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寺廟的散文 刻畫寺廟的散文
描寫寺廟的散文篇1:記憶中的古寺廟
秋日下午四點鐘的夕陽,一動不動掛在天空,照著那個安靜的古寺廟,照著那個菜園,時間定格在那一刻。——題記
時間到了九月份,開始有了秋的味道。
有人說,秋是回憶的季節,蔚藍深遠的天空,似是大自然精心畫出的一幅水彩畫。陽光照在身上,再也沒有了夏天那般炙熱的感覺。紅色的磚墻上,爬山虎微微擺動的綠葉,投影在墻上的幽幽的暗影像水波一樣一進一退。透過時間的墻壁,我又看見了校園里的那個秋天……
在這個多情的秋天,你是否也有回憶?是否和我一樣留戀那個單純的年齡……
那個年齡,總以為未來會很美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或者坐在有風的操場里,坐在墻角的那一排排樹下,我是這樣想的……
我沒有見過你上中學時的那些教室和操場,不知道那兒是不是也有很久、很久以前留下的房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我那時上的中學卻有著這樣的房屋,幾個很高的房子并不直接連在一起,說是房子,更有點像寺廟,寺廟的中間可以有小花園,有幾棵高大的樹,那些樹影似乎還在搖曳……
秋日下午四點鐘的夕陽,一動不動掛在天空,照著那個安靜的古寺廟,照著那個菜園,時間定格在那一刻。
那時,我每天下午的晚讀都去那里讀書,有些廢棄的木頭堆在一起,我坐的很高。安靜的環境,讀著古詩文,讓我仿佛置身在一個優雅的古寺廟里……有時我也會靜靜的看著住在那里的一個老頭修剪那個種滿了各種瓜果蔬菜、雜草野花的小花園,小花園里有哪些屬于他的花花草草,還有那個用竹竿架起的長長的葫蘆蔓,有屬于我的記憶……或者看著他,因做飯而升起的裊裊炊煙,越升越高,漸漸的消失在斜陽的藍天白云里……
這類似于寺廟的房屋,具體存在了多少年我說不清,也不清楚住過多少人,更不知道在此留過多少故事,只能任由思緒去幻想。我猜,是否也有一個善良美麗的女子,有著白衣飄飄的古典美,她曾在此住過……她也曾在月下得到過最真誠的海誓山盟,然而在此孤獨終老……
高中的歲月,我在那里待了三個黃昏的夏天,又暮色里待了三個下雪的冬天,那里是我的古時候。如今的夢里,我還在那些木頭上,安靜的坐著……
描寫寺廟的散文篇2:上廟
廟在中年人的眼里,是和尚騙錢的工具;廟在老人的眼里,是一座神圣的教堂;廟在我的眼里,是寬闊的田野。今天是初一,一大早,我便隨外婆上廟去。
上廟的人很多,可以用“一群一群”來形容,但幾乎都是老人,要想找到一個年輕人可以說是在大海里撈針。這時,我聯想到購物街。那里也是人山人海。男生穿著寬松的名牌套裝在街上溜達,順便尋找一下對象。女士很大膽,穿著時尚的靚裝在街上買東西。然后,我把目光轉向這些來上廟的,穿著“聳聳”(老土的意思哈,跟方塊學的)的老人,長長的吐了口氣。真的是鮮明的對比啊!
就這樣,我目睹著一張張滄桑發黃的面龐和幾張俊俏而白嫩的臉蛋跨進了大殿。隨即,幾座菩薩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突然覺得菩薩真可憐,被玻璃封鎖在里面,身上布了一層灰,而且這么熱的天,還要被電燈發出的光炙烤。更主要的是,那些貢給菩薩的水果幾乎發霉,而好的水果全被和尚吃了。可是菩薩仍然“為人民服務”,這種精神著實讓我佩服。但菩薩的可憐已完全被老人的認真和熱情所掩蓋。六個“神殿”上都有人,后面還有老人排隊。旁邊一個滿頭白發的和尚敲著鐘,中間還有一個功德箱。“楊言,快點拜!”外婆說道。也罷也罷,拜吧,順便幫我那幾個還沒有考試的朋友許個愿。我這樣想著就“撲通”一下跪下去。雙手合攏,開始祈禱:“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承蒙您的照顧,我已經如愿考上了附中。希望您再慈悲點,讓我那些朋友也考上理想的中學,謝謝了!”完了之后,又磕了三個頭。一殿過了,燒香了。“哇!香燭真旺啊!”我不由得驚嘆到。“楊言,你不是說你頭痛嗎?去摸摸旁邊那個獅子的頭!摸了就不痛了!”我走過去一摸,靠,摸了一手的灰!接著,我忍著怨氣,一步一步的走到二殿又走到三殿去還愿。因為外婆許了愿,而這愿又實現了——這個叫對菩薩的尊重!
真的,廟就像田野。老人們就像農民,然后在田野里種植了一個個希望,等到豐收的時候,十分高興!我想:老人們也只有在這里表現出對自己兒孫的愛吧。那些面龐,不是正適合出現在這里嗎?其實,我外婆也知道這是迷信,但她仍然相信佛,這種執著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啊?
我從小就跟隨外婆上廟,至到現在我才懂得了上廟。
描寫寺廟的散文篇3:泰山廟記
羑河之畔的鶴壁石林鎮黑塔村東南頭,有一座小廟,名曰泰山廟,沒有圍墻和院子,直立在路上,廟前就是鄉村小路,廟左右及后面是民居,為前后相接的兩個三間房室,石磚木結構,前室房頂為弧形,瓦是綠色的,后室頂是傳統的人字頂,瓦是灰色的,和平常的鄉間小廟相比,沒有特色且顯得寒酸。前室門柱下有重修廟碑,碑上說清光緒年間修廟原因、重新修廟過程及籌劃、主持人等。據傳泰山廟是在明嘉靖年間始建的。
遙想當年先祖從洪洞大槐樹遷移,在羑河之畔安頓下來后,面對的是羑河水經常泛濫、南山上為野狼占據的現實,經洪武、永樂至嘉靖年間數代人的篳路藍縷,先是開發塬上,繼之開發羑河沖積地,人們也從崖畔的窯洞里走出來,在窯洞前的平地上建瓦房圈大院,形成了村落。村民們的生活差別也大,富者高屋大院,貧者草屋敗院。
明嘉靖,就是海端所說的“嘉靖、嘉靖,家家干凈”的某年大旱,青黃不接之際,貧窮的人家已有斷飲外出乞討現象,村人因此找村里讀過書的以“善其身”稱的賢達,眾賢達們見之不忍,商議后與村里三老們及富者們聚會,云本是同根生,奈何如此?當有錢出錢,有米出米以救之。三老們說:此言極是。富者們相顧左右后云:當報縣上救之。三老們云:報之不及。如今官場油滑,批下來也只能得到米袋里滴落下來的米粒也,不如自求多福。賢達們云:且報縣上顯民意,再上達于君,多少可減稅。富者們云:窮者自當濟之以米,然貧者中有力者也應出力也。三老云:何處出力?富者們云:天旱已久,羑河水涸,掘井水亦不濟事,莊稼顯絕收之象,救之不及,惟待雨水到來及時搶種也。三老們云:彼時人已逃光,何人來搶種?所謂救人者,實乃救已也。富者中有人云:修龍王廟,或修祠堂。賢達中有人說:已辦祈雨儀式,信息在送龍王路上,龍王知我等之心之后還得待機等下雨窗口,因為風伯雷公電母能湊到一塊不容易;修祠堂乃一家之舉;不若修泰山廟,出錢、出米、出力者可用在一處,雨水一來,亦能及時搶種也。
泰山廟者,供奉道家之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為民眾祈福、求子、求財、保平安之神也。建議一出,眾人稱善,逐策劃及修之。捐錢捐物捐米者眾,貧者出力勞作,一日二餐有著落,可省一些糧食以濟家人,家人雖不得飽,然亦不用去乞討。泰山廟建造迅速,上梁立柱之日,老天爺忽下大雨,雨停后人們搶種莊稼,村人以為誠心感動上天也。為感諸神之德,村人在泰山廟建成之后,在眾鄉賢籌劃下,于泰山廟四周置義田,義田出租給無地之民,收入用于祭祀、助學、濟困、治病等,后數十年又陸續修水利防羑河水泛濫,修造東、西大寺、村門樓、黑玉塔等,一派鄉賢治理氣象。現代國家,在經濟困難之際,常采用加大公用設施建設的方式,以工代賑,增加就業者就業機會,公共設施亦得到修建。就實際操作來看,吾國鄉村早已運作矣,我國鄉村無數祠堂廟寺觀及水利設施大多就是這樣修建的。
文生上世紀七十年代讀書時,正值視傳統文化如糟粕而批判之異常歲月。真正接觸傳統文化已相當晚矣,且文生也愚,對傳統文化也只了解皮毛。《四書》中〈大學〉中的“三綱八條目”,予以為是傳統文化之重要精粹也。三綱乃明明德、作新民、止于止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分階段為: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三綱八條目雖當述而不作求其本意,然亦應作與時俱進的解釋。《大學》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經典,其中治國、平天下者,當以其時的國與天下之含義解之。時國指諸侯之國,天下當指周朝,意思是知識分子應協助王公貴族們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同時使王公貴族們尊敬、服從于周王,維護周王的權威。用現在的話說,治國、平天下就是治理好地方,服務于國家,維護國家統一。達者兼濟天下,當有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義;窮者獨善其身,當有齊家、治國之舉。然而無論達者與窮者,都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看過“描寫寺廟的散文”的人還看:
1.白落梅描寫寺廟的散文
2.關于禪意人生的散文
3.白落梅描寫中國寺廟的散文
4.描寫樓蘭的抒情散文作品
5.關于虔誠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