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注釋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2達旦:到天亮。
3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5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6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7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8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 雕飾華麗的門窗。
12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14但:只。
15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賞析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八月,蘇軾在密州時所作。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他政治失意,處境孤寂。詞中蘇軾的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自然流露。但蘇軾又是灑脫曠達的,他能夠自己拯救自己,使得自己超然,而不是沉溺于此種情緒之中。這首詞,清晰鮮明地呈現出了他心靈覺醒和超越以及回歸的軌跡和歷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惫陋?、焦慮、煩悶的蘇軾舉杯望月而發問,開篇便把自己置身于茫茫青天之中,一邊是寥廓無邊,一邊是孤獨可憐。如此之問,使得自己從苦痛孤獨之中掙扎出來,他要去追求自身的價值。他心中有了希望,可是現實對他的羈絆太甚,心靈的負荷又太重,當他即將飛越之際,卻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悶,他懷著超越的希望,卻拖拉著沉重的步子在徘徊,此時,他的心里又充滿了矛盾和痛苦,害怕天上的理想境界會比人間的現實更加冷酷無情。轉念一想,在人間對月起舞,不是一樣歡快自由嗎?心開始覺醒。既然心靈不再飛向遙遠的天空,就只能望月興嘆??粗铝辆従彾?,讓孤獨的人又無法安眠。月圓思親,可是月亮總是在人別時更加盈圓。這是多么讓人覺得無奈。無可奈何之際,只有求助于心靈的自我安慰,人生的悲歡離合,不正如月亮的陰晴圓缺么?一樣的自古難全。與其愁悶,倒不如彼此對望明月,互相祝福,同寓思念??!孤獨苦悶之心終得以解脫,跳出了自我情感的桎梏,呈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
整首詞從孤獨苦悶到自我覺醒,再到彷徨猶豫,最終走向心靈的安寧與回歸,作者要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豁達的人生觀照,現實生活與人生際遇,需要我們自己開導自己,先有自我的覺醒,途徑矛盾與掙扎,最終走向心靈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