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詩詞鑒賞
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白草黃羊外,空聞觱篥哀。
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
風助群鷹擊,云隨萬馬來。
關前無數柳,一夜落龍堆。
《云州秋望》是清代詩人屈大均的詩作。詩的頷聯運用了用典的手法,就游蹤言志,敬重漢代出使匈奴、持節不屈之蘇武,鄙視降志屈節之李陵,表現了詩人堅貞不屈的頑強斗爭精神;頸聯中聯想到群鷹隨風而動,萬馬馳騁,攜壓城烏云而至,最后筆觸落在關河兩岸的柳樹一夜盡落關外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決心奮起反抗、誓將滿清王朝驅趕到遙遠的塞外的志向。
屈大均詩詞鑒賞(精選篇2)
詞牌名:夢江南|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紅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縷抽殘蝴蝶繭,釵頭立冬鳳凰雛。肯憶故人姝。
注釋
“穿作”句:穿茉莉花成串作頭飾。
蝴蝶繭: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釵頭”句:喻茉莉花串飾在釵頭,狀如小鳳凰展翅。
姝:美好。
屈大均詩詞鑒賞(精選篇3)
詞牌名:長亭怨|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記燒燭、雁門高處。積雪封城,凍云迷路。添盡香煤,紫貂相擁、夜深語。苦寒如許,難和爾、凄涼句。一片望鄉愁,飲不醉,壚頭駝乳。
無處,問長城舊主,但見武靈遺墓。沙飛似箭,亂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關南、更重作,并州門戶。且莫吊沙場,收拾秦弓歸去。
《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是清代詞人屈大均所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描寫詞人與李天生于隆冬大雪之夜宿雁門關,燒燭長談,飲酒思鄉。下片吊古傷今,欲恢復中原,表達了詞人抗清的決心。全詞感情激切,氣勢雄勁,蒼涼悲壯,極富力感。
屈大均詩詞鑒賞(精選篇4)
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
賞析/鑒賞
詩之著眼點在寫攝山秋夕之夜景,但各聯在時間上卻并非是寫同一時間內所見的景物而是隨時逐步推移。首聯、頷聯寫在枕上所聞所感,把心理活動描寫得曲折生動;頸聯寫破曉前開門所見,表面寫松陰,寫潭水,其實都是寫月色;尾聯寫披衣而準備重上征途。該詩寄情于景,借景言情,運筆如行云流水,婉轉自如,活潑疏朗。
“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時間為初人夜。這時,山風怒吼,秋林搖曳,黃葉飄零,松濤陣陣,林中之鳥頻頻發出驚恐的叫聲,整個林壑似乎處于一種惶惶不安的氛圍之中,突出了攝山初夜之動態。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時間為夜半。這聯以主觀的想象同現實存在的矛盾以見山月之美。“一夜疑風雨”,是從首聯的景物中得出的合理推理。由于入夜時風狂樹動,故詩人猜測一整夜都將是秋風蕭瑟,夜空如墨。殊不知事出所料,進入后半夜,風勢趨緩,仰頭一望,一輪山月卻高掛中空,突出了詩人望見明月驚喜之情。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則寫夜半后,開門所見月光下的景致:“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兩句詩當化用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出句“松門開積翠”,為“開門松積翠”之倒裝句。此句寫開門后看見松樹之影,宛若蒼翠欲滴、堆積交橫之藻、荇。對句則寫地下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兩句詩雖受蘇軾文的啟迪,但一為文一為詩,詩自有詩之意趣,可謂自鑄麗語。詩人似乎是毫不著力,隨手便揮灑出一幅朦朧的月夜圖。
頷聯、頸聯同首聯所寫景物大有差異。首聯為動景,頷聯、頸聯為靜景,動景惡,靜景詩人運用以動襯靜,以惡襯美的手法,使二者形成鮮明對照,從而突出月夜之美。與此同時,景象的變化,又使意境更為豐富多彩,使結構富于起伏跌宕而不流于板直。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進入拂曉,以抒發游子他鄉之孤苦收束:“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本來美好的月夜令人流連忘返,但由于詩人客居他鄉,面對明月不能不生思歸之念,正所謂“舉頭望明低頭思故鄉。”“披衣”這一動作,表現了詩人對月不寐。“披衣念遠征”一句,顯得情感低沉,無限旅思鄉愁,悲酸凄苦之態盡在不言之中。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曾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此詩尾聯并非景結,而是情結。但由于詩人之情結,是建立在前兩聯美好月夜描狀的基礎之上,其情來得自然、真摯、深沉,故以情結仍能強烈地震撼讀者的心靈。
此詩做到了自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寫景自然。全詩寫景似乎都是按照自然界的真實景象描摹而成,不露人工痕跡。而于景物描狀中又寓有個人內在之情。使詩情畫意,融為一體。二是層遞自然。詩人以時間順序逐步推移,依次寫入夜、夜半、拂曉時之所見所感,層次井然,意轉而脈不斷,步步相生。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發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時,曾至攝山游覽,寫下了這首山林五律。
屈大均詩詞鑒賞(精選篇5)
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壬戌清明作》是清朝文學家屈大均的作品。主要抒發了作者反清無望的幽憤和悲愴。全詩因情寫景,音節低沉,情調比較消極,表現了當時一般志士遺民壯志難酬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