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鄉下的散文 描寫鄉村的散文
描寫鄉下的散文篇1:鄉下美景
鄉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一年四季他們的收獲可是不小的。
春天,人們開始在田里忙碌了起來,看:有的在鋤田,還有的在撒種,都希望在秋天里豐收……周圍的柳樹好像一個個婷婷玉玉的小姑娘矗立在那,柳條就好似一個姑娘的馬尾辮,在春風中吹過,多么飄逸。山坡上的樹、草都探出了頭,野花也開了一朵兩朵。
夏天,景色煥然一新,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蔥綠,稻田里的水色和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十分美麗。田野里、池塘里的小蝌蚪成群結隊的,單個的像逗號,豎著的兩個像碼號,六個連在一起的像省略號……多美呀!玩累了有西瓜,夏天的西瓜又大又甜,只要到瓜地里隨手一挑就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西瓜。
轉眼間就來到了豐收的季節-秋天。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碩果累累。農民們又來到了田野里,都忙著收割,雖然臉上掛著晶瑩的汗珠,可是看著豐收的農作物,信了樂呵呵的,把疲勞都刪除了。在果園里,蘋果樹上結著又大又甜、又紅又翠的紅富士,梨樹上結著黃澄澄的梨,又香又甜,咬一口在嘴里,甜在心里,棗樹上結著紅的似火棗子,香香甜甜好美呀!果農門咬一口在嘴里,就把一年的勞累都忘掉了。
冬天,是一個享受的季節,人們把農作物和水果拿到拿到市場上去賣了一個好價錢,就回到家里買一頭豬,殺了豬就把親戚朋友招到一起,在火爐旁邊熱熱鬧鬧的吃著火鍋。讓人忘記了冬天的寒冷!
只要你來到鄉村,農家人民一定會拿好酒好菜熱情地款待你。農家人民是多么熱情好客。農家風景和農家人民的熱情好客在我五彩繽紛的童年里久久不能忘懷!
描寫鄉下的散文篇2:鄉下的女人
生我養我的故鄉,曾是中華始祖——后土圣母的生息之所。因為彌足珍貴的土地,亦或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依戀心態使然,鄉親們再苦再窮也不愿離開村莊。
要說故鄉人辛苦,故鄉的女人們最辛苦。與漢子們相比,她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一肩挑著土地上各種繁重的勞動,一肩挑著舉家過日子、生兒育女、添丁加口。誰也說不清來自何種基因,或持久的環境支配,或化天地日月為春華秋實的責任,或視土地為性命的使然,她們自小就對家的概念有著特別的理解和依戀。她們是否幸福,是否有公民選舉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嫁給了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家”才是她們依托大半生的靈魂。
她們年少時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見了陌生人就臉紅、害羞,待人接物尤為賢淑。想起她們出嫁時,在嗩吶聲的歡快之中迎進夫家,也曾靦腆的如同含羞草。可是,沒等大門邊上貼的大紅對聯褪色,深厚的黃土地便吸走了那些羞怯和靦腆,她們就成了十足的鄉下婆娘們——敢大膽地張開嘴巴放開嗓門兒無所顧及地大笑;敢大大咧咧地罵你三代祖先;敢繪聲繪色地傳播消息、惟妙惟肖地評張論李;敢大膽操作一部野辣辣的語言機器剝得男人體無完膚;敢坐在巷頭,一邊袒胸裸乳給孩子喂奶,一邊和男人們若無其事地談天說地,嘰嘰喳喳沒完沒了……
鄉村的女人們心疼自己的漢子,干男人的活似乎是家常便飯,她們敢同男人比賽揚鋤頭的高度、扶犁的雄姿,開上三輪車給地里送糞、給果樹打藥,成群結伙去外村給別人家套果袋、下果子,到黃河灘里侍弄棉花,挖蘆筍……忙碌占據了她們的全部時間。天還沒大亮,她們就下地了,直到中午或傍晚才帶著一身的汗水風塵仆仆而歸。一回到家就忙著做飯,喂豬、喂雞。當細如麥芒的雨絲夾著霧靄積成鋪天蓋地的幔時,她們比平常更忙碌,無論再苦再累,縫補衣服,照料老人、孩子,更是她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她們不管日子過得怎樣不盡人意,但只要有土地在,就很少有失落感。她們是辛苦的,可是她們總是微笑的,仿佛只要有風雨,有一年四季在,就沒有做不好的事情。她們以地為線,可以紡愛的思念;以土為弦,可以彈歌的悠揚;以癡情為水,可以滋潤干涸的村落。她們普通而亙古,粗獷而深沉,梳理著生活的甘苦,維系著同腳下土地刻骨銘心的默契。
鄉村的女人們也有的跟自己的男人走進城里,但與或多或少帶點嬌柔做作的城里女子相比,她們品行不管好或較差,看起來都顯得很安詳自然。她們丟不下鄉村的每一寸泥土,每一根草,每一絲風,住了一段時間就急著趕回鄉下。環境和命運就像一根長長的繩子,把她們串起來,一如農舍屋檐下串串經秋的紅辣椒,艷麗扎眼。更如遍山的杜鵑,紅如火,燦若霞。她們為農村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有了他們的存在,使得大自然更多了一分靈氣;有了她們的存在,人們才有機會去領略一下農家自然的風采。
幾十年過去了,每當我站在城里的高樓上,站在城市溫柔的情愛里,總會仰頭望那悠悠的白云,向往故鄉的女人們,猶如向往一幅豪放磅礴的畫卷,一首詠唱幾千年也唱不夠的深沉的古老的歌謠……
描寫鄉下的散文篇3:鄉下的男人
男人是鄉下人家的頂梁柱,是一家的衣食父母。老家人把“丈夫”叫“外前人”,因為受農耕文化的影響至深,鄉下人更看重家庭的穩定與日子的安穩,男人自然成了家庭最重要的角色。 打小小年紀起,上學之余,得早早地跟在父母身后在黃土地上干活,或割草、拾麥穗、挖藥材,或在家里搬磚抹灰,忙碌的身影在家里家外不時閃現。鄉下男人從小就要學會“理事”,理事就是學會操持家務的各種本領,地里農活樣樣能拿得起放得下。如今,好男人的標準雖然有了時代的變遷,但當好“頂梁柱”這一點卻一脈相承。
鄉下男人,自動自發地擔起家庭的責任,他們懂得嘴穩身穩處處要穩。他們比別人更懂得人生哲學,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愛家人甚至超過自己的生命,家人永遠是第一位的。對老人,是家有老千般好;對妻子,則是家有勤儉妻,不愁飯和衣。因而鄉村的分工常常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是個耙耙,女人是個匣匣”,意思是男人會掙、女人會管。
鄉下男人每天天未明即起,忙至夜深夜還顧不上歇息,風風雨雨的忙碌讓他們看上去有點疲倦,依然深沉凝重的雙眸洋溢著明亮嚴厲的光輝,解決了家庭的困難,撫平了兒女們的失落與挫折。鄉下男人過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艱辛,沒有過多地關注其生死貴賤,生則生矣,死便死罷,即使一萬個不甘心卻只得認命。往往操勞一輩子,辛苦猶可忍受,最不堪的是沉重的孤獨與無助。但無論多苦多累,他們的生活里總是有個念想,總是有個期盼。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地過日子,只要發葬了老人,兒成女就便心滿意足了,就覺得很值得了。
他們熱情、誠實、善良和勇敢。人活在世上,總有個災呀難的,哪家有災難,他們總是第一個出現,并傾其所有相幫。路見不平,他們總能拔刀相助,伸張正義,主持公道,說一不二。他們真誠待人,但一旦發現被哄騙、欺辱,則以死相拼,誓死捍衛自己做人的尊嚴。
然而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不高,尤其是生活上沒有太高的奢望。穿戴并不講究,只是好吃煙喝酒。好吃煙也是環境使然,勞累一天,吃點帶刺激的食物、喝點酒、抽袋煙就算是最好的休息了。但他們又過得快活,即使是再大的難處也不把憂愁掛在臉上。逢上高興事,找幾個對勁的喝酒劃拳,狠狠醉上一回,這時他們的女人則是又愛又恨,一邊叨叨著一邊給他們醒酒、洗贓物。在地里累了,他們就吼幾句亂彈,渾厚而雄勁。
當經濟大潮涌入鄉下的時候,鄉下男人又是不甘落后的,他們要么從黃土地上掙脫出來,走南闖北開工廠、辦企業,或是務弄果園、種經濟作物,要么從地里抽身出來成了勞務大軍中的一員。奔走在都市里,他們又成了泥瓦匠、鞋匠、廚師、搬運工、技術工人等,盡管那些城里人看不起他們,但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尊嚴,有他們自己的樂趣、快樂和夢想。他們從社會的最底層干起,什么樣的苦都能吃,什么樣的罪都能受。
這就是鄉下的男人。他們純樸厚道、愛憎分明,少以言辭、多以行動,喜歡沉靜、善于思考,崇尚的是智慧、實干,鄙夷的是油滑、務虛。他們抬起頭走路,挺起胸堂做人,直起腰桿擔當。無論是在土地上收獲,還是在外面打拼,每次都把收獲、希望、歡樂和笑聲帶回家。
縱其一生,鄉下的男人勤勞樸實、勇敢善良、從容忍讓,詮釋著一種平凡與偉大,一如春天田野里的果樹、莊稼,也曾有過美麗有過鮮艷,孕育過平凡而又充實的果實,靜默而又美好。
在歲月的流逝中,已然白發蒼蒼、步履蹣跚的鄉下男人,仍然在為兒孫操勞,依然下地勞作,或幫兒孫帶小孩,而神情總是那么從容淡定。農忙時節,他們在黃土地上耕耘,冬陽熠熠,他們坐椅曬于北墻墻下,二目似瞑,哪管世間風云變幻,只是讓時光似吹拂的風悄然飄過。有的實在做不動了,便日日坐在自家門口,靜靜地張望著門前人來人往的巷道,神情迷離溫和,是在閉目養神,沉浸在一個人的寂寞里,還是已然沉入往事的緬懷之中?偶爾有亮光自臉上一閃而過,隨即又陷入漠然與淡定。
看過“描寫鄉下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農村風景的散文
2.感受鄉村散文
3.描寫鄉村夜晚的散文
4.關于農村的散文
5.關于鄉村的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