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的《堅持的長春藤》散文和現代詩
席慕蓉的詩歌關照生命、歌頌愛情,女性的柔美情懷絲絲可見,詩歌創作也飽受傳統詩詞文化的影響,重視押韻、關注節奏。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席慕蓉的散文和現代詩,希望大家喜歡。
《堅持的長春藤》
讀楚戈"散步的山巒"后記
很早就聽說有這么一個人。
聽說他在故宮博物院里作研究,對銅器還是什么別的寫過幾本大書,聽說他原本是詩人,可又很愛畫畫。
在版畫家畫廊里看過他的版圖,在別人的詩集里看過他的鋼筆插畫,有時候他用楚戈的名字寫些書評。在一些和藝術界有關的報導里,也常有他的名字出現,那時候別人會用他的本名,叫他袁德星,通常是在報導故宮博物院的新聞里。有時候。記者會在袁德星三個字下面加上一個括抓,里面注明這人就是詩人或者畫家、或者藝評家楚戈。
我不知道這個人是什么樣子,但是,在我心里,已經為他作好了一幅畫像。
席慕蓉的散文和現代詩
我想,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應該是長身玉立,瘦削而穿著飄飄然的長衫的那一種。名字里有個德字,應該是比較嚴肅沉默,不茍言笑的那一種。寫過那么幾本有份量的大書。應該是和你應對時,以謙和來暗示他那位得驕傲的身分的那一種。筆名叫楚戈,應該是言談鋒利如刀的那一種。又寫詩又畫畫,應該是隨時都會和你冷冷地道別,隨時都會自我封閉起來的那一種。
在我的想象里,他甚至會長得比較黑,也許是他的名字給我的指示,也許是因為約略地知道,他早年當過兵,流過浪、吃過一些苦。
所以,當三年以前,我在臺北的春之藝廊看到他本人的時候,不禁有點憤怒,這個人怎么可以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呢!
那天,朋友好心為我介紹:
"來,楚戈來了,我帶你去看他。"
當時我正站在一幅楚戈所畫的水墨畫前面,我喜歡他那張畫里空靈而又熱情的境界,就很高興地跟著朋友往畫廊的入口處走過去了。
我想,我可以接受他長得比較矮小的現實,我可以接受他沒穿長衫都穿了功夫裝一身短打的現實,我甚至也可以接受他熱情的握手一點不含蓄一點也不嚴肅的現實;這些在初次見面的打擊我還都可以接受。
但是,在那天,在剛剛開始認識他的時候,我實在無法習慣他的笑容。
那是很難形容,好象一個小孩子一樣沒有修飾沒有提防的笑容,很天真、很快樂、很坦白的笑容。這樣的表情我們通常只能在十五六歲少年的臉上見到,但是拿來放在一個應該已經有四十多歲的藝術家的臉上,實在讓人無法習慣。
我們之間只交談了幾句就結束了,我轉身之后向朋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的心情:
"這個人怎么那么愛笑?"
而在今天,在三年之后的今天,在我翻讀楚戈的詩畫集"散步的山巒"之后的今天,我才明白,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少年兵士到一個學者一個藝術家的這條長長的路上,能夠自我支撐、自我安慰和自我惕勵的力量,恐怕也都是來自一顆天真的心和一幅天真的笑容了吧?
詩人揚牧說楚戈是:"在現實的悲憫情調中高潔地維持著近乎稚氣的樂天,化夢魘為嘲弄。"
而楚戈自己說:"人家都看我無所謂的樣子,實際是因為我太有所謂的關系。"在那樣不設防的笑容后面,藏著多少苦澀的淚呢?
雖說我們很多很多的人都受過戰亂的影響,但是,這其間的遭遇仍然有很大的不同。五六歲時被父母抱在懷里的流浪其實并不算流浪,那十五六歲時就孑然一身跟著軍旅飄蕩的才是真正的漂泊啊!
那個時代里的幼兒和少年只有幾歲的差別而已,但是就因為這幾歲的差別就注定了我們一生的命運。年紀小的因為跟著父母,所以無論是讀書或是以后進入社會,總要比較容易一點,而那年紀稍長的,在十五六歲時就要獨自面對他一生中最強烈的一次苦難了。
我和楚戈相差大約有十歲,我和他的命運正是那幼兒和那少年的命運。十年的差別在今天看起來并不重要,而在當年,就是這個差別決定了他必須要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從此獨自一人面對整個世界的那種遭遇,都種往前走時令人害怕往回看時又令人心酸掉淚的遭遇啊!
要怎樣才能活下去呢?
要怎樣才能活下去呢?除了"卑微的番號"之外,要怎樣才能讓人明白他也是一個有夢有理想的生命呢?除了"行囊中的幾本破書"之外,要怎樣才能喂養那渴望求知到幾乎瘋狂的"饑餓的靈魂"呢?
這其中的辛酸與苦澀是不可能完全記得或者完全說出來的了。相反的,楚戈除了在這本書的最后,在他那篇"古物出上記"里稍微透露了一些以外,在整本詩集里,他都只是用一種近乎嘲諷的口吻來訴說他的遭逢。好象保持"置身事外"的那種態度已經變在了他對抗痛苦的防身利器,使得他可以在別人無法靠近的角落里,保留著最后一絲的尊嚴。
長春藤克服天生的限制
它們用身體編結它們的戀
它們的戀也就是它們的生命
這是楚戈寫給自己的詩,十幾二十歲時的少年就象那長春藤一樣:
懷著悠長的夢
用靈敏的聽覺
向青空爬行
而在這少年的心里,一直有一種堅持,在極困頓極卑賤的境遇里也仍然不斷地召喚著他,使他能夠始終保有那純真的欲望:
怎樣的天空,生長怎樣的星球
何等的心胸,出產何等欲望
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年輕兵士到能書、能詩、能畫、又學有專長的學者和藝術家,要走上這樣一條曲折的長路真是需要一個我們無法想象的堅毅與沉穩的心胸啊!靠著這樣的心胸,才可能出產這樣的欲望,才能在這三十幾年的時間里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充實,努力向自己也向世界證明——盡管一無依靠,一個少小就離家的孤苦少年也能實現他自己的夢和自己的理想,也能在知識和藝術的領域里有一場豐收。
所以,我今天才明白,他有那樣一副笑容應該是最自然的事了。他是有資格那樣向人群微笑的,無論如何,這個世界雖然殘酷了一點,但到底也回應了他的呼喚。雖然他的種種成就極大部份都要靠他自己的自修才能得來,可是這個世界最后也并沒有讓他失望啊!
不是嗎?正如他自己說的:
"有些人經過過苦日子、經歷過大災難,就害怕那日子再降臨,而我卻持相反的看法:反正那樣的日子都能過來,世界又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是的,這個世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顆猶疑徬徨不肯堅持的心,或者是那千萬個為自己的不肯進取所找出來的借口。
楚戈的故事,不!我應該說楚戈親身的遭遇,在很多境遇困苦的少年心中,似乎是一則遙遠的神話。可是,如果你們知道這是一則千真萬確的神話,就發生在這個時代,就在我們身邊的一則神話。一個十八歲瘦小、骯臟邋遢的二等兵,在車床組當學徒被人起了一個"油渣"諢名的那個孤苦少年就是今天的楚戈。當年那雙起著厚厚的繭,手指僵硬,無法握筷子更無法提筆的手,現在卻被別人稱做詩畫雙絕,在鑒定古物方面更是絕對的權威。如果,如果你能看到這-雙手,或者,如果你能看到由這一雙手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那么,你就應該相信,這個世界并不可怕,如果你肯堅持,它必定不會讓你失望。
當然,再怎樣堅持的心,也是有著弱點的,在某些方面,有時候幾乎會脆弱得不堪-擊,就連站在-條普通的柏油路上,也會忽然間想起那一條往日的路:
藏在記憶里的
一條石板路
常常會從聽道深處
歌唱起來
有時是牛蹄的節奏
有時是木屐蛩音
一一呈現在那挑擔的形象中
很久以前,我從這里
走向了地平線
如今迷失在柏油路上
不得回頭
那種怎樣也消滅不了的悵惘,隨時隨地就會襲來。在這個時候,詩人解下了他一貫的防身利器,在這個時候,他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了,他反而不斷地描述:
將夜,未夜的
那時
在噴霧般麻點的景色里
常常坐在曬谷場的板凳上
守候
第一顆星
曾經守候
第一顆星的曬谷場
在噴霧一般的景色里
麻點漸濃
記憶更淡
將夜未夜的
此時
只剩下一條
清冷的板凳 鐫刻在
記憶中
用文字也無法描摹出來的鄉愁,他就用畫筆來讓它更凸顯,在整整半頁的空白上,是那一條清冷的板凳。房屋、天空、星辰和月亮都擁擠在左上方那個小小的角落里,因此,右下方的曬谷場顯得特別大特別空曠,那一條板凳的投影也顯得特別的長。所有的思念,都寄托在那一片空漠清冷剛剛升起的月光里了,在那將夜未夜的時刻,曾經坐著守候一顆星的少年如何能揣想到他將會經歷的風霜和優傷呢?
因此,在這么多年之后,能用畫筆在紙上再現那記憶里清冷的板凳,對楚戈來說,也是一種尖銳的痛苦和一種尖銳的快樂了吧?
不管是痛苦或者快樂,他都不斷地用畫來反覆,這里用彩墨在宣紙上輕輕點染,那邊用單純的線條一筆帶過。有時候,他無視于繪畫的規則與技巧,幾乎到了要令人生氣的地步,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一個不重視自己作品的藝術家,他的種種行為有時候實在無法原諒。
他會用一些古怪的破碎的紙張,畫一些好得不得了的鋼筆素描,剛給你看完之后可能就會找不到了,找到的時候也許已經被撕破了。而在他每一張費盡心血畫出來的水墨畫上,一定會有至少一處的污跡和墨點,他的朋友都說,鑒定楚戈作品的真偽有一個方法最好用,那就是凡是干凈沒有污跡的作品一定都是假的!
當然,如果你能面對他完成的作品,你也就不會太在乎那些污跡了。楚戈的畫實在有它動人之處,他和一般象我們這些受過專業訓練的畫畫的人很不相同。
對他來說,畫筆就是他的思想,平鋪在畫筆下面那一張紙就是他的心。當他想說話的時候,他就拿起筆來沾飽了墨,在雪白柔軟的宣紙上畫出一些他自己也不太能控制和解釋的圖象出來。因為沒有學過什么規矩所以反而能夠沒有什么顧慮,又因為沒有什么技巧結果有時候反而會得到一些很誠懇的效果來。他的世界雖然因為沒能在適當的時候得到過適當的訓練,所以偶爾會顯得不夠堅實,但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他那顆熱情的心,所以常會有神來之筆,如江河浩瀚,一揮而就,全無束縛和多余的心機。
此刻,在細讀了他的"散步的山巒"之后,我不知道楚戈為什么一直要強調他是一個生性疎懶而且又不愛守信用的人?我不相信,能夠把自己鍛煉成這樣堅韌又這樣精致、這樣認真又這樣淡泊的楚戈,我不能相信他在藝術創作的生活上是沒有用過全力的。
也許,在他來說,也許有一個更高的理想,象所有的藝術家一樣,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來達到那個理想,正如他在"清晨"那一首散文詩里所說的:
——要是群鳥猶在夢中,我有把握將一條幽徑走醒,因我的步履,一一印入前人在此行徑的足痕。
因此,"疎懶"也罷,"不愛守信用"也罷,或許都是他為了能夠全心全力投入創作生活的一些手段罷了。在今天,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楚戈遠遠地回頭招呼那個瘦小孤獨的少年,柔聲地告訴他,不要害怕,你看:
——嘗盡所有的漆黑與苦澀之后,才知道翻騰的溪流,正是群山封存已久的歌唱。
在整本書里,我們都會不斷地聽到一顆熾熱的心在向生命呼喚,我們也會感覺得出藝術家那誠摯的欲望和他天真的笑容。
他那幾十年來不曾褪色的沒有修飾也沒有提防的笑容。我們也會不自禁地向他微笑起來。
《畫展》
我知道
凡是美麗的
總不肯 也
不會
為誰停留
所以 我把
我的愛情和憂傷
掛在墻上
展覽 并且
出售
《悟》
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
也不過是昨日的事
而江上千載的白云
也不過 只留下了
幾首佚名的詩
那么 我今天的經歷
又有些什么不同
曾讓我那樣流淚的愛情
在回首時 也不過
恍如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