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婆婆的散文 關于婆婆的散文
描寫婆婆的散文篇1:婆婆
婆婆去了,去了遙遠的天的那一邊。
送別婆婆回來,心里感覺空落落的。時間是正午,看著天邊的太陽,望著散落在四處的村莊,想著丈夫沒有了母親,我沒有了家婆,我的兒女沒有了婆婆,心里不由得一陣悲傷,眼淚又落了下來。
對于婆婆的離去,我的心里感覺很復雜。一方面,我希望婆婆長命百歲,愿意每次回去都見到婆婆,那怕婆婆因病不能治理,要請專人護理而每月花錢,我都是希望婆婆在;另一方面,我又擔心婆婆總是這樣,怕其他兩個兄弟不肯分擔護理婆婆的費用,自己一個人承擔不起,因為說是給錢,但他們都不在家,也不坐下來商量,都各有主張,而每個月四五千塊的費用,對于現在家庭月收入只有六七千塊的我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擔心婆婆的病和擔心所需的費用,讓我不知如何是好。好在丈夫是個通達的人,我一說起,他總是安慰我:不用擔心,我們盡人事,聽天命,錢更不用擔心,總會有辦法的?,F在主要的就是盡力讓老媽過好,然后看她的造化吧。
婆婆一生辛苦。公公是獨子,在遠離家鄉的地方小學教書,先是做教師,后是做校長。她嫁過來后就當家,生養了一女三男四個孩子。她四十二歲時,公公離去,她獨自帶著四個孩子,撫養爺爺,心里的苦可想而知,但婆婆挺過來了。田間地頭、家里家外的活她樣樣能干,種田插禾,駛牛耙田,上山打柴,養豬喂雞。我想,婆婆在堅強的背后,肯定也流了不少的淚。
婆婆一生勤勞,當兒女大了,她依然不斷地忙碌,以自己的勞動證明自己的價值。長子大學畢業之后,她的小兒子也考上了中專,婆婆緩了一口氣,但勤勞絲毫不減。幾年之后,在村里的二兒子結婚,生孩子,婆婆由母親升格為祖母,身份變了,可她勤勞依舊,總是不斷地勞動,沒有脫離過農村的勞動。就是在我結婚,當了她長子的妻子,生了孩子,叫她到學校幫我帶孩子時,她也不斷地勞動,在我們任教學校的邊邊角角,水泥覆蓋不到的地方,開僻出一小塊一小塊的菜地,種出了許多的菜,不僅供給我們自己食用,還不時地供給鄰居之需。我的孩子長得瘦小,我就疑心是因她總去種菜,不盡心幫我護理而心有不滿,而我又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人,所以不免給她臉色看。我想,在她與我相處的日子里,我使她難受的肯定有很多次,但她都隱忍著,沒有跟我計較。后來,在我兒子兩歲時,她去了她小兒子那里帶孩子,去那里依然是不停地種菜,也曾聽小叔、細嬸回來時說起,說起時也是心有不滿。我曾私下跟婆婆說過,叫她專職帶好孩子,但她說,她坐不慣,不去干一下活會覺得不舒服。我只能跟她說,安排好去種菜與帶孩子的時間,以帶孩子為主業。她以自己的勤勞,幫助兒子媳婦帶大了七個孫子孫女;她以自己的隱忍,維持著整個家庭的團結。唉,世間的許多事,為什么總是過了才想明白呢?
她出來幫我帶孩子時,種的菜常常東家送一把,西家給一扎。我說過她,叫她別種那么多,她說,有地就種吧,又不要花很多力氣。后來,她在七十歲時,從小叔處回來,我曾叫她跟我一起住,但她執意說她老了,不想再出來,要回村里住。而在村里的二叔一家都去了廣東打工,她自己一個人在家,我們不放心,但無論怎么說,她都執意不肯出來與我們一起住,說來這里不認識人,也沒地種菜,我們上班之后她自己一個人會悶,不如在村里與其他的嬸母們一起玩開心。她在村里也是每年種菜,種玉米,種紅薯,一切應季的東西,她都種一點,然后叫我們回去拿。我曾跟老公開玩笑,叫她別種那么多了,她都不知道,我們回去拿菜的成本比在這里買還要貴。當時,我的想法是,婆婆叫我們回去拿菜,是她沒錢了,叫回去拿菜只是個借口。今天想來,是我們想錯了,她叫我們回去拿菜,主要是想見我們。試想,她自己一個人在家里,出來進去都是一個人,她該有多孤寂。有一次,她上來看我們,丈夫不在家,孩子們也都在學校,而我卻急著要跟同學去摘荔枝,只是匆匆給了她幾百塊錢,然后叫人搭她去車站。唉,現在想來,我很后悔,在她還健在的時候,我們為什么沒有想到這一點呢?為什么不經?;厝タ此?為什么不多陪她聊聊呢?婆婆,今天想來,我對你有許多的不理解,也有許多的愧疚啊!
描寫婆婆的散文篇2:我的婆婆
婆婆今年七十歲了,為兒孫辛勞了大半輩子,在給小孫子做飯之余,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閑暇時間。早就想給婆婆寫點啥,可是婆婆的苦,婆婆的痛,婆婆的忍耐,婆婆的不爭.....一股腦的涌上心頭,剪不斷,理還亂。
十來歲就失去了母親的婆婆從小到大,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造了多少罪,可想而知。我和婆婆相處快二十年了,記得剛結婚時媽媽曾囑咐我:“你婆婆從小喪母,幫父親把幾個弟姊拉扯大不容易,現在又為你們操勞,千萬不能惹她生氣,等等”。是啊,和婆婆朝夕相處了十來年,為我們做飯收拾衛生,并且含辛茹苦地把我兒子帶大,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又怎么忍心惹她生氣。
最近七八年,婆婆在我小叔子家里,又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操勞,每每去看她,看著她佝僂著身子,不停地忙著忙那,尤其是冬天看她那紅腫得像兩只胡蘿卜的雙手,心里著實不忍。三年前公公的突然離世,更是給了她致命地打擊,我們真怕她也有個什么閃失。還好自從前年搬到省城照顧侄子上學,平常娘倆在那,家務活不是很多,從來沒空串門也不愛串門的婆婆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閑暇時間,看看書,畫回兒畫。婆婆雖然從小沒撈著上幾年學,可能是家族遺傳,不管她畫什么,雖然只有寥寥幾筆,但那些小狗小貓都那么富有靈性,兒子小的時候婆婆家里的水泥地面上滿是活靈活現的小動物,今天畫頭大象,明天畫只猴子,有時下班回家還能看到兒子坐在一邊,婆婆正在給威武的獅子畫胡須?,F在兩個孫子都漸漸長大了,婆婆終于可以好好歇息了。雖然沒親眼看到婆婆在弟媳家里是怎么畫畫的,但我想想一下那個畫面:戴著老花鏡的婆婆,伏案在靠窗的畫案上,一板一眼地,一筆一劃地畫著各種花草,各種鳥獸,以及各個人物,心里的欣慰及幸福感油然而生。
描寫婆婆的散文篇3:懷念婆婆
我的婆婆去世已經七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存在于她的兒女心中、存在于所有曾經得到過她幫助過的人的心中、也存在于我這個兒媳的心中。
曾經聽說過許多婆媳不合的故事,也曾經讀過許多歌頌母愛偉大的文章。當一個人既是婆婆,又是母親,扮演雙重角色時,總是被兒媳詛咒,被女兒贊美。我的婆婆是一個極平凡的人,又是一個極不平凡的人。感謝貴報給我提供機會,讓我用我并不熟悉的方式,說出婆婆在世時,我不曾說出的話。我非常懷念讓我敬重的婆婆,僅以此小文,獻上我的一份思念,作為祭奠。
她是位極平凡的女性。普普通通的出身、普普通通的工作、普普通通的生活:生兒育女、相夫教子、鍋碗瓢勺、油鹽醬醋。她一生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事,更沒有曲折動人的經歷。雖然趕上了新社會、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光,但因她只想著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兒孫、照顧好自己的丈夫,照顧好自己的家,操勞半生的她,竟沒有離開過她生活了一輩子的北京,一生中最遠的一次出行,就是離北京最近的天津,那還是親戚的一次盛邀。在女兒的一再要求下,她才去辦了護照,本打算能夠趁著身體尚好,到國外開開眼界。不曾想,在為拿護照剛剛照好照片,她就離開了人世。將她自己和兒女的夢想一同帶到了另一個世界,只給她的兒女留下永難彌補的遺憾。
她是位極不平凡的女性。既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勤勞、善良、寬容大度和自我犧牲精神,又融合了現代女性自尊、自強、自愛的精神。
公公有弟兄六個,外加一個妹妹,她作為兒媳,在妯娌六個中文化最低,但她懂道理識大體,上孝公婆,下顧弟妹。三年困難時期,偏心的公公婆婆,為女兒看孩子,卻到兒子家中吃飯。婆婆沒有因此而與公婆反目,反而將公婆接到家中,寧肯自己不吃也讓他們吃飽,使一向對她有成見的公公婆婆從心底里感謝自己的兒媳。公公的六個弟兄、妯娌之間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既非老大,又沒有文化的婆婆,以其大度、公正、精明贏得大家的尊重和信任。在家中說話最有威信,連最自私、最霸道的六小叔子也懼她三分。公公的妹妹,生性霸道,又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女孩,父母縱容,故成了真正的當家婆,整天沒事找事,幾個兄嫂敢怒不敢言。婆婆進門后,既把小姑當妹妹照顧,又從不遷就她的蠻橫,刁蠻的小姑竟慢慢轉變,知道理解人體量人。原本緊張的家庭空氣,因為婆婆的到來,而變得溫馨起來,并不主持正義的公婆,看到疼愛的女兒高興,自然不愿給自己找事,諾大的家庭,變得和睦起來。六個家庭以婆婆為中心,兄弟、妯娌、婆媳、姑嫂之間水乳交融。
她作為妻子,在常人看來有一份并不平衡的婚姻。
看過“描寫婆婆的散文”的人還看:
1.描寫親人的散文
2.關于奶奶的散文
3.描寫奶奶的寫人抒情散文
4.描寫母親的感人散文
5.描寫外婆的抒情散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