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應天上有全詩
此曲只應天上有出自《贈花卿》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約作于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相傳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覽寫下這首詩。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此曲只應天上有的全詩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此曲只應天上有全詩:
《贈花卿》
作者:杜甫【唐代】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此曲只應天上有全詩注釋:
⑴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亂。卿,當時對地位、年輩較低的人一種客氣的稱呼。
⑵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里泛指音樂。紛紛:繁多而雜亂,形容樂曲的輕柔悠揚。
⑶天上:雙關語,虛指天宮,實指皇宮。
⑷幾回聞:本意是聽到幾回。文中的意思是說人間很少聽到。
此曲只應天上有全詩意思:
錦官城里的音樂聲輕柔悠揚,一半隨著江風飄去,一半飄入了云端。
這樣的樂曲只應該天上有,人間里哪能聽見幾回?
此曲只應天上有全詩鑒賞:
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贊美樂曲,并無弦外之音;有人則認為它表面上看是在贊美樂曲,實際上卻含諷刺,勸誡的意味。
說是語含諷刺,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并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贊美詩。“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的,這里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半入江風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樣的寫法: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蕩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云間。這兩句詩,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云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給全詩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樂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贊譽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天上”,實際上指天子所居皇宮;“人間”,指皇宮之外。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說樂曲屬于“天上”,且加“只應”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天上有”,那么,“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于是,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出來了。
宋人張天覺曾論詩文的諷刺說:“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詩人玉屑》卷九引)杜甫這首詩柔中有剛,綿里藏針,寓諷于諛,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處。
楊慎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升庵詩話》)
沈德潛說:“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于天上。”(《說詩晬語》)
楊倫評:“似諛似諷,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此等絕句,何減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杜詩鏡銓》)
黃生評:“花卿以為妓女,固非;以為花敬定,而刺其潛用天子禮樂,亦煞附會。史但言其大掠東蜀,未嘗及僭擬朝廷,用修(楊 慎)止據天上二字,遂漫為此說,元瑞(胡應麟)譏之,是矣。予謂當時梨園弟子,流落人間者不少, 如《寄鄭(審)李(之芳)百韻詩》‘南內開元曲,當時弟子傳。’自注云:‘柏中丞筵,聞梨園弟 子李仙奴歌。’所云天上有者,亦即此類。蓋贊其曲之妙,應是當時供奉所遺,非人間所得常聞耳。 顧況《李供奉莖篌歌》云:‘除卻天上化下來,若向人間實難得。’蓋以天樂比之,杜甫正與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