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秋節的散文 描繪中秋節的文章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篇1:中秋賞月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或許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篇2:月圓中秋
中秋,那一輪清朗的明月,從古到今,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她千年守候著人間萬戶,溫暖著游子思婦,撫慰那燭光下慈母的織補。她沐浴古人,光華來者,她揮灑淡雅的水墨,將明凈無塵的靈韻饋贈人間。她的月光流淌過江南的水鄉,跋涉過塞北的煙塵,留下了美好和思念。正如古人所說: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中秋月圓,是一卷清新秀美的寫意,是一箋醇潔無瑕的詩銘。
月圓中秋,佳節思親。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此時常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此刻,拾起一片紅葉夢清蓮,低吟童謠佇立水車前,晨鐘暮鼓不到耳,桂花飄香眺望故人來。揮灑皎潔清輝撥弄琴弦,濃濃鄉愁望月懷遠。今夜,明月裝飾了誰的窗,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人,將走進誰的夢鄉?嘔,月光,你是失望人兒的乳娘!似水流年喜相逢,一壺濁酒盡余歡,長亭外古道邊,青山依舊在,今宵別夢月又圓。嘔,哪是誰,慣看秋月春風,乘一葉小舟,在明月如水的中秋,書寫俊逸風流的詩章?
月明中秋,讓多少合家團圓的親人在月光下依偎取暖,品嘗著新鮮的葡萄和月餅,花好月圓共賞秋色。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哦,良宵美景怎能虛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月明無需西窗燭,耳鬢廝磨夜雨時。人生自古有情癡,悲歡離合吆亦關風和月。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月華中秋,碧空如水。雖說此時是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暖時,但人們還是不忘月宮中哪仙凡繾綣,永不不老去的傳說——嫦娥奔月。
射落九個太陽,救人們于火海之中的后羿,被王母娘娘賜予一粒仙丹,只能一人成仙,后羿眷戀嬌妻嫦娥,沒有獨吃。小人蓬蒙待后羿不在家時,提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無奈吞下仙丹,變成了仙女,飛上了天空。嫦娥不忍離開后羿,就選離大地最近的月亮居住。后羿悲憤欲絕,跟著月亮跑來跑去,跑著跑著,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里晃來晃去,似乎也在對他哭泣。后羿為了表達他那份相思,在月圓時,設香案,擺上嫦娥最愛吃的瓜果,獨自斟酒對月長嘆,訴說離別之苦。這便是,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中秋節的由來。
古今的人們對于月亮,總是情有獨鐘。每逢中秋,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輪圓月。看那圓圓的月亮,似乎滿載著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也懷揣著遠隔千里的離愁別緒。如鼓滿了詩情畫意的帆,遨游在廣袤、幽藍的中秋夜空。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于中秋的故鄉或有著自己牽念的遠方。隔著遙遠的時空相互對月傾訴。中秋夜,人們仰望圓圓的月亮,品著圓圓的月餅,連那思念的情懷也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寄托著人們多少美滿生活的夢想。
月朗中秋,清風明月無價之寶。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中國雅士的審美情趣多受佛道影響,崇尚高雅、清淡、閑適的意境。儒道兩家是中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達則尊孔孟,積極入世,講究修、齊、治、平;否則重老莊、消極出世,轉向自然,寄情山水,吟水弄月者為高人雅士。歐陽修慨嘆“清風明月本無價”,黃庭堅吟出“清風明月無人管”,陸游則說“清風明月皆我客”。蘇軾寫到“與誰同坐,明月清風與我”。在他們眼里,清風明月出于自然,無價可估,無人干預,是最可親近信賴的朋友。
月迷中秋,永恒的團圓。一輪明月,牽著一個鄉愁,一個思念,一份難舍的情緣。年年過中秋,歲歲奔團圓。對于漢民族來說,再也沒有舉家團圓更能體現中秋佳節的內涵了。我贊美中秋那一輪分外皎潔的圓月,我感恩一家人團聚在如水的月光下,手把一盞清茶,分享一塊月餅,說著家常話。中秋是親情大團圓的文化,一輪圓月正好代表了圓滿,能團圓的,自然是花好月圓的那一份真情與快樂。如果把太陽比作上天之父,月亮則是大地之母,他們孕育的人類在宇宙的蒼穹下幸福永恒……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篇3:又一年中秋
今天又在單位度過這漫長的24小時,每當這個時候都會來到散文吧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恰巧又逢中秋佳節,情緒就更多了!
中秋,團圓的季節。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還有我們渴望團圓的心情,都是那么的相似!記得小時候每次快到中秋的時候都盼望著吃月餅,那時的月餅品種很單一,但吃起來味道很不一樣,也許那就是親情的味道吧!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甜甜的月餅,看著圓圓的月亮,真是一種幸福。我們常說:“我們的生命歷程融進了親情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組旋律,每一句叮嚀,每一聲歡笑,每一個眼神,每一步足印…….”可見親情在人的一生中有多重要。
在外求學、工作之后就很少和父母一起過中秋了,不知道忙碌的父母每年還記不記得給自己買塊兒月餅吃。“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念父母、想念故鄉的親人、故鄉的云、故鄉的月、還有那清清的小河、河邊的鴨子……習慣抬頭望,即使沒有風景,沒有鳥痕,我都愿意抬頭望。因為我相信,故鄉的人、故鄉的云、故鄉的明月……都知道我在想念他們。
鄉音,鄉情,亙久不會改變。兒時踩過的鄉間小路如今早就變成了寬闊的水泥馬路,童年的記憶仍歷歷在目,父母辛苦勞作的身影還是那樣清晰如昨。在清爽的秋風中,合眸凝神,初為人母的我才漸漸體會到作為父母的辛勞,才理解到作為父母所肩負的責任,才明白作為父母的無私奉獻……
我知道,家永遠是一個溫馨的港灣,不論我走得多遠,那里有生我養我的父母,還有我的牽掛。圓月啊,請你幫我看看遠在家鄉的父母好嗎?他們是不是變得蒼老了,是不是兩鬢霜白了?身體是不是康健?如果能看到,就請你給我捎一句話吧,我想說:“爸爸媽媽,女兒想你們了!”
看過“描寫中秋節的散文”的人還看:
1.描寫中秋節的散文
2.寫中秋的文章
3.描寫中秋月亮的散文
4.有關寫中秋的散文精選
5.中秋節抒情散文 關于中秋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