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
《游褒禪山記》的作者是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游記。小編這里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和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游褒禪山記》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huā)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zhǒng)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dú)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shí)”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國平父(fǔ)、安上純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游褒禪山記》注釋:
一詞多義
1. 然
⑴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迫灰暺渥笥?,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3)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2.觀
⑴古人之觀與天地、山川......(欣賞)
?、贫乐蹅?、瑰怪、非常之觀,(景象)
3.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蔷嗥湓簴|五里。(代詞,那個)
?、纫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善湮穆纭?代詞,它的,代仆碑)
?、湿?dú)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似湎缕綍纾腥獋?cè)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虇柶渖?。(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蛣t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稳胫?,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jìn)”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先灰暺渥笥遥瑏矶浿咭焉佟?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褎t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壹绕涑觥?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shí)際意義)
?、觿t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远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制涫肽茏I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缀笫乐嚻鋫鞫苊?。(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4. 乃
?、僖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谖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哿寄巳?,具告沛公(于是)
?、苡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才)
5. 道
?、儆斜偷?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塾谑菑U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莶咧灰云涞?方法)
⑥道芷陽間行(取道)
6. 蓋
?、偃粘醭龃笕畿嚿w(車蓋)
?、谏w失強(qiáng)援,不能獨(dú)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蹧r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7.文
?、侏?dú)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诓灰阅緸橹?,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芪倪^飾非(掩飾)
?、萜湮穆?碑文)
8.觀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欣賞)
而世之雄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
此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種,讀guàn)
予觀夫巴陵盛狀,在洞庭一湖(觀賞)
9.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定名)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解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
不名一錢(以私人名義占有)
狄公有盛名(名聲)
10.之
以其故后名之曰(代詞,它)
余之力尚足以入(助詞,的)
何陋之有(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助詞,補(bǔ)語標(biāo)志)
悲夫古書之不存(取獨(dú),不譯)
《游褒禪山記》翻譯: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dāng)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F(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碑上只有那字還認(rèn)得出來,即“花山”。現(xiàn)在將“華”讀為“華實(shí)”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chǎn)生的)讀音上的錯誤。[2]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jìn)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jìn)去,進(jìn)去越深,前進(jìn)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懶于前進(jìn)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jìn)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dāng)(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jìn),火把還足夠用來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來,未能盡情享受游山的樂趣。
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沒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遠(yuǎn)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貴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yuǎn)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dá)那里,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dá)的。(雖然)有了意志,也不隨從別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達(dá)。有了意志與力量,也不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jīng)]有外物來幫助他,也不能到達(dá)。但是力量足以達(dá)到目的(而未能達(dá)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達(dá)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xiàn)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xué)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jǐn)慎采取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