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護耕地的散文
我國自古就是以農業為本的,那關于保護耕地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保護耕地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保護耕地的散文篇1:我們耕地家族的夢
自從數千年乃至數萬年之前,人類告別了以捕獵和摘食野果為生的時代;自從神農炎帝和周代始祖后稷教民耕稼、種植五谷之時,我們耕地一族就勇敢擔當起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使命。長期以來,我們盡心竭力,綿綿不絕,和中華民族一起,走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一直走到了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
可是由于人類社會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壓在我們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我們家族的成員又在日益減少,我們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差,已經不堪重負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在制定保護耕地規劃時不得不提出保證18億畝的紅線,制定了“占一補一”的土地政策。原以為我們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做個好夢了。可是好夢難圓,紅線屢屢受到威脅,政策屢屢受到閹割。直到今年,提出“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以后,我們才深深舒了一口氣,可以說說久久憋在我們心里的話了。
我們和人類,原本是和諧的一對兒,人類耕種土地,土地為人類奉獻糧食和各種農作物。近代以來,由于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們家族的一些成員分離出來作為工商業用地,有些要退耕還林,這是天經地義的,我們服從,前提是我們必須留下足夠的數量,以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國家規定的18億畝耕地就是一條數量的紅線。
可是,在一些人和一些地方政府那里,國家的規定被踐踏了。他們為了一己之私利,無情地剝奪了我們作為耕地的權力。有人以發展企業、房地產等為名,大量圈占耕地,利用手中的權力,強迫從農民手里低價購得耕地,轉手以高價賣給開發商,一畝地成幾十萬、上百萬地賺。耕地的賤賣貴賣,成為他們謀求政績的手段。有的則以出租耕地為名,行征用轉讓之實,把耕地變為非耕地。而開發商囤積耕地,有時幾年乃至十幾年閑在那里,任由荊棘雜草叢生,讓失地的農民望之心疼,而又無可奈何。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段內,我們耕地的面積在每年以一千萬畝以上的速度減少,我們真是噩夢纏身,冷汗連連。
“占一補一”是個好政策,可是被一些人閹割了。有一個地方征用了50畝耕地,說是在一個山區的河灘里又造了50畝地,名曰“占補平衡”。人們過去一看,那叫什么耕地呀,掛在半坡上的一片山地,周圍擱上幾塊石頭,中間倒上幾架子車黃土,就叫耕地?天一旱顆粒無收,天一澇黃土跑完。這種“占優補劣”的事,何止一樁?造地的哄政府,政府下級哄上級,一級哄一級,管征地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統計報表上耕地數字不變,自己也就心安理得了。
這些當然不是普遍現象,只是個別而已。但是,這里一個個別,那里一個個別,也足以讓我們痛心了。
更讓我們擔憂的是耕地所處的環境,在不少地方有急劇惡化的傾向。在上個世紀,在黨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方針指引下,各級政府發動群眾大搞水利建設,修筑了數量眾多的大小水庫,對保證耕地的高產穩產起到了良好作用。直到今天,我們耕地喝的還基本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可是這些水利設施,年深日久,損壞嚴重,不少地方每逢天旱就無水可用,造成地裂苗死,甚至顆粒無收。還有些地方,環保惡劣,生態惡化,清澈的河水變成污水橫流,依河而生的良田被污染、被毀壞,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我們想,如果大自然再遇上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的特大旱災,我們國家13億人口將何以自處?到那時,曾經逝去的“赤地千里,餓殍遍地”噩夢將難以避免地要重現。每念及此,不得不令人焦心。
關于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的指示告訴我們,應當建立一種人與耕地和睦相處的新型關系,徹底結束這些年來縈繞我們的耕地日益減少、質量日益下降的噩夢。我們要在“中國夢”的框架下,筑造有益于人類社會良性發展的耕地夢,這個夢我們已經醞釀了很久很久,這是一個綠色的夢,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夢。
我夢見
我們國家十八億畝豐腴的耕地上,覆蓋著茂密的人們賴以生存的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品種多樣的蔬菜和棉花、油菜、花生等經濟作物,一季又一季,一茬又一茬,產量日益增長,品質日益優化。這些農作物猶如源源不斷的乳汁,哺育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城市的大街上,農村的街巷里,甚至在大山深處,再也看不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骨瘦如柴的流浪者,人們都在幸福安寧地過著夢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我夢見
在城市,在鄉村,13億居民和18億畝耕地相互珍愛,和諧共生。在人們的心目中,18億畝耕地猶如鑲嵌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8億顆珍珠,閃閃發光。每個人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沒有人擅自用地、越權用地、違法用地,沒有人以犧牲資源和農民利益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人們精細地經營耕地,沒有閑置,沒有拋荒,更沒有毀壞。
我夢見
在祖國大地上,山是綠的,水是清的,天是藍的,森林茂密,鳥語花香。人人都珍愛良好的生態環境,煙囪不再排放黑煙,下水道不再向河里排放污水,生活和醫療垃圾都得到無害化處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逐漸減少,農作物中的殘毒逐步消失。耕地得以健康的、富于活力的生存,人類得以健康的、無憂無慮的生活。
我夢見
我們耕地一族,也和13億中國人民一起,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富裕的“中國夢”之中。人類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我們也以感恩之心,將甘甜的乳汁持續不斷地輸向人類社會,攜手同心奔向無限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
關于保護耕地的散文篇2:用靈魂熱愛的土地
南方四五月,正值插秧的好時節,晨光初曉,一絲絲魚白劃過天際,日出東方,天空也像個大姑娘在它那白凈的臉上抹上朵朵胭紅。這時田間已經非常熱鬧了,隨處可見卷拉著褲袖的插秧人,他們彎著腰,腳丫穿行在溫潤柔軟的泥土里,一手執著一小把秧苗,另一只手飛快的插下一株株秧苗,插的又快又直,動作十分嫻熟自然,似乎已經演練過千萬變。
老家的年親人大多都在外打工謀生,留在家里的基本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們打過革命,經歷過水深火熱的五八年,從改革開放一路淌過……一種勤勞、樸實的習慣早已扎根在了靈魂里,一家種上幾畝地,供自己吃喝和日常生活開支。不忍看那些老一輩人拋頭顱、撒熱血打拼下來的土地白白荒廢,再有就是像張爺爺說的:“這人吶,就是閑不下來,一閑下來渾身不舒服。”張爺爺是一位退伍老軍人,身子骨一直很硬朗,已年過八旬,依然種著兩三畝地,也許是一種軍人的特質,張爺爺講話聲音非常的洪亮并且為人處事一絲不茍。
插好秧的秧田,放眼望去,密稠的秧苗像一鋪編制均勻的深綠色的流動絨毯,風一刮,嫩秧左右搖擺,像一汪碧綠的波濤,彌漫到了天際。腳踏著一方黃土,頭頂著一片藍天,置身于一片碧綠的海洋,一股青草夾雜泥土的清香撲鼻而來,這一刻心靈與自然融為一體,一切的煩惱都隨著這清風波濤遠去,達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空靈,我想這就是自然的魔力。這時,我忽然明白了那些老一輩對土地的執著與熱愛。
張爺爺經常給我們講他們打革命時的一些小故事,每當這時我們總會眼睛發亮,連最村上調皮的孩子這時也會伸長著耳朵,規規矩矩的聽著,那時我們都憧憬著能夠從軍當兵報效祖國,包括現在看著穿軍裝的軍人總會肅然起敬,胸中充滿著一槍熱血。張爺爺說,人吶,就像這插秧,要把秧插的又正又直,才會有好收成,就如同我們做人,要行的端、坐的正,才會真正成人。張爺爺的一生都在充分詮釋這句話。
到了十月水稻差不多就成熟了,放眼望去,盡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如同一場大火席卷了天際,襯的整片天際都紅通通的,飽滿的稻谷壓彎了枝干,就像一位飽經事世的中年人,謙虛的底下了頭顱,里面充滿的智慧和感悟。稻子由光凸凸到綠油油到金燦燦,這就是所有生命沿襲的軌跡,先由剛剛到世潔凈無雜、到青年時的張揚活力、到中年的謙虛內斂……稻子成熟的過程正如人生一步步蛻變的過程。
稻子成熟后就該收稻谷了,田野里盡是農民的歡聲笑語與高談闊論,夾雜著機器開動的隆隆聲,有相互問收成的,有吆喝家人拿袋子裝稻谷的……好不熱鬧。現在科技進步了,大多農村都普及上了收割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那時還都是人工的,人們用鐮刀割下稻子后,一把一把排列好放下,之后抱著割好的稻子將稻穗頭對著道打稻機口處絞一下稻子就下來了,留下了稻草,焚燒后滋養著土地,等候下一場生命的新生。
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秧到稻谷短短的一年詮釋了生命進化的過程,從樹苗到大樹要十年去推演,做人這一門學科要靠我們的一生去解讀它。稻谷的一生,在春風吹起的季節時有年少輕狂,昂首挺胸,隨著時光的洪流搖搖擺擺,他們經歷過陽光雨露,也經歷過暴風驟雨,但細軟的根莖并未被折斷,也未趴地不起,在秋風拂過時,那一顆顆飽滿的稻穗頭就遠遠的低下,彎起了腰,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經歷的蛻變。
這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時候,張爺爺就挑了兩擔秧去了田里,卷起褲腿和袖子,露出枯瘦的手臂和腿,慢慢地把一顆一顆的秧苗插進了田里,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認真仔細,等到中午的時候大家發現張爺爺還沒回來吃飯,就差人去叫,發現張爺爺倒在剛剛種好的地旁邊,手里還拿著最后一顆秧,表情卻是滿足的……張爺爺一生都在為這片土地奮斗,最后甚至把他的生命都貢獻給了這片他用靈魂熱愛的土地。
那一年的收成格外的好,稻穗個個圓潤飽滿,厚厚地壓滿了根頭,放眼望去,如同一片黃金鋪陳的天地,大家都忙著收稻子,又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但是那個用生命熱愛這片土地的老人卻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里。
關于保護耕地的散文篇3:耕作如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這大概就是對土地地熱愛和耕作地辛勞與期望最經典的寫照了。
關于土地,我最早的記憶是七十年代初生產隊時期,每家每戶按人口多少都分有菜園地,有很多菜園地都是相連在一起的。然而,就為這一分、兩分極少的菜園地,鄰里們往往爭得不可開交。你翻地過界了,他多占了一腳,經常聽到鄉親們為土地的爭吵。那時,只覺得鄉親們很無聊,并未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更未感知他們都是在保護屬于自己的土地。
春天到來,家鄉正月初五六就開始出工動土了。生產隊的漢子們拿著鐮刀鋤頭,挑著箢子、籮筐,喊著號子、唱著山歌,女的打打鬧鬧,成群結隊的去上工。這種大集體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至今記憶猶新。
到現在還保持著那時的優良傳統,每塊地邊都修溝排洪,砌岸堵土,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地。因為是大山區,石質多,土地非常珍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更本,所以,人們特別珍惜和愛護土地。
后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土地到戶,人們更加愛惜土地,重劃菜園、重分土地、分劃自留山自留地。每家每戶都使勁爭搶,寸土不讓,可見土地的重要性。
人們生活的激情高漲,在土地上大做文章,以不同的方式增創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就我們家,清楚地記得,包產到戶第一年下來,就夠吃了。從此,也不再餓肚子了。農民的生活就像進入了歷史性的轉折和飛躍。
放眼熟悉的山野,一片片,一洼洼,一川川,一畈畈,絕非大集體時的千篇一律,而是,各式各樣,百花爭艷,萬紫千紅,好一派新氣象。土地上的自然面貌本身就富有超強的畫意,而人們的耕作更富有時代的詩情。解決溫飽的人們,生活也真正的詩情畫意起來。
但是,開放初期,人們為了多創收益,存在開荒種地的現象,對自然山水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耕地增多,植被減少,引起了很多領導的關注和能人雅士的擔憂。還好,九十年代初,政府“退耕還林”的政策,強有力的改變了這一不良現象,有效地遏制了惡果的發生。不幾年,就恢復了大自然的美麗,我的家鄉又變得魅力無限了。
土地,我也“躬耕”過。它深刻而內涵,長久地吸引了我,讓我想象人類與土地須臾不可分離的關系,就像一個偉大詩人與庸常寫作者的最本質、最重要的區別。懂得土地,耕作,和生活的作者才會寫出內核鮮明,暗含真諦,撼動人心的佳作。
俄國著名詩人列賓就非常熱愛土地、熱愛耕作,所以,他的作品才富有激蕩靈魂的震撼。土地就像他的稿紙一樣,鉄犁就像他的筆一樣,于是他的稿紙就相當于一片田園,可以種植。可以催發鮮花、澆灌出果實。對于他來講,在土地上的耕作和在稿紙上的創作一樣的有趣和意義,一樣的熱愛和重要。在這不息的勞作之中,他尋求著最大的真實,煥發出一個人的全部激情。離開了這些,一切都無從談起。看來,土地,并非農民專有,是人,都會熱衷土地,愛護土地。
很多時候看到人們以各種不同的姿勢在天地間耕作,創造出不同的耕作視覺和收獲,你不難發現他們怎樣匍匐到土地上,田園里,特別是和孩子、婦女們打成一片,割草、縫鞋子、編識字課本、收割、種植……做一切耕作勞動,身心與土地緊密結合,研究土地翻新,如何保水,播種的深淺,鋤草的時機,防蟲治害,抗澇抗旱,收割回倉。這些,就像一位位偉大的詩人在土地上轉動文字的魔方,創造一首耕種的杰作一樣,絕妙而精細,也是一個自然而然、須從客觀的過程,他們只能如此,融化在耕作的過程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如干年后,當他們不舍的走到生命的終點,仍然不忘在山坡上、樹林中、花叢旁安靜地躺在土地里,披一撮泥土,永久的守望著這座山,這片土地,這個村子,守望著一代代老去一代代新生的家園故土。
那是他們最后的歸宿:安靜的樹林、墳墓,都在默默昭示著什么,復述一個樸實而偉大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可能屬于別人,因為這個世界上僅有一個角落,埋葬著一個耕作的“詩人”。
然而,他們個個都是土地上的托爾斯泰,在土地上創作了一日日,一年年,一生生的生命的杰作。盡管他們大多都不是貴族,卻都離不開土地。于是,他們的情感就更為樸實和扎實,精神與身體一樣健康。這就啟示我們:僅僅是為了保持這種健康,一個寫作者般的農民也必須投身于平凡瑣碎的日常勞動,這是不可偏廢的最更本的重要工作。
僅憑一時、一份的好奇和喜悅,是種不好耕地的。今天,也恰是這種可惡的姿態阻止我們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廣和更輝煌的耕種的藝術世界。只有這樣,才能遠離纖弱和虛假,耕作出極品佳作。
一個人只有熱愛你的土地,懂得愛護你的土地,只有被淳樸的勞動完全遮蓋,完全溶解的時候,只有在勞作的間隙,在喘息的時刻,仰望大千世界,那極大的陌生和驚訝陣陣襲來的時刻,才有非凡的發現,才有可能激蕩靈魂和靈感、思想的升華,捕捉到什么,而后深深的感悟。 這種狀態能夠支持和滋養他飽滿的土地熱情、辛勤勞作的愿望和撼動人心的詩情,給予他真正的創造力和判斷力,才會有心的、靈的飛躍和升騰。
大家都知道水稻專家袁農平,相信他和托爾斯泰的鼻孔一樣,都是嗅滿了青草和泥土的氣息,兩耳慣于傾聽鳥雀以及樹木的喧嘩,牛的噴嚏,還有其他四蹄動物在草叢里、耕地上、水田中……奔走的聲音:黎明的空氣中隱隱傳來了田野的氣息,空中連夜趕路的鳥兒發出悄然嘆息,還有遠山的號子、山歌、婦女的呼喚、打魚人令人費解的長叫……
他們滿懷對大地的熱愛,眺望遙遠的田野, 蒼茫中費力地辨識著農莊里走來的那那群黑黢黢的漢子們,還有他身旁的人: 那個孩子、那個婦人,那個老者。晨霧中,淡淡的光影里閃出了一頭牛、一只狗、一群歡跳的麻雀。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在愛的土地上踩出、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愛的稿紙上研究,論證,創作了不朽的作品 ……
看著碧綠的原野、美麗的家園,茂密的莊稼地,滿山遍野金黃的秋收之景,我想起了袁農平的優良品種,想起了托爾斯泰動人的詩歌,想起了那些汗流浹背,風雨雪霜下農民的身影,這一刻,我腳下的土地,向我們詮釋了詩人一樣的農民情畫意的人生,是多么崇敬而崇高、偉大而不朽!
看了“關于保護耕地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保護國土的散文
2.土地隨感散文
3.丁尚明散文行走在故鄉的土地上
4.如何保護土壤作文精選4篇
5.關于土地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