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謠 毛澤東
《歸國謠》是毛澤東的作品。這首詞采用含蓄的表達方法,以對緊密相練的兩個境界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歸國謠》
作者:毛澤東【現代】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卻向青灘泄,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
《歸國謠》注釋:
照徹:照遍。
馬嘶:馬的嘶鳴,喻將踏上征程。
《歸國謠》寫作背景:
1918年4月,毛澤東等人籌劃成立了新民學會,這是一個嶄新的革命團體。學會成立不到三個月,毛澤東就從湖南第一師范畢業了。此后他和學會的主要負責人全力投入留法勤工儉學的運動中。以后他積極開展愛國運動,看以巴黎和會,繼而主編《湘江評論》,開展驅逐張敬堯(湖南督軍,北洋軍閥頭子段祺瑞在湖南的爪牙)的秘密活動,次年,張敬堯被迫離開了湖南。毛澤東就是在如此繁忙的革命活動中,面對著良宵月夜的美景寫下了這首動人的詩篇。
《歸國謠》鑒賞:
第一個境界:“今宵月”的清輝灑向廣闊無涯而又幽靜和平的世界,目光所及的是座座青山,沒有被夜色淹沒,清澈的溪水流向碧綠的水灘,這是很具體的形象描寫。第二個境界:明月下雄雞停止了啼鳴,曙光出露,“馬嘶人語”,夜宿的旅人又要上路了,這也是很具體的描述。靜中有動,先靜后動,既不單調又真實自然,是一首表達驅逐張敬堯成功后,詩人優美開朗心情的極富有韻味的小詩。
這首詩采用含蓄的表達方法,以對緊密相連的兩個境界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第一個境界:“今宵月”的清輝灑向廣闊無涯而又幽靜、平和的世界,目光所及的是座座青山,沒有被夜色淹沒,清澈的溪水流向碧綠的水灘。這是很具體的形象描寫。第二個境界:明月下雄雞停止了啼鳴,曙光初露,“馬嘶人語”,夜宿的旅人又要上路了。這也是很具體的描述。有靜有動,前靜后動,既不單調又真實自然,是一首表達驅張運動成功后,詩人優美、開朗心情的極富有韻味的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