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下面請欣賞小編帶來的唐詩《宿建德江》的內容。
《宿建德江》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譯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給游子新添幾分鄉愁。
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
江水清澈更覺月與人意合情投……
詩人介紹
(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不寬。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 ji )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王孟",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他們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是唐代著名的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詩人,與王維并稱為"王孟"。其剛正志高,但仕途坎坷。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
孟浩然的詩歌詩中情和景的關系,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諧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凈;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
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早寒江上有懷》《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晚泊潯陽望廬山》《送王昌齡之嶺南》。
語言特點隱居閑適、羈旅愁思。詩風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于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梢娝诠糯娙酥械氖⒚?。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宿建德江》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江景寄寓客愁鄉思。詩人很自然地攝取適于表達旅途孤寂、飄泊之感的眼前景物,采用白描的手法,著墨輕淡地寫來,卻傳達出了真切的情意。
這首詩通過細致傳神的景物描寫,揭示出客觀事物的特殊聯系,同時表達了自己的獨特感受。詩人先描繪暮靄迷濛的江邊洲渚 ,指出夜宿建德江的時間、地點。接著,更具體地描寫泊舟煙渚上所見的江天景色。先寫遠景,再寫近景,層次分明。“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是很精彩的景句。因為原野空曠,視野廣闊,以致造成遠天低于近樹的錯覺,因為江水清澈,月影浮蕩在江中,人在船上,江月仿佛和人更接近了。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景致,詩人只以十個字,便細致、逼真地描繪出來了。沒有銳敏的觀察力和白描傳神的表現力,就不可能把由于野曠和江清而引起的天與樹、月與人的關系變化,描繪得那么準確、生動。
從借景抒情的角度看,詩人不只是一般地融情于景,而是把所要抒寫的思鄉之情,有層次地、逐層深入地通過景物揭示出來。旅客遇到秋天,最容易觸動愁思,這是第一層;這第一層詩人沒有正面表現,而是從“野曠”、“江清”中透露的。在暮色蒼茫中泊舟江渚,因為日暮而引出新愁,這是第二層。野曠造成天遠的感覺,使旅人感到鄉關萬里,歸程遼遠;又因為野曠,萬籟俱寂,更使行客覺得旅途孤寂凄涼,這是第三層。由于江水清澈,益覺明月近人,見明月而倍加思念故鄉,這是第四層。詩人由遠及近地描寫景色,卻把自己的羈旅愁情由淡而濃、由淺入深地傳達出來。
從章法結構來看,絕句要寫得好,必須在結句收束得住,創造出完整的意境,不能使人讀后感到有始無終,所以一般人寫絕句都是采用一起二承三轉四合的章法,把轉折點放在第三句。但這一首章法很特別,它以三、四兩句作對結束,卻把轉折放在第二句末三字。詩人巧妙地借 “客愁新”三字點出了題旨,猶如畫龍點睛般點出了詩眼,三四句只是以景烘襯這三個字。這樣,到了對結的三、四句,詩的旨意都表達清楚、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