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的散文欣賞
家風的散文欣賞篇1:家風是一種文化
最近這兩年與兒子閑談,不知不覺的會涉及到談婚論嫁的話題,時常有意引申為交流的主題。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聊著聊著,自然就聊到如何選擇對象的問題上去了。偶爾還會形成一個集中的專題性討論,從內心冀許,到實際范例,探討觀點,無需遮攔,推心置腹,占用的時間不是很久。但我不會爛嘴叨舌,過多過細,以免令他感到:老爸苛刻,老爸磨嘰,老爸操心,老爸著急,老爸老了的印象,從而束縛他的手腳,積留厭倦與疲憊之感,甚至回避題中之意。“八零,九零后,沒個整。”經常聽到同事這樣講。我想他和我都是生活舞臺上的角色,只不過隨著時間發展,根據不同階段,每個人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需要適時增減和改變,得以順勢和諧地轉換罷了,我們都是這個舞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誰是參謀,誰有決策權,不明自知。
我們父子之間,互相尊重,站在彼此角度,不失現實考慮,盡量往一起碰。想想,我們父子融洽的原因,真的是一種家風的固守和傳承的體現。沒有把什么話題全然嘮散的時候,也沒有讓一個話題遭遇南轅北轍的尷尬,更沒有出現過“熱臉貼在涼屁股”的現象。深深感到家風是一種珍視和體會的文化,關于文化梁曉聲曾經這樣說過:“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家風不是最直接最現實最細碎的文化反映嗎?如果把家看做是土壤的話,那么家風就是陽光,空氣和水,是除去情感之外,能夠慰籍滋養情感的紐帶和力量。每當發現小小分歧的苗頭,即將出現的時候,一方馬上就會轉移其它話題,三兩分鐘之后,雙方都能以另一種口吻,再次回到原有的話題中來。輕重適宜,深淺有度,追求己悟,一向如此。與其說是懂得對方的心里,不如說更注重交流的方法,不至于讓一個話題陷入死角,繼而不歡而散。這種即理智又輕松,即持重又自由的氛圍,常常使我感到為父的愉悅。
有時我的一些只言片語,提綱挈領領,他聽沒聽進去,我都懷疑,但面上他不反駁,我依然暢快淋漓地繼續說下去。就事論事,比如:說說我參加同學兒女婚禮的感受,對各個環節,程序,場面,包括新郎新娘的裝束,作派,臺上的肢體語言,等等,都會在電話里品頭論足,當然對新娘的氣質,身世,學識,教養,長相,要做重點評論,傳遞給兒子。至于他有什么感覺和想法,或是果真當一個“耳旁風”,不會介意,也沒必要再去追問。我想只當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故事而已。在孩子心里,良好的婚姻觀,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哪管它,說者有心,聽者無意呢!好在以兒子的涵養,能夠“耐煩”地傾聽。倒是兒子在課后的晚間,打來電話,滔滔不絕地講述身邊同學談戀愛的一個個故事,帶上自己有些單純近乎幼稚的觀點,說自己大學里不處對象,過了四年“皇帝”生活,不分散學習與實踐的精力,吃啥穿啥很自在。
家風的散文欣賞篇2:讓“孝仁樂”家風蔚然成風
最近“家風”一詞成了熱搜詞。那么,家風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家風是我們做人的行為規范,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當然,我們家也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家風,那就是——“孝、仁、樂”。
孝
俗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愛祖國和人民。的確,孝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在我們家中,孝敬長輩是理所當然的。我和哥哥每天都會幫爸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碗,掃地等,減輕他們的負擔,因為他們實在是太累了。爸爸和媽媽也很孝敬自己的父母,常常去看望他們。
有這樣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意思是樹木想要安靜下來,但風卻吹不停;做子女的想要奉養雙親,但父母卻已不在人世。想必這是最痛苦的結果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尊敬父母,不然后悔就來不及了。
仁
德萊塞曾說過:“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界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這就是仁的體現。那么,什么是仁呢?仁就是指人與人相互友愛、幫助、和睦。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才會有好的環境,好的習慣。我們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仁之家庭,當誰犯了錯誤的時候,別人不會罵他,而是會教導他,讓他下次改正不要再犯。
記得有一回,我數學考試沒有考好,只考了89分。那時,我心里真是十五個水桶——七上八下。本以為會被媽媽罵一頓,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媽媽沒有罵我,也沒有打我,而是帶我到小區外去跑步,并且不斷地鼓勵我,給予我信心。于是,從那以后,我們家便有了這一家風,同時,我的成績也越來越好。這都多虧了媽媽的仁愛。
樂
開朗的性格不僅可以使自己經常保持心情的愉快,而且可以感染你周圍的人們,使他們也覺得人生充滿了和諧與光明。所謂的樂就是指樂觀、開心。當你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何不笑一笑呢?人的一生總會伴隨著些許不愉快的甚至是悲傷的經歷,我們不能逃避不幸,或許也沒有改變不幸的能力,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情。因此我們要學會用樂觀的心態對待每一件事。
我就是一個非常“happy”的女孩兒,當遇到什么不順時,笑一笑就過去了,從來沒有把它記在心上。我還是家里的開心果,每天都會笑一笑或給大家講一些有趣的笑話,因此每次都能把家人逗得捧腹大笑。記得有一次,我邊講邊演一個笑話,結果哥哥笑得把米粒都噴出來了呢!正因為有了我,我們家也變成了一個“happy家庭”,大家都變得樂觀,不在一味地抱怨了,而是時刻保持一顆樂觀的心。
這就是我們家的傳統家風,它激勵著我們“向善,向上,向美”,做一個孝敬長輩、仁愛、樂觀的人。朋友,看了我的作文,你一定感觸頗深吧!那就把你們家的家風也曬出來,讓我們看看吧!
家風的散文欣賞篇3:家風淳樸傳良善
父母親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從山東來到北大荒的支邊青年,他們都有著一顆善良質樸的心。
在郭炳莉兒時的記憶里:一些從老家來的奶奶們都裹著小腳,平日里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就像踩著高蹺,尤其是到了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的,她們更是連門都不敢出。那年月,男人們都上山伐木、下地修水利,在家的老人們多數沒有人照顧。
母親是姥姥家唯一的女孩,因為早早地來到北大荒支邊,沒能對遠在家鄉的母親盡孝,心里總有遺憾。對身邊老人們的不便,她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暖烘烘的炕頭上,母親常常一邊哄著年幼的她,一邊幫助老人剪鞋樣、納鞋底兒,說說笑笑間,排遣著老人們的孤單與寂寞;寒冷的冬日,母親最常幫老人們做的事就是去連隊的水井旁擔水。母親個子不高,擔水對她來說是件十分費力的活,因為家數多,有時候一挑就是一上午,每次回家臉上都汗津津的。開始的時候,郭炳莉并不理解母親的勞碌與辛苦,到后來聽到人們對母親的夸獎,看到人們對母親的敬重,才慢慢悟出其中的為人之道。
郭炳莉的父親是連隊豬號班的班長,在他的班里有一個叫王賀的老工人,他一直沒成家住在豬號里,一年四季身上總有一股遭人嫌棄的豬屎味。
“那時候,我們家里的生活異常艱苦,可是父親卻堅持每天給王賀帶一份早飯。”郭炳莉回憶到。一天早上,父親照常帶著8歲的郭炳莉去上班,并有意讓她把飯給王賀送過去。年幼稚氣的郭炳莉打心眼里不愿意進那個又臟又臭的屋子,更不想見到那又臭又邋遢的老頭,便耍起性子,坐在地上搓著腳大哭起來。
等她哭夠了,父親拉著她到了王賀的工作間——只見他先是鐵鍬上下翻飛,幾分鐘就填好了飼料,接著扯過水管挨個豬圈沖洗,還一個挨著一個地給十幾頭肥豬沖澡……父親嚴厲地對郭炳莉說:“他是有點憨,也沒有家,可他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你有什么資格看不起人家呢?”
記憶中,父母親對待三個孩子是出奇地嚴格。對人不禮貌,跟小朋友吵嘴打架、吃飯掉飯粒等等……在別人眼中的小事,但在郭家卻要受皮肉之苦。就這樣,郭炳莉在平凡而又嚴謹的家風中漸漸長大,父母親的言傳身教也在潛移默化中激勵和影響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