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欣賞曾鞏賞析
明年春,大疫。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y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
法,廩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行。公于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轉(zhuǎn)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
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未有巨于此也。天子東向憂勞,州縣推布上恩,人人盡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為得其依歸。所以經(jīng)營綏輯先后終始之際,委曲纖悉,無不備者。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于一時,其法足以傳后。蓋災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為之備。民病而后圖之,與夫先事而為計者,則有間矣;不習而有為,與夫素得之者,則有間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公元豐二年以大學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豈弟之實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師者,以為《越州趙公救災記》云。
創(chuàng)作背景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紹興縣。趙公即趙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閱道。趙抃居官正直無私,彈劾不避權(quán)貴。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師中對他有“鐵面御史”之譽。后任右諫議大夫、資政殿大學士,晚年執(zhí)越州政務,在越州治績卓著。特別是在熙寧八年、九年吳越饑疫兼作之際,趙抃在救災中表現(xiàn)出卓越的見識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頗負盛名。《宋史?趙抃傳》載:“吳越大饑疫,死者過半。抃盡救荒之術(shù),療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鞏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從事過救災工作。他詳錄趙抃救災業(yè)績,以期總結(jié)救災經(jīng)驗,并盛贊趙抃的吏才與吏德,以為后人之鑒。
古詩詞欣賞曾鞏賞析篇2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shù)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shù)千言,辱以顧余。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將行,請予言以為贈。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余聞之,自顧而笑。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
然則若余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鑒賞
1、正話反說
作者前文極力鋪陳藻飾黎安二生文才,正是為了說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顯示了世俗的謬誤。正話反說,文曲意直,顯示內(nèi)在的鋒芒。
2、意境含蓄
諸多憤世之氣,盡在深蘊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長,結(jié)構(gòu)也比較簡單,先介紹黎、安二生的由來,再說明寫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出如何認識迂闊。迂闊,從古到今都有人在用這一形容個性的詞。如果拋開它那略帶貶義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迂闊,是指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迎合世俗偏見,而又有一種執(zhí)著的信念,矢志不渝。如果他的觀點、信念是正確的話,那么這種迂闊的表現(xiàn)正是難能可貴的。曾鞏正是基于這一思路,才對迂闊進行了精辟的分析。
從文中反映的背景來看,黎、安二生由于“學于斯文”,即酷愛韓愈、柳宗元以至歐陽修、蘇軾所倡導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譏笑;而曾鞏也因身體力行地追求“道”,給自己帶來一些“患”。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如何淺薄了。這種不直接抨擊時弊而從側(cè)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現(xiàn)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達了自己的是非觀,卻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勸誡黎、安二生“擇而取之”,如何定奪,還是由他們自己去決定吧。還在結(jié)尾處提出,希望二生轉(zhuǎn)告蘇軾,問一問他“以為如何”。這不僅表明作者的謙虛態(tài)度,而且是尊重對方的一種表現(xiàn)。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篇應黎生之求而寫的贈序,寫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蘇軾寫信推薦給曾鞏的朋友。他們從四川拿著自己的文章來京師就正于曾鞏,也是“以文會友”之意。不久,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行前,應二生之請,曾鞏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
古詩詞欣賞曾鞏賞析篇3
二年委質(zhì)系官次,一日偷眼看青山。
念隨薄祿困垂首,似見故人羞滿顏。
及門幸得二三友,把酒能共頃刻閑。
海魚腥咸聊復進,野果酸澀誰能刪。
談劇清風生塵柄,氣酣落日解帶環(huán)。
瑰材壯志皆可喜,自笑我拙何由攀。
高情坐使鄙吝去,病體頓覺神明還。
簡書皇皇奔走地,管庫碌碌塵埃間。
功名難合若捕影,日月?lián)兹缪h(huán)。
不如飲酒不知厭,欲罷更起相牽扳。
《車軒小飲呈坐中》是宋代詩人曾鞏的作品之一。
古詩詞欣賞曾鞏賞析篇4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創(chuàng)作背景
曾鞏十分仰慕歐陽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與唐代的韓愈相提并論,從二十歲起就與歐陽修建立了親密的過從關系。公元1046年(宋仁宗慶歷六年)夏,曾鞏寫信請歐陽修為已故的祖父曾致堯作一篇墓碑銘。當年,歐陽修寫好《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曾鞏即寫此信致謝。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慶歷七年),作者29歲。
鑒賞
這是一篇獨具特色的感謝信,它沒有平常的客套,也沒有空泛的溢美之辭。而是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fā)“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文章結(jié)構(gòu)謹嚴,起承轉(zhuǎn)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寫這封信的緣起與觀誦墓碑后的總的感受。接著敘及撰寫暮志銘的意義。先提出論點“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然后比較銘、史之異同。先言其異,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銘、史對比展開文章,深刻地闡述了銘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談今銘“二弊”,首先是不實;其次是“傳者蓋少”。
第三段,強調(diào)立言者的素質(zhì)是糾除今弊的根本條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須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總的提出這個論點,然后再分說,“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總說: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二三段為“轉(zhuǎn)”,最后兩段為“合”,從立言者之論,歸結(jié)至于歐陽修身上,盛譽歐陽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賢,深謝歐陽修賜銘之恩。與文章開頭呼應。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曾鞏是最重視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讀者可以看到曾鞏文章的這一特點,結(jié)構(gòu)十分謹嚴,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起承轉(zhuǎn)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稱得上曾鞏文章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古詩詞欣賞曾鞏賞析篇5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 《城南》二首描寫了暮春時節(jié)大雨過后的山野景象,筆調(diào)流暢優(yōu)美,讀來瑯瑯上口,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一句,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調(diào)超逸,清新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