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詩詞鑒賞3篇
或許酒后的感覺會比較好,很多詩人酒后都會詩興大發,創作了不少關于飲酒的詩詞。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飲酒詩詞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飲酒詩詞鑒賞篇1:飲酒·其五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
鑒賞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后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么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飲酒詩詞鑒賞篇2:飲酒·其四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鑒賞
此詩寫對菊飲酒的悠然自得,實際蘊藏著深沉的感傷。
秋天是菊花的季節。在百花早已凋謝的秋日,惟獨菊花不畏嚴霜,粲然獨放,表現出堅貞高潔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愛菊,詩中屢次寫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聯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此詩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對菊的傾心贊美。“有佳色”三字極樸素,“佳”字還暗點出眾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換成其他秾麗字眼,比如“麗”、“粲”、“絢”之類,反倒惡俗不堪。前人稱此句“洗盡古今塵俗氣”(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引艮齋語),并非虛譽“裛露掇其英”,帶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壽。作者《九日閑居》就有“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之旬。曹丕《與鐘繇九日送菊書》云:“輔體延年,莫斯(指菊)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可見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風氣。屈原《離騷》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僅在強身,還有志趣高潔的喻意,而通篇之高遠寓意,亦皆由菊引發。
秋菊佳色,助人酒興,作者不覺一杯接著一杯,獨自飲起酒來。《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遨以游”,毛《傳》:“非我無酒可以遨游忘憂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相傳杜康是開始造酒的人,這里用作酒的代稱。)如果心中無憂,就不會想到“忘憂”,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憤之情。“遺世”,遺棄、超脫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黃文煥《陶詩析義》說:“遺世之情,我原自遠,對酒對菊,又加遠一倍矣。”分析甚確。不過,結合“忘憂”看,這里的“遺世”,也含有憤激的成分。因為淵明本來很想做一番“大濟于蒼生”(《感士不遇賦》)的事業,只是后來在官場中親眼看到當時政治黑暗,這才決計歸隱的。
后面六句具體敘寫飲酒的樂趣和感想,描繪出一個寧靜美好的境界,是對“遺世情”的形象寫照。這里寫的是獨醉。他既沒有孔融“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后漢書·鄭孔荀列傳》載孔融語)那樣的豪華氣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樣“縱酒昏酣”,而是一個人對菊自酌。獨飲本來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兩句各著一“雖”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顯得那壺兒似也頗解人意,為詩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傾”字不僅指向杯中斟酒,還有酒壺傾盡之意,見出他自酌的時間之長,興致之高,飲酒之多。所以從這兩句到“日入”兩句,不僅描寫的方面不同,還包含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飲酒增多,作者的感觸也多了起來。
再下二句,“日入群動息”是總論,“歸鳥趨林鳴”是于群動中特取一物以證之;也可以說,因見歸鳥趨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時正是群動止息之際。“趨”是動態,“鳴”是聲音,但惟有在特別空曠靜寂的環境中,才能更加顯出飛鳥趨林,更加清晰地聽到鳥兒的聲音,這是以動寫靜、以聲寫寂的表現手法。而環境的寧靜優美,又襯托出作者的閑適心情。這二句是寫景,同時也是淵明此時志趣的寄托。淵明詩中寫到鳥的很多,尤其歸隱以后,常常借歸鳥寓意。除此詩外,他如“翼翼歸鳥,相林徘徊。豈思天路,欣及歸棲”(《歸鳥》),“翼翼歸鳥,戢羽寒條。……矰繳奚施,已卷(倦)安勞”(《歸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還有“云無心而出蚰,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結廬在人境》),“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等等。這些詩中的歸鳥,都是作者的藝術化身。趨林之鳥本來是無意中所見,但它卻喚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動”皆有止息之時,飛鳥日落猶知還巢,人生何獨不然?鳥兒始飛終歸的過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歸隱的生活歷程。這里既是興,也是比,又是即目寫景,三者渾然一體,使人不覺,表現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寫所以歸隱之故,表達了隱居終身的決心。“嘯”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是古人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嘯傲”謂歌詠自得,無拘無束。《飲酒》第五首《飲酒·結廬在人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知東軒即在此東籬內,東籬之下種有菊花。對菊飲酒,嘯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樂。“得此生”是說不為外物所役使,按著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蘇東坡所說的“靖節以無事自適為得此生,則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東坡題跋·題淵明詩》)“得此生”和“失此生”實指歸隱和做官。嘯傲東軒,是隱居悠閑之樂的形象描繪,它是贊美,是慶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復”(姑且算是)一詞,又給這一切罩上了一層無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憂”、“遺世”,仍然表現出壯志難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飲酒詩詞鑒賞篇3:飲酒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
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
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
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鑒賞
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詩酒關系有如血肉關系密不可分。柳宗元雖然比不上盛唐詩仙兼酒仙李白的浪漫,也不同于晚唐李商隱“身世醉時多”的悲傷,自有自己喝酒的情態與心態。全詩共16句,開頭四句為第一層:“今旦少愉樂,起坐開清樽。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清早起來就喝酒,原因是感到缺乏生活樂趣。相傳杜康是我國酒的創始人。據郭沫若的《中國史稿》:杜康即少康,夏王相的兒子。當年夏王相被一部落領袖殺害,少康逃到今河南虞城縣依附有虞氏,當了“皰正”,是個專管皇帝吃飯的職司。杜康為了迎合皇上,力求釀出好酒,親自篩選精糧,采制神曲,調配奇方,釀出的酒果然味美可口。皇帝飲后神振食增,龍顏大悅,就封杜康為“酒仙”。故柳宗元先舉杯祭酹造酒的祖師杜康,是他用勤勞與智慧造出美酒,給人們驅逐憂愁和煩惱。“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喧。”酒入口,加快了血液循環,渾身感到一股暖流上涌,心情發生變化,天地之間也變得溫暖起來。接著,一一敘說飲酒后的感受:“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幽晦,《楚辭九歌·山鬼》說:“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晏溫,指天氣晴暖。心感溫暖,連自然界的景物也變得溫暖,連綿的高山也改變了原來的幽晦,碧綠的水流含著溫暖的氣息。這是詩人從感官的角度來寫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天的太陽升起來了,天氣自然變得暖和起來。“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清明可自庇,竟夕聞佳言。”開篇點明時間,現在點明飲酒的地點──南郭門。南郭門指永州城南,南門城邊,樹木繁茂,清涼的樹蔭可以遮擋烈日,庇護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樹下乘涼談天。這四句描寫了詩人在永州的閑適生活,既無衙門的公務纏身,又無日出而作的勞累,似乎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也有注家認為:“清明”指草木,此句點化《左傳·文公七年》“葛猶能庇其本根”句意,“無知的草木都懂得好好保護自己”。意思是說自己還不如草木,連保護自己都不懂得。下句說:“這些樹木整夜好像在向自己訴說什么,現在才明白,原來它們要說的正是這種有啟發性的話。”可做為一家之言。“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追尋棲息時,偃臥任縱誕。”與朋友們盡情暢飲,哪怕喝醉也不要推辭,芳草萋萋,可以供我們躺臥。這是第二層的小結,飲酒的快樂盡在“偃臥”之中,按理全詩可以到此結束了。然而,“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孟子·公孫丑》:“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后兩句“謂飲酒之樂也”。即使是那些富比晉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飲酒的快樂吧?后兩句為第三層,進一步說明飲酒的快樂,使詩意得到升華。
研究者認為,柳詩受陶淵明影響較深,“柳宗元確有部分作品擬學陶淵明,大都作于貶永州之后……宗元學陶詩作實蓄憂憤于閑適恬談之中。”(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曾吉甫認為“《飲酒》詩絕似淵明。”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因對當時現實不滿,四十一歲即棄官歸隱,躬耕壟畝。他以《飲酒》為題寫詩20首,在序中說:“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詩主要寫自己的生活遭遇,人生坎坷。其五:“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向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詩與飲酒無關,寫的是歸隱后悠閑恬靜的心情。他的“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庚戍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反映詩人過的是自食其力的生活。而“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飲酒》)”反映的是生活貧困,無酒可飲,只好接受別人的恩賜。陶是看破紅塵,“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隱居山村,做一名普通農民來與當時的黑暗社會抗掙。柳宗元卻不同,少年得志,志向遠大,在朝廷超取顯美,成為王叔__新集團的骨干。“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謫到南蠻之地永州,這對他是殘酷打擊。柳是不得已離開朝廷,政治理想并未放棄。在永州任司馬,雖為閑職,官祿照領,不必象陶淵明那樣親自耕種,以求溫飽。酒完全可以購買,與朋友飲酒是常事。他的郊游是追求閑適,他的飲酒是自我陶醉,其目的是轉移視線,以求適應環境,安寧心情。然而,遭貶的打擊,沉重的心理負擔,無言的痛苦誰能領會?詩的開頭就提到情緒低落,但整個基調并不衰颯,與一般的反映閑適的飲酒詩也不同。“它寫出了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似醉非醉的特有狀態,以及他蔑視世俗的鮮明個性,不失為自畫像中的一幅佳作。”(胡士明《柳宗元詩文選注》)由此可見,柳宗元的《飲酒》等詩,受陶淵明、謝靈運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卻自有不同的個性與意蘊。
看過“飲酒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