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清平樂 六盤山》 是偉人毛澤東一九三五年十月寫成的。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就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清平樂 六盤山》
作者:毛澤東【現代】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兩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清平樂 六盤山》注釋:
(1)《清平樂》,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雙調,四十六字。上闋押仄聲韻,下闋換平聲韻。也有全押仄聲韻的。
(2)望斷:望著,直到看不見。
毛澤東詩詞
(3)長城:借指長征的目的地。
(4)屈指:彎著手指頭計算。
(5)六盤山:寧夏南部固原西南,是六盤山山脈的主峰,險窄的山路要盤旋多重才能到達峰頂。毛澤東在1935年九月中旬率領中央紅軍進入甘肅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打垮了敵人的騎兵部隊,勝利地越過六盤山。
(6)紅旗:1957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1961年九月為寧夏干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報》。
(7)漫卷,任意吹卷。
(8)長纓:指捕縛敵人的長繩,出自“終軍請纓”的典故[4],《漢書·終軍傳》:“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這里指革命武裝。
(9)在手,在共產黨領導下。
(10)縛住:擒住。
(11)蒼龍:《后漢書·張純傳》注:“蒼龍,太歲也。”古代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兇方,因稱太歲為兇神惡煞。蒼龍,毛澤東注:此處指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派,因為當前主要對付的是國民黨反動派。
《清平樂 六盤山》意思:
長空高闊白云晴朗,望著南飛的大雁已飛到了天邊。不登臨目的地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里的路途。
六盤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風吹卷著紅旗。現在革命的武裝正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清平樂 六盤山》寫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路線后,率紅一方面軍繼續向陜北根據地挺進。1935年9月中旬,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奇跡般越過岷山草地,進入甘肅南部。1935年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陜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紅軍。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佯攻天水,示行于東,然后出敵不意,從哈達鋪掉頭北進,攻克通渭城,進入平涼、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之后,長驅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北保安縣吳起鎮(今吳旗縣),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清平樂 六盤山》鑒賞:
《清平樂·六盤山》是紅軍摧毀敵人最后一道封鎖線,翻越六盤山高峰,勝利在望時寫下的詞章。這首詞既抒發了毛澤東及其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英雄氣概,又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豪情壯志。
上闋表明當時的戰斗決心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秋高氣爽,萬里晴空飄浮著幾縷淡淡的白云,佇立山頂,極目凝望著南飛的大雁直到消失在碧空的盡頭。[4]這兩句詞看似寫景,實則寄寓了詩人無限的情懷,既有登高望遠吞吐山河的豪邁,又有追隨大雁,遙想戰友、親人的柔情。因為雁陣飛往的地方,正是詩人剛離開不久的革命搖籃——井岡山,那里有幾經戰斗開辟出來的廣大革命根據地,有和紅軍心連心的革命人民,有留在那里繼續斗爭的戰友何叔衡、瞿秋白、陳毅等,也有詩人的親人毛澤覃,他心愛的幼子也寄養在那里,后來不知去向。所有這一切,足以令人魂牽夢繞,南飛的大雁啊,你能帶去詩人的問候與思念嗎?你能把長征勝利的喜悅帶回南方嗎?這兩句詞可謂觸景生情,在對自然景物的白描中,蘊藏著詩人對戰友和親人的款款深情,耐人尋味。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長城”指抗日前線,紅軍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向陜北根據地,向抗日前線進軍,掐指算來,紅軍北上的行程竟有二萬多里。在當時的形勢下,不奔赴抗日前線,不到長城,算什么英雄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是回顧長征的光輝歷程,在過去的一年中,紅軍既要與雪山草地、激流險灘、嚴寒酷暑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又要與一路上圍追堵截的敵人周旋、戰斗,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中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然而詩人僅用了“屈指”二字,于輕描淡寫中流露出紅軍對漫漫險途等閑視之的英雄氣概。這兩句詞重在抒寫革命者從容豪邁、不畏艱難困苦、投身抗日前線的英雄本色。
下闋展現革命前景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如火的紅旗,飄揚在高高的六盤山頂,烘托出紅軍將士的勝利喜悅。“紅旗”作為革命的象征,在毛澤東詩詞中反復出現:“山下旌旗在望”;“紅旗躍過汀江”;“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風卷紅旗過大關”;“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毛澤東及其率領的工農紅軍扛著這面紅旗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勝利,今天,這面紅旗歷經槍林彈雨,更加鮮艷地招展在六盤山頂,它預示著長征即將勝利結束,中國革命將翻開新的一頁。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兩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憑中國工農紅軍保存著的有生力量,一定會打倒蔣介石的反動政權。毛澤東極其正確地判斷出當時的形勢,“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時局的特點,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來,中國處在新的全國大革命的前夜”。在這樣大好的形勢下,雖然這時紅軍已從三十萬人減少到不足三萬人,但由于路線正確,數量上暫時減少了,質量上卻比過去更強大了。有了經過鍛煉的中國共產黨,又有了經過鍛煉的紅軍,什么樣的敵人不能殲滅呢!即使是兇神惡煞般的蔣介石,也最終會被革命力量打倒。這兩句詞不但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而且也是作者對依靠革命力量推翻反動勢力的前景展望,表現了高度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這首詞上下兩闋都是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言志,結構對稱、美觀。上下兩闋相對獨立又緊緊相連,上闋寫眼前長征的勝利,抒發紅軍將士的英勇斗志。下闋進一步聯想,放眼將來,抒發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氣概。作者的視角由近及遠,作者的情感由喜悅到高亢、激昂,結構緊密,又不顯擁擠,語言淺近清新,卻又耐人尋味。
全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宛若一幅壯美的詩情畫。其景,明媚奪目,其情,摧人振奮。詩人運用了借喻手法,“長纓”喻指革命武裝力量,“蒼龍”借指蔣介石,詩人通過形象的語言表達了以武裝的革命打敗武裝的反革命這一思想內容。最后一句“何時縛住蒼龍?”以詰問的筆法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度,增強詞的韻味。在遣詞上,可謂字斟句酌,非常講究,如“望斷南飛雁”的“斷”和“飛”,使整首詞神采飛揚,“一語為千萬言所托命”,讓人頓生無窮遐想。又如“屈指行程二萬”一句,于娓言細語中蘊含了多少道不完的艱辛,又表現了詩人何等曠達高遠的胸襟嗔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品味愈久愈能領悟其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再如“漫卷”一詞,營造了一幅浪漫歡騰的景象,使人們感受到崢嶸歲月中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在手”與“縛住”更是表現出胸有成竹、穩操勝券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