是在清代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水鍋。 吃水牛毛肚的火鍋,則發源于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基本不要錢的水牛內臟買得,洗凈煮一煮,而后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于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只,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麻又咸的鹵汁。于是河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一起吃。各人認定一格,邊燙邊吃,吃若干塊,算若干線,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登堂入室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格失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人的口味。
巴蜀火鍋同著名的川菜一樣,所以能夠得到迅速發展,長盛不衰,是因為它有“天府之國”物產豐富的物質基礎,有巴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之飲食風俗的影響,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吸收眾家之長 。既是一種美味佳肴,又是一種烹飪方式,也是飲食文化的一個內容 。
這吃我們巴蜀火鍋好處很多,冬天可以御寒,夏天開胃健脾。我們巴蜀之地濕氣甚重,所以火鍋里放了很多辣椒、各種花椒這樣可以祛風除濕,排除體內毒素。 麻辣鮮香,營養健康。保持菜品的正常溫度(邊吃邊燙)。保證菜品新鮮程度既衛生又放心。 菜品款式多樣,營養豐富。.能保證人體全面吸收多種微量元素及礦物質。價格實惠,大眾消費。簡單方便,買袋火鍋底料回家,用電磁爐上放個鍋或鋁盆子即可,親戚相聚,朋友小酌,圍著火鍋邊吃邊聊,無拘無束,濃香熱氣與和睦的氣氛交融,其樂無窮!
能湊成一桌圍在一個鍋子吃火鍋的人,應酬的關系很少,要么是三五成群的知己好友、同學同事,要么是一大家子,更有熱戀中的情侶,守著一個火鍋,多少呢喃細語,柔情蜜意,盡融在鍋中裊裊騰起的熱氣中。
吃火鍋的過程也是感情催化的一個過程。首先是選鍋底,確定一個鍋底體現了一群人的共性,這時候,喜愛純辣的自成一國;好講究的多半會挑羊肉、藥膳之類的鍋底,時刻不忘進補;一群嬌滴滴的女孩子一起吃火鍋,往往會要清湯的,以免口味太重上了火,事后又是一大堆的補救措施;實在有意見相左的,還可以有鴛鴦火鍋來調和,辣與不辣,熱情與冷靜之間,居然只需一塊鐵片隔開這么簡單。接著是選菜,餐館里火鍋的菜牌和其它炒菜的菜譜并不是在一起的,而是另成冊,上面所列生鮮菜式有好幾頁,品種花樣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令人食指大動。親朋好友這時可以隨心所欲,每人挑幾樣自己可心的品種,看看其他人點的,也不賴,有時也可藉著點菜,了解身邊人的性格愛好。
終于,火旺了,湯底也開了,水花從鍋的中心向上沸起,這時候是吃火鍋的過程中最快樂的一刻,各人抄起自己最愛吃的菜,迫不及待地投入歡快撲騰著的鍋中,稍待一會兒,左右涮一涮,提起來再放入事先早已拌好的調料碗中,然后是入口大嚼,一邊小心顧著嘴不要被燙到。這會兒餐桌上一般很安靜,沒有人顧得上說話。待吃過兩三口之后,才有人放下筷子,喝上一大口冰啤酒或其他飲料,開始品評火鍋的味道。再往下,就是吃吃停停,邊吃邊說了。友情、親情、愛情在這樣隨意而情意濃濃的氣氛中得到加深,于是大家在最后意猶未盡地結束吃火鍋之時,又情不自禁地提到哪哪還有個地方吃火鍋不錯,下次再去云云。
我吃火鍋,一般都吃巨辣的那種。我以為,無辣,則失去火鍋的原則;無論什么玩意放進鍋里,都必定失去原有的特色,全被一個“辣”字同化了。而同化,這正是中國人的能耐,任你是變形金剛,還是奧特曼,只要你進了咱中國人這火鍋里,都能把你泡軟,涮透,讓粉絲、海參、魚翅全一個味。
我們這火鍋里里外外都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火鍋熱,表示“親熱”;火鍋圓,表示“團圓”;鴛鴦火鍋,表示“陰陽互補”;火鍋用湯水烹煮,表示“以柔克剛”;火鍋不拒葷素,不嫌貴賤,五味俱全,表示“兼濟天下”;火鍋里各種佐料、各種菜肴,味道互相滲透,又體現了“中和之美”。
朋友們,到四川來一定不要忘了吃正宗的巴蜀火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