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江南古鎮的散文
描寫江南古鎮的散文篇1:古鎮印象
帶著一份期待,帶著一絲激動,背上小包,獨自流浪。
印象揚州
清晨上海下著毛毛細雨,當動車緩緩開出,啊,美麗的古城揚州,我就要來了。煙花三月下揚州,看的是景色秀麗,秀色可餐,這次出行我只是想追逐古代詩人的影子,帶上自己,走進古巷深邃中,靜謐!
揚州的美麗,體現在了她的悠久和人文風情,那美麗的女子,婉轉般的江南女子,撐起一把小傘,在細雨綿綿中,走入畫卷,走進夢裡,夢裡花落知多少!
在古色古香的城牆下靜靜佇立,只是想感受一下這歷經百年風吹雨曬而依然屹立的城牆所帶來的堅強和威武,舉起相機,記錄下歷史給這個城市留下的斑斑印記,大明寺,瘦西湖,你們在等我么?
輾轉來到東關古街,威武的城牆前,有兩門重型大炮,曾幾何時這裡是否也發生了生靈塗炭的戰陣了呢?緩步走入古街小道,映入眼簾的是宋代時期留下的磚瓦琉璃,蠟黃包車的小司機,格外顯眼,古城,故人!
一條街道走到頭,便是揚州市區,市區多少增添了一番現代生活的情調。很久以前就聽說過揚州人的生活與水密切相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此次旅行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好好過一回揚州人的小資生活,或許對於古城揚州,我永遠只是一個匆匆過客,匆匆的來,然後匆匆的離去,相機記錄下的只是一個影子罷了,一個人,一座城,一段故事……
揚州,期待下一次的重逢吧。
印象南京
汽車到達南京東站的時候,心中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南京,終究我還是回來了。
一直很喜歡南京這座城市,曾經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上海比作一個奮發努力的青年,節奏感特強,那麼杭州就是一個溫柔而雅的女子,委婉惆悵,而南京,則是一個年過古稀卻依然朝氣的老人,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現代化的文明。
走上南京的街頭,喜歡在被城牆環繞的小道上漫步,一排排莊嚴威武的大樹,屹立在道路兩旁,黃昏,讓人矚目肅靜,南京這座城市,遭遇了太多的炮彈重創,每一寸土地下都躺著為國為民捐軀的戰士們,夜晚狂風呼嘯,這是被日本鬼子殘殺的30萬南京市民的慘叫與哀怨么?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明孝陵,中山陵,這裡埋葬了太多的尸骨與靈魂,陰森但是我卻瘋狂的愛上了這座城市,所以回憶起去年某時登上400多米高的紫金山,注目眺望整座南京城的時候,我親親的對自己說,南京,我愛你,愛上你的堅韌,愛上你的古老,愛上你的現代化文明!
最喜歡的方式,是生活在南京這座城市,每天騎著自行車,穿行在大街小巷,夫子廟,秦淮河,中華門,新街口,鼓樓,南京的每一寸土地,我都希望有我佇立的背影,因為我太愛這座城市,南京南京!
印象中,這是一座陰森的城市,南京上空,有無數的靈魂在哀訴,但是現代化的快速,又讓這座城市的人民生產總值不斷增高,個人覺得,除了不去考慮高額的房價,南京還是挺適合居住的。
每個人都有一座棲息的城市,上海,十點四十分等我回來!
描寫江南古鎮的散文篇2:活著的歷史——周村古鎮
周村古鎮,是一個商業古鎮,就在我們山東省淄博市的周村區內,離我所在的城市不過200多里。過去總是往外跑,祖國邊疆、南國風情、北國風光·····感嘆祖國的遼闊和大好河山,這幾年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切都放慢了腳步,喜歡上了古鎮小村和民俗文化。
由于離得很近,我們選擇了自駕游,起了個大早,初秋的清晨有絲絲涼意,青青的小草、綠綠的樹葉上掛滿了露珠,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芳香,令人神清氣爽,帶著一天的好心情,披著初生的陽光向著魯中古鎮——周村前行,去追尋魯商文化的足跡。
臨進周村遠遠便看見“天下第一村”的牌坊,巍然矗立。相傳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周村,正逢正月十五。大街一帶各商號張燈結彩,請來了旱船、獅子、高蹺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乾隆帝見此龍心大悅,欽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進入古鎮大街,便看到右側矗立著一個匾牌,上面寫著“旱碼頭”三個大字。史載周村古大街形成于宋元時期,興盛于明清。清朝中葉,周村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與佛山、景德鎮、朱仙鎮并稱中國四大“旱碼頭”(陸上商品貿易、物資流通集散地)。
沿著古街往前走,覺得自己仿佛進入了歷史的隧道,回到了600多年前的商城。映入眼簾的是大街兩旁的明清建筑,長街短巷、黛瓦粉墻、店鋪林立、青石板、老字號、舊牌樓、馬車、轎子、書局、酒肆、客棧、染坊、票號、銀號、綢布莊······家家古香古色,處處懸燈結彩。一刻恍惚中仿佛聽到自遙遠的地方傳來的商城繁華的喧囂聲,來自那個年代回響,一直縈繞,而且昔日商賈云集的影子也仍斑駁可見,時至今日今也還在延續著她的輝煌。
很難想象在淄博這個現代化城市中,還有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址原貌、原汁原味的古鎮,不由的我生出幾分好奇。據說周村古鎮,原有商業老街巷36條,還有許多小胡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拆舊建新”大潮洶涌,盡管一些民間有識之士極力為古街保護呼吁奔走,但仍難逃厄運,絕大部分蕩然無存。也聽說淄博市在城市改造中因資金短缺而保留下了古鎮的這條街,還聽說那年張藝謀鞏俐他們在這里拍《活著》也是保留下來的一個原因。不由的我又生出幾分感嘆:萬幸,萬幸!因此,這條古街才得以成為活著的歷史,魯商文化才得以更好地傳承廣大,也才成為當下稀有的旅游資源。
徜徉在古街,品味著古街,房子是古老的,氣質是古老的,覺得房子里的人家看上去摸樣也是古老的,并且做著同樣古老的生意——原始工藝、手工作坊、印染、雕刻、古玩、奇石、字畫、燒餅、蜜罐、煮鍋······雖然同樣是做生意,但卻沒有看到一個現代化的廣告牌,沒有叫賣聲,沒有口若懸河地宣傳推銷聲,也不像當今商海中拼搏的人們那樣匆忙緊張,此刻還真有一種不知是何年何夕的感覺。店主人們慵懶、休閑、從容地擺弄著小狗、擺弄著鳥籠、三三兩兩下著棋、打著牌·····我想莫非是他們完全沉浸在老祖宗為他們留下的這快風水寶地之中,享受著物質的非物的質文化遺產,不需要努力,便也會財源滾滾,所以才如此神定氣閑。
的確是這樣,周村古商城古樸而神奇,蘊藏著許多秘密,滿街流淌著故事。據說居民魏女士的大姨早年送給她一只碗,她一直當飯碗用了五六年,專家一鑒定,卻是一只“康熙斗彩花卉紋碗”,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居民呂先生下鄉搜集舊物,一個老大爺50塊錢賣給他一把破椅子,卻原來是一把價值一二十萬的明代古椅。
逛了很多商鋪,最熱鬧的是燒餅鋪了,人們排著長隊等待用傳統手工技藝制作即將出爐的燒餅。周村燒餅可是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了周村燒餅。雖然各地的超市里也有賣包裝精美的周村燒餅,但是都不如這里的好吃。這種燒餅只有在古街的燒餅鋪里現買現吃剛出爐的才最有味道。我也加入到排隊的行列中,終于也買到了新鮮出爐的燒餅,正如傳說的那樣:小小的圓餅薄如紗扇,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絲綢店里也是個熱鬧的地方。周村是我國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經“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清末各地絲商紛紛到周村投資辦廠。周村逐漸發展成為山東絲綢業的中心。如今絲綢店仍舊保留了古老的經營方式,進門仍是封閉的紅漆木板柜臺,各色花樣的絲綢仍是卷成長條布卷排列在柜臺上,柜臺里邊的人,手拿了木尺,剪刀,招呼著顧客。這里的氣氛很舒雅,偶爾,還會聽到一曲琵琶從店鋪里飄出,或是一陣京胡拉的有板有眼,好不愜意。
周村的絲綢織染業也是相當的繁榮,《大染坊》正是當時印染業的一個真實再現,這里也是大染坊拍攝地。渾然天成的明清建筑群和布局合理的深宅大院吸引了眾多影視劇組前來拍攝。張藝謀執導的《活著》讓古商城走上熒屏,之后《闖關東》、《中國商人》、《旱碼頭》等影視劇組也都紛紛在這里取景。
描寫江南古鎮的散文篇3:情定古鎮
都說中山古鎮是心靈的凈土,我尋著歌聲,搜尋那世外桃源的蹤跡。
古鎮老街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在青石上踱步,在巷尾間觀光,已成為人們心照不宣的時尚。古鎮建筑多為兩層“吊腳樓”,全系青色瓦片蓋頂,紅漆木板竹篾夾墻,圓柱承重,古樸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風韻。“與旺客棧”里,不知是否有佳人獨坐窗前,回憶這里的人和這里的事;街頭巷尾間是否還在上演風流才子和冷浸佳人的愛恨纏綿?
古鎮依河而建,似江南水鄉,兩旁的大樹郁郁蔥蔥,溫柔的包裹著她那可愛的孩子們,明媚的陽光躲過碧翠的葉兒,留下班駁參差的影兒,是那樣的寧靜致遠。
端莊質樸的民居古莊園、古寨、古堡、古寺廟、古橋、古墩等古建筑似乎把我們帶回了從前,龍塘莊園更是莊園代表中的經典,建有天井、魚缸、花園、青瓦白墻、柱礎撐弓、斗拱、頂梁全是雕花而成,莊園四周為蔥綠的林蔭,每日早晚成千上萬的白鶴、白鷺飛舞在林中,一年四季與人為友,形成一幅天倫共享的風景畫。在這樣的環境中,打一壺好酒,做幾個下酒菜,對月獨酌,豈非人生一大樂事!
老舊的房子,老舊的樣子,周式咸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名聲遠揚,攙嘴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嘗嘗老鎮咸菜的味道。李太婆煙熏豆腐,讓人一聞便覺流口水,望君不妨一試!
遠處青山隱隱,一輪紅日,半掩窗門,似紅塵一笑,默默行走于歲月中,打撈著歷史的滄桑,鑒證著古鎮“愛情天梯”的美麗誓言。
山外青山樓外樓,青山小樓緊相擁。你確定你到這里不是為了回憶,卻可以給明天制造回憶!
看過“描寫江南古鎮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古鎮的散文
2.關于古鎮情懷散文
3.寫江南古鎮的文章
4.關于江南水鄉的散文
5.描寫江南美景的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