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的散文欣賞范文
紅軍的散文欣賞篇1:紅軍長征起步的地方
8月,我參加了一次紅色旅游,最后一站則是瑞金,聽到這個名字,我感到很親切,因為兒時在小學課本上要求背誦過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就出自這里的“紅井”,還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起點,到了瑞金后,我才對這片紅色的土地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們一行乘大巴從井岡山出發,沿著筆直的高速公路,到達了瑞金。聽導游介紹說,瑞金是五代十國時置縣,1994年撤縣設市,地處江西東南的交通要塞,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紅色首都,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他們的戰友都從在這里戰斗過,這里以“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聞名于世。
我們先是參觀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在簡陋的會議室里插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旗,懸掛著列寧像和“擁護蘇大”的標語,主席臺正中擺放著當時開會時的桌椅,桌布上寫著“工農炮臺”四個大字,顯得那么威武莊嚴,我不失時機地在這里拍照留念。
還參觀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文印科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電話總機室舊址及中央郵政總局舊址,看到到處用石灰水之類的寫著標語口號,譬如:“千里眼、順風耳”、“紅軍勝利萬歲”、“打倒法西斯”等,有著濃厚的政治氛圍。
在瑞金紅軍紀念館里,我看到墻壁上懸掛著當年紅軍用的槍支、戴的軍帽、背的挎包、糧袋等,與同行者一起議論著當年那段艱苦生活,那種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斗爭精神,都一一拍了照片。
我還坐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當年讀書、商談大計的大樹下留影,都有介紹說,這三棵大樹中,中間一棵最大,是毛主席坐在它的樹下,兩邊的小,分別做著周恩來和朱德,我看著那三棵緊密相連的大樹,內心深處感到了一種奇妙。我在想:大樹伴偉人而成長,也因伴偉人而名揚。
我隨導游參觀了“紅井”,它位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東南30米的池塘邊,據說當地干旱,嚴重缺水,當地老百姓都很迷信,以為挖井會破壞當地風水,沒有擅自挖井的,寧肯到幾公里外的小河里挑水吃。1933年4月,毛主席和中央機關住到這里后,發現當地飲水困難,就帶領機關紅軍戰士開始挖井,在挖到5米深時,一股泉水噴涌而出,此后,當地人民也紛紛開始挖井,解決了當地人民吃水問題。后來,又維修了這口井,取名為“紅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吃水不忘打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還有一塊碑介紹了“紅井”的來歷,我也喝了“紅井”里的水,慢慢品嘗著,感覺就是不一樣,直接甜到了我心里,實實在在地接受了一次紅色教育,這口“紅井”也時刻記在我的心里。
在毛澤東舊居,我親手摸過當年毛澤東坐過的長凳,遙想當年: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如此簡陋的會議室里,坐著大長凳子召開會議,運籌帷幄,研究對敵斗爭方略。想象著偉人就曾在這里指揮著千軍萬馬,這簡陋陳舊的房屋關乎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在毛主席舊居前參觀一棵大樹時,導游說了一件有趣的事,說這棵大樹已經枯了多年,最近幾年又發出了新芽,我聽了不由得為之驚嘆。我還立在偉人曾坐過的“讀書石”留了影,看了照片就會想象著當年偉人讀書的情景。
在瑞金,我還購買了一套“紅軍服”、紅色書籍和紀念品,偶爾穿穿“紅軍服”,徒增了對中國工農紅軍的敬佩之情,讀一讀紅色書籍,不斷接受紅色教育,欣賞著紅色紀念品,回味著紅軍長征的經歷。
瑞金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淺,紅色教育感染著我,長征精神激勵著我,在新的漫漫征途上不停地攀登……
紅軍的散文欣賞篇2:紅軍長征感想
長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過生離死別的悲壯故事,讓老紅軍們刻骨銘心的,是一段段血與火、生與死的真實經歷,是從生死考驗中錘煉出的頑強意志,是激勵著廣大紅軍指戰員艱苦征戰的強大動力,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全面展示。
長征精神是中國的,都不約而同地把他們的焦點對準了紅軍的精神,那種英勇頑強、一往無前的精神。正如索爾茲伯里所說:“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于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p>
長征精神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其可貴就在于,它能夠在漫長的時間積淀中轉化為對現實的啟示,體現了黨之魂、軍之魂和民族之魂。
長征精神之所以歷久彌新,就在于它不是靜止的。它承接著井岡山精神,又不斷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更為它注入了新的時代血液,增加了新的豐富內涵。
偉大的長征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胸懷目標、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革命風格,心系群眾、患難與共的高尚情懷。
今天,當年的戰爭硝煙已經散去,但和平發展的天空并非晴空萬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新的長征與當年紅軍長征一樣將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將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和考驗。正因如此,新世紀新階段更需要我們高擎起長征精神的火炬,讓曾經推動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光榮傳統在新的長征中煥發出時代光芒,照耀著我們像當年的長征紅軍那樣去不斷開創出新的局面。
紅軍的散文欣賞篇3:西北望延安
西北望延安
延安是現代中國人精神及文化生活歷程都無法繞行的驛站,猶如猶太教、____和伊斯蘭教教徒之于耶路撒冷,她是一方圣地,是一方革命的圣地,是追求解放、自由、民主、平等、幸福與崇高的圣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那兒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延安最早進入我的記憶應該是懵懂時學唱的歌曲《南泥灣》,繼而是毛主席的“老三篇”、《回延安》、《記一輛紡車》、《西行漫記》等各類文藝作品或文史資料。當這些文字所敘述的事件、人物、情感、境界反復在我眼前閃爍時,我常常糾纏在到那個混亂、緊張、風起云涌的年代里,在我似乎理清了新中國誕生的來龍去脈時,延安對于我來說除了神圣還有就是神秘,于是我有了一個強烈的愿望,正像一首歌唱的“我要去延安”!
黃土高原
欣逢中國共產黨成立____周年,我于6月22日從西安出發乘汽車沿210國道去了延安。
陜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南部是漢中地區,堪比天府之國,中部是渭河平原,沃野千里,誕生了自西周開始以西安為國都的的13個王朝。而北部則是以延安為中心的貧瘠的黃土高原,俗稱陜北。陜北西接同樣充斥著高原還有沙漠的甘肅寧夏,東臨更為寒酸的山西呂梁山區,所以延安之貧瘠簡直是地理注定的。
汽車出西安風馳電掣,東北而行,很快即駛出渭河平原的邊沿銅川地區,左右望去,山峰斷斷續續的現出來,巍峨著,又漸漸矮下去。崖畔零星的窯洞如老年的黑眸,靜靜的看著你來,又目送你離開。村莊,黃牛,羊群,迎親的隊伍,廣告牌,路標,各色車輛,等等均一閃而過。雖則如此,汽車的高速度與廣袤的黃土高原比起來還是像蝸牛爬行。當我們爬上延安地界的洛川時,那感覺就像在云端徐行了。豈止是豁然開朗!天藍瑩瑩的,如同擦拭得毫無纖塵的藍玻璃,高遠得像難以企及,又好像近得伸手就能扯下一塊來。在藍天白日的漂洗中,云彩潔凈得如帶雨梨花。遠山匍匐,仿佛隱向天外去??v橫交錯的黃土深溝,如同炸開的道道裂紋,伸向遠方,古銅色的土堆,斷崖,以及如劍如丘如陵的黃土,掩映在波濤起伏般的灌木叢林之中。汽車一會被托至下臨深淵的高架橋上,令人提心吊膽,一會又被沉入澗底,如井底之蛙,似有瞬間被掩埋的恐懼。小溪、河叉或者水庫很難看到,間或出現,也是可憐兮兮,仿佛水的痕跡似的。
專家說黃土高原是風吹過來的,那些溝壑是水沖出來的。這是億萬年偉大的自然力量的杰作!所有這一切都向我們清晰的描述著高原的雄偉與博大,時光的久遠與飄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