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房子有關的散文
與房子有關的散文篇一:建造自己的房子
木匠驚呆了。如果他知道他是在為自己建房子,他一定會用最優質的材料、最高明的技術,然而現在呢,卻建成了“豆腐渣工程”!可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這個木匠。每天,我們砌一塊磚,釘一塊木板,壘一面墻,最后發現,我們居然不得不居住在自己建成的房子里。可這時一切都已注定,我們已經無法回頭了。這就是人生,充滿了遺憾和嘲弄。
再也沒有比“我只是為別人在工作”這種觀念更傷害我們自己的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及早認識到,我們是自己命運的播種者。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會在將來深深地影響到自己的命運。種瓜得瓜,得豆得豆,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獲。
認識到我們是在為自己工作,意味著自我負責和自我激勵。一個人只有能夠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激勵自己進步,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如果我們甚至不愿意對自己負責任,不愿意自己督促自己,那將不會再有力量能使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站住腳跟了。有些人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整天混日子。他們的心思沒有放在工作上,只有在老板面前才會裝裝樣子。有些人看上去忙忙碌碌,可是并不是真正地用心,只是用這種忙碌的假象欺騙自己。有些人見了責任就躲,不肯多做一點事。有些人無法面對挑戰,自己給自己設限,認為自己這也做不了,那也做不了,稍有些難度的工作就先打退堂鼓了。
沒有付出,當然不會有回報,即使你的環境、你的工作、你的老板、你的同事有再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你也應該知道,你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你自己,而不是為了他們。這是我們自己的工作,我們自己的人生,一切的惡習,最后受傷害的只能是我們自己。你能傷害到別人嗎?不能!你不努力,你的老板可能受損失,但是你失去的更多!你失去了一個充實美好的人生。
我們時刻都在建造自己的房子,好歹都是你的。如果明白這一點,命運也就握在了自己手中。
與房子有關的散文篇二:房子
記得小時候我們最初住的房子是一個和四個大家庭合住的“凹”字形的大屋,我們家四代同堂住在“凹”字的底部,父母帶著我和弟弟住三間,包括廚房和廳(鄉下叫堂屋)。那種房屋的結構是將一面的出口設在“凹”字的底部的,我們的堂屋和廚房正好是我們那個大屋的通道,因此我們的堂屋和廚房在白天一般是不落鎖的。只有那間長方形的臥室才是我們真正的獨立空間。在那間房子里,東邊靠墻是父母的大床,靠北的墻邊是一個小床,在臥室里形成一個丁字。那小床一般是弟弟睡的,每到晚上我要穿過我們家的廚房和堂屋去和小姑睡。
在不懂事的童年里,我們是從不知道為房子的狹小而憂慮的,而且周邊的同學和朋友大都和我們差不多,相反的偶爾聽父母說要在別處找塊地基蓋房子會覺得很遺憾,怕那時會失去很多大屋里才有的樂趣。在大屋里,總有一兩個老人不用出去勞動的,因此白天里,大屋里的很多房子都不落鎖(其實現在想起來,在那里也沒什么怕被偷的),不用上學的日子大屋里的孩子就有無窮的樂趣。捉迷藏是我們最樂而不疲的游戲,經常是從一個家的窗戶爬進了另一個家的房子,還有王家奶奶的衣柜,彭家太婆的柴草垛子全是我們最好藏處。而且大屋里還有一種大食堂的感覺,一般來說沒有哪家會關起門來有獨自享受任何一種美食,大屋里的孩子好象就是大家的孩子,在吃上是沒有姓氏的。
不過也有我們對那房子生出些許怨言的時候,那是因上廁所引起的。我們的廁所當然是以前農村的旱廁,一般是由兩塊木板和一個大陶缸做成的,就在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幾乎不能稱之為房子的房子里,一般只有一個勉強可以擋一下的絕對沒有鎖的門。做得好的呢,那兩塊木板會比較寬,比較結實,人踩在上面不會有掉下去的擔心。也有很隨便的人家,兩塊窄窄的木板,天長日久那板子自然是臟臟的,只要有一點液態的東西沾在上面,那就是滑滑的,人站在上面要時刻小心,在我們大屋里常有不小心的孩子掉進糞坑的,那在以后的幾天里都是我們笑話的對象。應該是考慮鼻子感受的原因,我們的廁所總和我們住的房子有一定的距離,每到冬天,我們對廁所的怨言就會更大。那時沒有暖冬現象,每到冬天都很冷,沒有很多農活要干,大屋里的大人們就在某一家房子里用一些大樹根燒上一堆旺旺的火,大家在一起閑聊,偶爾會有某人不知道從哪弄來些玉米什么的,在火里爆著吃,整個房子里暖融融的,我們孩子會為那些爆的米花,圍火而座,聽一些其實根本不感興趣的大人們的笑話。這時我們都會特別討厭上廁所,走到冷冰冰的戶外,繞一個大圈,去到那間四處漏風的廁所,站在讓雨雪浸得濕濕的那兩塊滑滑的木板上方便。我們孩子里也會有一兩個較小的孩子就在戶外解決,還有一兩次有個別人因弊得太久,來不及走到廁所就尿到褲子里的,當他別別扭扭走到屋里時,大人就會知道發生了什么,沒有哪家父母會生氣打罵孩子的,只是會有鄰居家的大人拿他笑話很多天。
那時我常和父親去在城里工作的伯父家,他們住在單位的宿舍里,房子大概有三、四十個平方吧,廁所則是一個樓梯里的四家共用的,就在他們房子的走廊里,那間小房子一般掛一個鎖,他們每家有一片鑰匙,人進去后,再從里面反鎖,上過廁所后用水一沖,什么臟東西也看不見了。每到伯父家,我都會多上兩次廁所,也常讓父親說我多事,其實他根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羨慕堂哥、堂姐,可以在那間獨立的小房子里洗淋浴。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改革開放了,父母種西瓜、燒紅磚,后來還和人合伙開了個食品廠,沒兩年,我們就在自家的自留地里蓋了一幢兩層的樓房。我和弟弟一人有了一間二十來平方的房間,伯父去鄉下反而羨慕起我們的大房子了。但是堂哥、堂姐還是一樣的不屑,因為鄉下蚊蟲多,最主要的是我們的廁所一樣的沒有太大的改變。那時樓房是蓋起來了,但是沒有自來水,我們的廁所仍是我們的樓房旁邊一個小房子,而且還是從老房子那里搬來的那個大糞缸,只是父親把那兩塊木板換成了兩塊水泥預制板。除了春天,堂哥會在和我們一起蹲在那里掏墻洞里的蜜蜂時沒有什么不快樂的表情外,堂姐總是捏著鼻子,一臉的難受快快的進去,快快的出來,也因此他們極不愿意住在鄉下。每當我們用盡各種討好的方法仍留不住堂哥、堂姐時,我們就會意識到鄉下和城里的區別仍是那么大,我們心中便會在快樂之后又油然而生出一些悵然和對他們城里的向往。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父親在我們自家院子里打了一口搖泵井,后來又在屋頂修了個蓄水池,井里裝上了抽水機,接上管道,廚房和城里的廚房一樣打開水龍頭就可以洗菜了,而廁所也進到了里間,改成了和城里一樣的沖水的了。直到這時,我們的房大廳寬敞,衛生設施也跟了上來,我們才不再羨慕堂哥、堂姐了。
現在我因工作住進了單位所分的福利房里,有了女兒,我也常帶小女回娘家,但是每到夏天,小女一樣的不喜歡在外婆家留宿,因為那里有她討厭的蚊蠅。大凡夏天,小女只要在那里留宿,第二天她的身上總會出現一兩個小紅包,不是蚊子咬的,就是樹上的什么小蟲子叮的。上個星期又帶小女回去了住了一個晚上,早起時,女兒一邊難受的撓著小腿上的小紅包,一邊對她外婆說:“外婆你們什么時候也住到城里去就好了。”母親很是高興的對小女說:“再過兩年,外婆家就會讓你喜歡了,我們這里呀,要建小高層的安置房了,到時為你留一套房子,好吧!”
這是真的,現在母親她們村的開發方案已經基本醞釀出來了,她們的安置小區擬建成15—18層的小高層,人均分配面積80平方,到那時讓城里人去眼紅去吧!
與房子有關的散文篇三:說房子
一個老人,到大城市里去看她在那里打工的兒子,回家后,鄰居們問她在城里看了什么,她說:房子,到處都是房子,城里房子真漂亮,樓太高,站在樓下往上看,看的我頭直暈,這就是她在城里的感受。在她眼里,城市好像就是房子組成的集合體。房子,這個人類的窩巢,一家人溫暖的小天地。本是家庭享受天倫之樂的小圈子,家庭生活的依托,人類賴以生存的溫馨家園,人類幸福生活的港灣。而今華麗的轉身,成了財富的象征,成了人人追風逐利的對象。炒房族說:長吧,長的越快越多越好,是你給了我財富和金錢,炒房比販毒來的還快,手有幾套房,可租又可售,生意做的活,金錢流進來,吃穿住用不用愁。
有房族說,不管貴或便宜,我已有了房,手里有房,心里不慌,房價長了房子還能升值,何樂而不為。
無房族說:跌吧,跌的越多越好,只有房價跌下來了將來才能買的起房子,期盼房價跌下來。
地方官說,地方要發展,賣房最為先,你為財政貢獻力量,為我的政績錦上添花,給我地的GDP帶來了輝煌。不賣土地造房子,一沒有企業,二沒有礦產,靠什么發展。
地產商說:有了你才有了我的今天,蓋房不全是為了解決住房,為了企業的發展,為了登上富豪榜。誰為窮人造屋,我為富人建房,窮人就應該買不起房。
丈母娘說:沒有房子,想和我女兒結婚,沒門。因此,房子也成了部分青年人戀愛婚姻的攔路虎,房子成了年輕人走進婚姻殿堂的敲門磚。
土地說,因為有你我才這么值錢,有了你我的身價瞬間成倍增長,靠種莊稼,我一年能出產多少錢。
富人說,因為有你,我的財富才不斷的翻番,有了你我才有了炫富的資本,有了你我更有了美好的明天。
窮人說,因為你,幾代人為你流血流汗。因為你,整的我越來越窮,吃不敢吃穿不敢穿,每月還得為你還貸款。
當房子成為商品。房子就失去了溫柔的一面,缺乏了應有的溫馨,冰冷的土地結成窗花,面孔變得猙獰,鋼筋水泥壘成的冰山,把人壓在山下,割刺著人心,凝固了人們的心靈,禁錮著人的精神,使得幸福的指數在降低。
當房子成為商品,高墻割裂了親情,扭曲了人性,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隔離了人間真情。買賣和交易,親情變了味,使親人反目成仇,使夫妻分道揚鑣,使家庭四分五裂(一些人為了拆遷補償,老頭老太太也去辦離婚),使熟人變得陌生,使朋友成為路人,父母子女的真愛為房子變異,投機和投資,逐利與避害,成為人性戰爭的禍根。
當房子成為商品,房地產成了部分官員腐敗的滋生地,房子就像社會中的一副牌,各行各業的人都參與進來賭一把,房子又像一面鏡子,房子折射出部分人和社會上的一些丑惡現象,成了陽光下的罪惡,多少英雄好漢,為之汗顏,多少官家和商人,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不少人成為了它的奴隸。看看這些年那些被拉下馬的官員,沒有那個人名下只有一套房?大都是多套,我看過報道。有一個城市里的城建部門的科長之類,他倒下的時候,名下有十七套房,房子成為貪官們納斂財財的主要手段之一。
當房子成為商品,有的開發商為了減少人工、成本、材料,節約時間,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或設計的缺陷,造成了樓倒到、樓歪歪,樓斜斜、樓裂裂,這種不負責任的開發商也層出不窮。
當房子成為商品,也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創收的源泉,土地成了替罪羊,任人宰割和出賣,賣地建房,城里建農村建,大干快上都建房,城接城、鄉挨鄉、房連房,這開發、那立項,這新區、那新城,你追我趕都跟上。一級一級的擴張,一級一級的膨脹。成了GDP的寵兒。成了地方政府官員政績的代名詞。四百個別墅,千畝良田,只有土地在遭殃。也就變得令人不可思議。
當房子成為商品,成了地產商和富人的金庫。造富的房子成了富了我一個,窮了數萬人縮影,以多數人的代價,換取少數人的富有。有些富人,除了房子還有什么,如果不是占盡先機,不是房子為他們造福,也是同多數人一樣,中國的富豪榜,有多少不是涉足房地產行業的。買賣房子,是一些人比富、斗富、炫富的資本和怪圈。我用5、7億買別墅,喜洋洋,過上了貴人的生活,譽為富人的天堂。
當房子成為商品,房子成了一部分企業競相追逐,房地產成了造富的機器和企業的支柱、逐利的手段和工具。一些和房地產不沾邊的企業,看到房地產強大的利潤空間,也都涉足地產行業,跨進來競相競爭。
當房子成為商品,成了廣告商,華麗的、吹噓的條件基礎。這個房地產商的吹鼓手,把房子說的天花亂墜。如入云端,大勢宣揚,什么皇宮,什么宮廷,貴族的象征,帝王的享受,什么奢華就說什么,什么好聽就講什么,意思就說房子就是財富名譽地位的象征,
當房子成為商品,房子成了有些大學教授,教學的命題和設想,房地產成了理想行業,教授授人以漁的目的。吹噓要讓他的學生們十年以后,個個都成為千萬富翁。當房子成為商品,高高房價,成了窮人的牢房。年輕的夫妻們,為它脫掉了一層又一層皮,幾代人為了房子,辛勤打拼。如果按照普通城市的居民們,他們在那個城市里的現有工資的正常收入,要在他們居住的城市里買房,就現在的房價和收入,不吃不喝不用一百年也積攢不夠一百平米普通商品房的房錢。房子綁架了相當一部分人,透支了他們的未來,成了不少市民的精神枷鎖,用百年的工資買套房,一生走不出的困境,用畢生的精力、辛辛苦苦一輩子積蓄去償還債務、房貸,不少人得為它終生奮斗。如果沒有拆遷換房、沒有經濟適用房、沒有銀行貸款,不少人只有望房興嘆。
當房子成為商品,前幾年飛漲的房價,就像人們徒步追趕火車,無論如何也趕不上。我有兩個同學,本想在他們打工的城市買套小房子,結果看看要積攢夠首付的資金了,一看房價又長上去了,價格又翻了番,看到如今高高的房價,可望不可及,也就打消了在那里買房的念頭。如今有的城市那高達三十多萬一個平方的房價,幾乎是一百個貧困兒童三年的糧錢。房子好像全部是用金錢搭起來的,動軋幾萬一平米,百個平方幾百萬,高的數十萬一個平方,一套房數億元,相當于西部一個縣貧困縣一年的財政收入。
全民談房子,就像菜市場談菜價一樣。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也成了一批影視劇現實題材,《蝸居》、《房奴》、《房子房奴》等等,談起房子,大家似乎都有數不清的酸甜苦辣要向人們傾訴。其實房子就是房子,就是人們的一個窩,或大或小,或新或破,或賣或租并不重要,親人才是真正的家園,沒有親情沒有愛,再好的房子都只是一個空殼,親人之間彼此才是對方心靈中的那個房子。
房子本身是不動產,你蓋到那里就在那里,你蓋到美國不可能把他再搬到中國來。至于它的價格價值,只有把它賣出交易時才能體現出來,比如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你說它值一百萬、一千萬、甚至一個億,那都是虛的,如果你一生都住在那里不動,再高的價格你也體會不到帶給你的利潤。房子不動,動起來要命,這可是你的又不是你的,如果遇到戰爭、一個炮彈下來成了一堆廢墟。如遇到強大的自然災害,如大地震等也就瞬間化為烏有。就像你花幾十萬買個玉鐲或花幾個億買個花瓶,掉地下摔碎了也就什么就沒了。房子它就是一個固定的物體,人生在世時在里面生活休息睡覺,死了你也帶不走。就像有個老師給學生們畫他設計的自己百年后的房子,同學們一看是個方方的小盒——骨灰盒。在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游牧民的房子就是一個帳篷,人死后實行天葬,喂了鷹、鴉等鳥類,什么也沒留下,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如此。
然而房子越建越大,住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就是房子蓋得越大,填進去無用的東西越多,不然的話,進到屋里看到空蕩蕩的總是不太舒服吧,外表設計的越來越美,房子越建越好,好的只剩下外表,實用的還是老樣子,無論你朝南朝北,還是向東向西,你把一套房子蓋成一萬個平方,室內還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你就是把室內打造成過去帝王的宮殿,你也不可能一輩子,每天24小時都窩在那里欣賞你的杰作,真的這樣下去,沒病也變成了真正的病人了。我到北方一個縣城里去看一個朋友,他們蓋的是縣城的臨街房,從外面看是很大的四合院,房子也很高,青磚青瓦,過道大門的門頭上雕龍畫鳳,有的是紫氣東來等一些石雕大字,看起來很是漂亮壯觀,可是你進到屋里一看,則是另外一回事,屋里空蕩蕩的,冬天不暖和,夏天也不涼爽。風吹前墻到后墻,也不分隔開來,幾十平方的一間的堂屋,就放一張床,我問其他家里是什么樣子,他說大都差不多,不重內容重形式,不重實質重現象,就是為了裝門面。他說如果門面蓋得不好,不然別人會說你,看不起你的,缺乏內在的實用價值,真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死要面子,何苦呢。
房子本身人們家庭休息睡覺的地方,房子要多大,一個人睡下,就占那么一點空間,其實一套房子只要臥室、廚房、客廳、洗漱間、書房儲藏室等設施齊全就足夠了,如果把這些元素都改變了,那就不是住房了。就像我的一個戰友,回到老家,一家三口人,在農村蓋了十幾間房子,結果用的就那么兩三間,剩余的在那里堆柴火,有兩間在那里養雞、豬,多數房間里門也沒有,燈也沒安,我問怎么燈也不安,他說,屋里不住人,安燈還費電,結果那些屋里除了灰塵還是灰塵,你說蓋這么多房子費財浪費人力物力,有何意義。
房子越建越多,怎么越來越跟不上需求呢,有些人要炒(多多益善)、有些人要換(以小換大、以舊換新、)、有些人要買(剛需、從這個城到那個城定居)、有些人要貪(貪是貪得無厭、貪欲往往填不滿的洞),所以如果不加控制,房子建的再多也不夠需求,國家出臺限購令是最明智之舉。房子是民生,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是人民生存生活的重要保障,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保證房地產的健康、穩定、發展,是固本強國的重要一環,如果把GDP拴在房子上,房地產發展不正常,GDP也會波及或拖累。
蓋房子是需要土地來做貢獻的,無節制的建房,大量吞噬著土地,就像我老家那里,我的一些緊挨縣城的朋友,已經沒地可種了。我老家20年前,人均三畝半地,如今剩下一畝三,架橋修路交通占、興修水利、治理河道,工廠企業用地,人口擴張,活人建房,死人修墓。活人掙,死人占,人口比解放初期已經翻了幾番,如此下去,五十年、一百年,可耕地面積越來越少,有限的土地都變成了鋼筋混泥土高墻,人們的衣食靠天上掉下來。就像以前有幅漫畫,在一望無際的土地上,所有的樹都伐完了,鳥兒沒有做窩的地方。只好站在樹樁上,哪里還有它們的家園。
房子是什么?房和屋過去是連在一起,屋大房小,房過去單指房間(東廂房、西廂房、耳房等),現在統稱房子了。它是由墻、頂、門、窗等要件構成的,供人居住或作其他用處的建筑物(如宮、殿、亭、廟、庵、寺院等),是由人們居住而演變的,歷史上,我國現存的古建筑,每個不同的歷史時代都有不同的發展變化。福建的碉樓、祁縣的大院、江南水鄉的各類園、院等,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和特點。少數民族地區更有其民族特色,不同的地方,民居格式也不盡相同。到江南看園林,這些前人留下來的園子,什么留園、豫園、沈家花園、張家府、李家寨之類。這些大戶人家,人去樓空,物是人非,讓人流連忘返、贊嘆不絕。現在有些人也想象古人那樣,建什么海上皇宮、什么皇家別墅、什么私人園林,孰不知時代不同了嗎,過去人少富人少,土地多;現在是人多富人也多,可土地在減少,如果富人都去大興土木的建造府邸,把土地分完也不夠建,好的風景土地,都把它建成了別墅、墓地。土地這個不能再生的資源不斷減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才是長遠之益。
房子目前主要分為主體式別墅型房屋與按層式公寓。分為產權房、使用權房(公房)、商品房、經濟適用房、集資房、安居房、房改房等。商品房是指具有經營資格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包括外資投資企業)開發經營的住宅,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在住房制度體制上實行的是供給制,80年代以后才出現的,其價格由成本,稅金、利潤、代收費用以及地段、層次、朝向、質量、材料差價等組成。房屋的面積由臥室、客廳、起居室、廚房、衛生間、室內走道、樓梯壁櫥、陽臺、地下室、夾層、閣樓等部分組成。現在一些房子定的的價格背離了實際東西,甚至哄抬價錢,擴大利潤空間,使之房價扶搖直上。
蓋房子(房地產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住人的,古今中外,蓋房子是為了進一步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房子不住人只是擺設。全民炒房就失去了房地產發展本意和前提,偏離房地產健康發展的了軌道。何必為房子發愁,相信政府大力房子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房地產的發展目標是安得廣廈千萬間,讓大批的寒士俱歡顏,讓居者有其屋。
看了與房子有關的散文還看:
1.關于房子的抒情散文
2.關于建造房子散文
3.有關房子的狀物抒情散文
4.有關書房的經典散文
5.描寫老房子的優秀散文推薦
6.關于收拾房間的散文
7.關于書香的精美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