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下面請欣賞小編帶來的唐詩《尋隱者不遇》的內容。
《尋隱者不遇》原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詩人介紹
賈島早年家境貧寒,落發為僧,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遺有賈島庵。19歲云游,識孟郊等,因和推敲。還俗后屢舉進士不第。唐文宗時任長江縣(今四川蓬溪縣)主簿,故被稱為“賈長江”。其詩精于雕琢,喜寫荒涼、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后又普州司倉參軍,卒于任所。有《長江集》10卷,錄詩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詩格》1卷傳世。他的詩喜歡描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言律詩見長。注重詞句錘煉,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詩句“僧敲(推)月下門”而來的。著有《長江集》。賈島與孟郊并稱“郊寒島瘦”,孟郊人稱“詩囚”,賈島被稱為“詩奴”,一生不喜與常人往來,《唐才子傳》稱他“所交悉塵外之士”。他惟喜作詩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賈島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長安,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年)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尋隱者不遇》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這是一首名作,評者甚眾。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此詩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全詩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秘在于獨出必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藏問于答,幾問幾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 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隱者” 外出而問其“童子”,省掉問話而寫出“童子” 的答語:“師采藥去。” 那么問話必然是:“你的師父干什么去了?”“我” 專程來“尋隱者”,“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他上哪兒采藥去了?”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是從“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來的。聽到這一答,不難想見“我”轉憂為喜的神態。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來嗎?因而迫不及待地問:“他在哪一處?”不料童子卻作了這樣的問答:“云深不知處。”問話也沒有明寫,可是如果沒有那樣的問,又怎能會有這樣的答呢?
詩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效果。“我”的問話固然見于言外,“我”與“童子”往復問答的動作、情態及其內心活動也見于言外。比方說,你讀到“云深不知處”的時侯,只要設身處地,眼前就會出現一幅圖畫:“童子”一邊說,一邊遙指;“我”跟著“童子”遙指的方向望去,東邊是白云,西邊也是白云;蒼巒翠嶺,時露林梢,時而又淹沒于茫茫云海。那么,“隱者”究竟何處“采藥”呢?
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及其相互關系,又通過環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隱者”隱于“此山中”,則“尋隱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一般都熱衷于“爭利于市,爭名于朝”,“我”當然是個知識分子,卻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究竟為了什么?當他佇立“松下”四望滿山白云,無法尋見“隱者”之時,又是什么心情?這一切,都耐人尋味,引人遐想。