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的散文
年的腳步近了回家的渴望難以阻止的。關于春節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春節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春節的散文篇1:過年的味道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走了甲午,又迎乙未,“羊年”春節如約而至。回鄉的、釆購年貨的、走親訪友的,京城的人們忙碌了起來。不知道為什么,看看周邊的人們,總感覺到似乎少了些過年的味道。小時候過年,最幸福的就是盼年,那種虔誠的心情、那種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滿懷。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吃餃子、給老人磕頭拜年,要壓歲錢,逛廟會等等,除夕夜,追逐著鞭炮燃放時的硝煙味和響聲,端著盛滿餃子的大碗和一群小伙伴,村東跑村西,那種質樸、那種熱鬧、那種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記憶里。長大后,這些已經印記在腦海中兒時的夢,自覺不自覺地變成了一種獨有的揮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
人生無常,有起有落。過年了,回望今昔,有時像花兒一樣多姿多彩,有時像河流一樣彎彎曲曲;想想走過的路,有鮮花、有掌聲,也有荊棘、有旋渦;這么多年走南闖北,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齡,生活的歷練難免會遇到遇上許許多多難忘的人和事,也正因為這些奇怪的事、難忘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合家團圓,共度良宵。家,親情,融融的愛意,構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扎根心中、生生不息。午后起床,仰望窗外,一個萬物復蘇的春天正在徐徐開放。恍然間,臘八已過,匆匆忙忙似乎己記不起臘八粥、臘八蒜的味道,小年剛過,吃過的餃子也許還沒完全消化掉,但似乎也沒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記。下班步行回家,看到街道兩旁路燈桿上掛著的一排排的紅燈籠和有關年味廣告、標語,才深深地感受到年真的越來越近了。春節將至,這意味著春天就要來了,萬象復蘇草木更新,這給剛剛還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生活、盼望著春暖花開日子的人們,帶來了不盡的喜悅和希望!
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春節太多的內涵。古往今來,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空環境里,給了許多文人墨客想象發揮的空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遙聞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事過境遷,時隔多年,如今讀起仍膾炙人口。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留傳至今。從臘月二十三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購年貨、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辭舊迎新”。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新的一年開始了。翌日,男女老少無論貧富,都穿上平時舍不得穿戴的節日盛裝,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恭賀新喜、恭喜發財,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作罷。
春節傳承千年,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如今的春節,雖然年味越來越淡,但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們來說,天南地北的親人匯聚到一起,過一個團圓年,這無疑成了一件很奢侈、幸福、快樂的事情。
春節是一年的結束,也是新年的開始。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日子還是要一天一天的過,新年伊始,時光向好,那就讓我們懷揣美好,放飛希望!
關于春節的散文篇2:春節在哪過
弟一句玩笑話,惹出了我一句“10年都不會回娘家過年”的話,……到底是要怎樣來與牽著我靈魂的娘家作出割舍?或許在上一個春節我便已經與老家的舊屋做了告別儀式了,弟說他老婆那邊表明不打算去修補舊屋,修或重建不用我這個姐參與!年頭初二我與老公孩子驅車往廣東趕時,我對老家的眷戀便已封存起來,蓋好、收好、再蓋好、再收好、就像陳年老酒一樣!而今晚我給它定了一個期限——10年。我這個骨子硬的人是不會讓自己隨意說話的!在我寶貴的10年里我要做我自己!我太久太久沒有做我自己了!把牽著我的捆著我的通通斬掉!我要為自己而歡笑!
就這樣我在雨中和孩子開著面包車回家的途中,像個女漢子的自己無聲哭著。孩子并未十分覺察到。回家的路很模糊,那封存好的卻清晰展現。我恨自己什么都缺就是感情泛濫。
沒有了爸媽就是沒有了根吧!春節在哪里過?娘家不是那么好回了,夫家不是那么隨意,唯有自己變成老太婆,自己的房子變成老房子,自己也就成了根吧!
小兒子用情唱出:“你的愛向天堂,我們一樣的希望……”,他是第一次唱這曲。一會又吵著和我猜拳,還笑著說:媽媽,我逗笑你了!
孩子,媽媽和你解釋哭是因為老家的房子太舊了,住不了人了。我知道你或許理解不了。媽媽的心在春節無處擱放,沒有自由。
關于春節的散文篇3:春節返鄉
返鄉,一個或多或少帶點貶義的詞,每一個客鄉人卻矢志不渝的執行著神圣的使命。每一回的返鄉路,都能寫出一段故事,各種奔波,各種擁堵,各種不便。當腳步踏上故鄉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委屈都煙消云散,所有的心酸都變的值得,這就是春節的魅力,一個心靈的歸宿,因凈化而得到升華。
不變的鄉音,變化的容顏,不停的打著招呼,嬸子、大娘、三哥、二嫂,在不同的寒暄你的記憶拉回到小的時候,拉回到那個端著碗滿村跑的年齡。
家門口有一片菜地,用籬笆圍起來,韭菜剛剛吐出嫩葉,頭刀韭菜是最鮮的;大蒜長的很壯碩,炒肉片最好;夾雜的薺菜也很肥,又能做薺菜煎餅了,薺菜蛋湯也不錯,想一想都美,掃空了一路風塵。
古老的鄉村因為城鎮化的進程,芳香的泥土里夾雜著些許黃沙和水泥的味道,縷縷炊煙早已不見,年味也淡了很多,許多的習俗也因為麻煩而省略了,炸丸子是剩下為數不多的一個。丸子,諧音一年的完結。臘月二十九,一大盆的紅心蘿卜洗干凈刨成絲,放上切好的蔥、姜、鹽等調味。倒上面粉和水,根據個人的喜好,喜歡酥脆的就少一點面粉,喜歡彈牙就多一點面粉。攪拌和勻,放在手心,一個手擠,一個手揪,放進油鍋里面炸。炸出金黃就能出鍋,可直接吃,可炒、可燉、可煮,能吃到來年的三四月份,在過去還能互相贈送。
大年三十,寫春聯貼“門吊子”,門分左右,兩邊貼的是春聯,門梁上貼的是“門吊子”,門吊子上面是春聯的橫批。以前的春聯是買紅紙裁好了自己寫,現在都是市場上直接買,很少有人寫了。我家因為不方便張貼,自己寫了副春聯收了起來,上聯是:龍骨玉蹄,一馬平川辭舊歲,下聯是:金角銀衫,三羊開泰迎新春。橫批:新年吉祥。
門吊子,有的地方也叫掛錢,形狀類似小幡。有5張,每張一個顏色,頭紅、二綠、三黃、四粉(或紫)、五藍。每張上面一個字,連起來是一副通俗的吉祥話,比如:萬事皆如意,恭喜發大財等等。貼上春聯、門吊子,放一掛鞭炮,春節就算開始了。
過年不能不提餃子,要準備兩種餡,一葷一素,素餡是大年三十晚上包,一邊看春節晚會一邊吃,葷餡是初一早上包,寓意著先苦后甜或者是憶苦思甜。
從大年初二開始,就一直在走親戚,接親戚。常年不在家,街坊鄰居都要轉一轉。叔、姑、舅、姨、二大爺,都要去拜個年,過去老禮節講究這個,雖然有應付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親情。走完這家去那家,回來前都要轉個遍,累,又熱鬧著。
這就是春節,千萬個家庭的節日,總結過去,不忘昨日的來處。奔向新的征程,認清明天的方向。
看了“關于春節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春節名家散文
2.春節團圓散文
3.春節抒情散文
4.春節優美散文3篇
5.與春節有關的散文
6.關于春節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